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病证 >>悬饮

 願隨身 2017-03-07
肺病证 >>悬饮

悬饮,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一。饮邪停留胁肋部而见咳唾引痛的病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證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胸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胸胁胀痛,咳唾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病侧胸胁饱满为主要症状

[历史沿革]
① 饮病之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指出除了湿气偏胜的年份与季节因素外,作为病理产物的饮的形成与太阴脾土攸关;饮属于六淫中湿邪的范围;饮有积蓄于体内的特点;饮所致疾病主要在消化系统。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
“太阴所胜,……饮发于中”(《素问·至真要大论》)
“土郁之发,……饮发注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素问·五常政大论》)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② 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有“痰饮”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液停积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首倡悬饮病名,对脉证治疗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③ 隋唐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范围]
悬饮主要见于西医学的胸腔积液,结核病、癌症、肺炎引起的渗出性胸膜炎、左心衰、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积液以及脓胸、血胸等出现悬饮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 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等为悬饮的证候特征。
② 起病有急有缓,多数出现恶寒发热、气急、胸痛等症。
③ 发病常与饮食、起居、寒湿等诱因有关。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悬饮
二、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诊断]
① 胸胁胀痛,咳唾,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等为特点。
② 起病有急有缓,多数出现恶寒发热,气急胸痛等症。
③ 发病常与饮食,起居,寒湿等诱因有关。
④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隔或胸廓饱满,叩诊下部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在浊音部位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⑤ 胸部X线检查,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胸部X线摄片可见肋膈角变钝或肺野下部密度增高,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


[鉴别诊断]

     一、湿、水、饮、痰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湿、水、饮、痰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
不同点从性质上,饮为稀涎,痰多厚浊,水属清液,湿性粘滞。
从病证上,饮多停留于身体局部;痰、湿无处不到,变化多端;水可泛溢体表。
从病理上,饮由阳虚阴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水属阴类,有阴水、阳水之分;湿为阴邪,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
相互关系湿、水、饮、痰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湿、水、饮、痰的关系图)
悬饮

   二、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区别

 

水饮停积部位

病机概要

主要脉证

痰饮停留于胃肠中阳不振,水饮停留于胃肠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
悬饮停留于胸胁水流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
溢饮停留于四肢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苔白,脉弦紧。
支饮停留于胸肺饮犯胸肺,肺气上逆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苔白腻,脉弦紧。
悬饮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虚证实证



胸胁闷痛,干咳少痰,食少,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气短,语音低微,或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胸胁胀痛,咳唾转侧时加重,气短息促,伴胸闷喘咳,或刺痛,呼吸不畅,心下痞硬,口苦咽干,形体壮实,大便秘结。
脉象细小无力有力、可见脉弦、滑或数
舌象舌质淡或红、苔少苔厚腻

     二、辨兼夹证

兼夹证主要症状
饮邪久郁化热胸胁疼痛,胸痛如灼,咽干舌燥,口苦脉弦;或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外感时邪与停饮相搏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头身痛,咳嗽,咯痰,胸胁引痛,有汗或无汗,苔薄,脉数。
兼气滞胸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随情绪因素而增减,胸闷不舒,脉弦。
兼血瘀胸胁刺痛,经久不已,胸闷呼吸不畅,苔薄,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


[治疗原则]
① 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其治疗宗《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
② 多虚实夹杂,治以攻补兼施。凡饮邪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除饮邪;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法,阳气通则饮自化。
③ 病机关键是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分型论治]

     邪犯胸肺

     主要症状: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身