分享

习武旧事:跟清一山长学内家拳(中)

 tylzgl 2017-03-07

本文大概

4000

读完共需

8

分钟

题记:上篇中跟大家分享了我如何跟内家拳结缘,以及如何在山长一步步的指导下逐渐走进内家的世界。也通过我第一次被山长秒杀的经历让大家初步领略了山长在武功上的水平究竟有多深。上篇链接:习武旧事:跟清一山长学内家拳(上)


当然,会练不代表会教,自己水平高不一定能交出高水平徒弟。武术界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自身功夫卓越者很多,不少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名声,但可惜大多数师傅在教学方面方法一般,没有把身上的东西传下来,武林因此逝去,留给后人很多遗憾。那么对于教学这一块,山长是如何教授武术的?卓蓝的百人组手战,山长如何把一个业余小女孩,训练成“高级杀手”?为什么他说未来的武林大师很可能会出自今日学堂?


另外,在我们学拳的过程中,山长介绍了各门各派的高手给我们认识,开了眼界。


这些高手到底有多高?


山长如何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


他自身武功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见了这么多高手,不少功夫比山长更厉害,为什么我没有转投他师,还是跟着山长练?


本文作为中篇,我将继续通过分享自身的经历,为大家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5


内家拳技击原则:后发先至的奥秘


这次回去之后,我在练功上就做了很大的调整。动作幅度不再是我追求的,而是试着把动作做小,放慢,在其中逐步把意加进去。山长说:练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大架练过了,要反过来练小架。开展的架子是练法,不是打法,真打人时动作很小,但所有的要点都含在里面。


这是理,但真要练习时做出来,却非常难。比如一个前面无人似有人,要么就做的意太重,身形变僵;要么就把意丢了,变成了体操都不是。在有意无意,随意刻意之间,很难找到那个点。练小架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动作做小了,里面很多细节也丢了;但去捕捉细节的时候,动作又会变僵。怎么做都做不到山长的那种随心所欲,从容不迫。


山长一直说内家拳是用脑子练的拳一点也不假。如果没有这些意识,只是活动身体,脑袋不会有任何负担。但如果真要把这些意识加进去,就感觉很烧脑。脑子不够用,才会顾此失彼。而改善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练习,不停死磕,先通过肢体的活动逐步完善思维和神经系统,然后慢慢达到意识能够自由支配身体的状态。所以内家拳练的不仅是身体,大脑也一起练了,有提升思维水平,增智开悟的效果。我想这应该也是以武入道的一个体现吧。

 

很快当年暑期的学生夏令营结束了,学生都放假回家,我们也迎来了最期待的时段:山长的内部培训。这是以前老师们享有的福利,山长会利用假期时间给大家充电,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提升,也能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此时孩子们都放假回家了,偌大的校园宽阔又安静;没有教学任务,也无杂事打扰,大家的心态也更加沉静。在这样的环境下跟着山长培训,大家都享受其中。培训内容同样是文武双修,在那次培训中,我第一次体会到拳经上经常看到的四个字——“后发先至”。


当时,山长买来一箱拳套,让我们两两练习对打,一个攻一个防。为的是把平时自己练的东西用出来,同时看到自己的漏洞所在,便于接下来改进。练了几天,大家觉得反应和速度都有提高,出拳也更顺了,都为自己的进步高兴。


往往这时,山长就会出来示范新动作,打破大家刚形成的惯性。《道德经》讲无恒,内家拳的招式也是一样,不能固定。一旦形成固定的招式,就会被对手捕捉到规律,让自己落了下风。


山长让大家先停下,笑眯眯地说给大家演示一个动作,让我带好拳套尝试去攻击他的头部。熟悉山长的人都知道,山长笑眯眯的时候,正是“危险”来临的时候。虽然我不清楚接下来迎接我的会是什么招,心里不免紧张,但还是很期待,想着山长会示范怎样的新动作。我把气沉下来,心神收敛,全身关注山长的举动,进入进攻状态。看着山长站在对面没有任何动静,双手自然下垂,眼神看着前下方地面,我觉得比上次山长的云手出招要平静、安全一些。而且山长的面部前面没有任何防守,似乎是一个可以攻击的点。因此,在山长没动静的一瞬间,我以最快的速度把拳打向山长面部。谁知就在我出手的同一时间,山长的拳套重重落在我的脸部。虽然他没有发力,我还是差点没站住。


山长说,拳经上讲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与常人以为的“先下手为强”的惯性思维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让你先进攻?你要进攻,就一定要出招。一出招就会分出阴阳,其中最强处只有一个点,就是拳面,剩下其它地方都是漏洞。而且你越是全力进攻,这种阴阳就分的越明显,给我的机会就越好。我看起来什么都没动,就是在等待捕捉你出击后暴露出的漏洞,然后在避开你的攻击点同时,以更快的速度攻击你的漏洞。这就是后发先至!


内家拳手研究人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后,专门利用对手的这些缺陷来取胜。庄子说:“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就是你进攻前我呈现出的状态,没有特别的防守姿势,门户大开,眼睛也没有看你,让你感觉不但没有危险,反而似乎有机会。这是故意诱你出击,让你“先发”的,后面等待你的命运是“后之以发,先之以到”。在你正在全神灌注关注于自己的进攻和出拳方向时,突然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袭击你,让你又感觉拳打人不知。


所以别以为后发先至是礼让对方,让对方先出招。真正到了动手决斗的时候,还谈礼让不是虚伪么。让对方先暴露漏洞才是真正的目的。


又是一次颠覆!不仅是被打到脸上的拳头,更多是被山长讲解出来的背后这深不可测的技击原则。随着后来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发现这也是山长教拳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或者你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更可贵的是山长演示完后讲解的理论部分可以帮助你打通以前零散的认知,还会扫清一些误区(比如刚才破除我们以为的“先下手为强”、“让别人先进攻是礼让”等等误区)。所以,跟着山长练拳,看他打拳是享受,听他说拳也是享受。



6


每周车轮战,学堂老师以武会友的历史


假期内训的信息量很大,后面需要慢慢消化;而且有山长一整段时间的指导,老师们都逐步找到一些感觉,也需要后面接着练习以持续。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老师团队确立了每周一次的实战对抗,以武来督促各自的进步,以武来交流个人心得。


实战对抗的形式或者是拳击,或者是摔跤,或者是散手。每个人都要对抗其余老师,场次顺序提前一周确定好对手,到了周五下午孩子们大扫除的时间,老师们齐聚练功房,热身完之后就开打。规则与现在孩子们的实战规则大致一样,只不过是三局两胜。


记得那段时间,每每临近周五,老师们都会笑谈本周对抗的事情,提前在心态和身体上做好准备。到了场上,每个人都小心谨慎,但又全力以赴,打得酣畅淋漓;特别男老师们经常打的鼻血直流,眼冒金星,缓一会往鼻孔塞个纸团后又继续,打的非常过瘾。山长不时会过来观战和指导,及时纠正我们对抗中的问题;很多时候还会自己上场打一局作为演示。


事实上,这种以武会友的“习俗”在学堂由来已久。早在我们还是大学生,每周大家齐聚一堂,进行传说中的“内部集训”时,最主要的培训内容就是武术训练。比如曾有一度,每周六下午,我们都会聚集在练功房中,所有人抽签分成两组,每个人都要和对方组的成员见面,小组积分胜利者就可以得到和山长共进晚餐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水平不高,往往一个下午打下来,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胳膊不是胳膊,腿不是腿了,但即便这样,我们依然坚持了这种训练模式。


因为山长告诉我们的就是,练武不在乎水平的高低,而是通过练武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个性。就像山长博文《体育是精英教育的核心》中提到的,很多良好的品质,如坚韧,承担责任,不服输等,只有通过武术训练才能得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态就是如此,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打败,每次打完,大家都会非常用心的聆听山长的总结和点评,回去会自己再揣摩,经过一周自己的努力练习后,周末的时候再进行检验。


因为这样的训练方式,大家的斗志都被激发出来,团队的冲劲很足。即便是面对一些在别人看来很困难的事情时,大家也能够毫无畏惧的面对。哪怕是面对一些武功高手,心态上也能够做到相对平静。另一方面,在这种“魔鬼式”训练中,教师团队互相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外面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感情,那是一起做事、一块打拼、一同流血流汗的情谊。大家不是兄弟姐妹,却胜似兄弟姐妹的情谊;和山长不是父子父女,却胜似父子女的情谊。


总结来看,山长一直在用各种武术训练方式让老师们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通过身体上的训练,达到调整身心的结果。因为山长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学堂从山长,到教师,到学生,乃至是后勤人员,都会进行武术训练。但这也往往是最不被人理解的地方,认为我们是在故意“虐待”学生,却无法理解练武背后的良苦用心,也不明白这是调整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了。



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长如何向各门派高手学习?


山长非常善于学拳,经常会主动去找各门派的高手请教学习。山长认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每个门派既然可以开宗立派传承下来,且得到武林界的认可,必然有其长处。心态开放的人很懂得学习和吸收各门各派的优点,如果能学到身上增强功夫,受益的是自己;就算没能学上身,也提升眼界长了见识,受益的还是自己。


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练武,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只有笨人才会闭门造车,固守己见。因此当有人说山长心态封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那是他真的不了解山长,同时又过分高估了自己:如果山长没有理会你的意见,很可能是因为山长已经站在了更高的高度,看到了你意见的漏洞而已;其实在他那里,可能早已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还是回到武上面来。只要是高手,山长要么上门拜访,要么请来奉为上宾。非常谦虚地请教,从对方那里印证自己领悟到的要点,或请教疑惑,或搭手检验自己功夫的进展。如果输了,甚至被“秒杀”,山长的反应不是沮丧,而是高兴。比如一次在和一位高手交流过招中输了,山长直言佩服;离开后在路上便一言不发,陷入沉思,过了一会豁然开朗说道“我知道他是怎么击败我的了。”说着便跟旁边人比划,结果真把刚才高手的那一招打出来了。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的学习,山长自己的功夫飞速进步着。


在我们印象里,山长每次见高手后,他的拳就发生一次变化,变得力量更大、速度更快,身形更灵活。有的是被打后汲取的教训,有的是观察别人动作后领悟到的要领……总之,每次山长见完高手回来,都非常高兴地跟我们分享示范。在二次传授过程中,再巩固消化自己新学到的东西。练拳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拳,每多一次变化,就意味着多很多分杀伤力。山长就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拳变得越来越变化多端,越来越深不可测。


善于观察和琢磨,是我从山长学拳上得到的最直接的感受。山长经常强调,向高手学习,一定要懂得观察和琢磨,才能真正让自己长见识。见识见识,有见有识;但不是见了就有识的。很多人连起码的观察都不会,见了却没“见着”;更多人不善于琢磨,就算见着了,也无法识出精髓。


而山长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观察特别细微,角度非常本质,常常能见人所不能见的地方。高手只做一个动作,山长立马能观察出其发力方式,“偷走十年的工夫”。就算没看出来,山长也不会轻易放过,而是在脑中不停琢磨,直到自己想明白。这种思维习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作者:钟少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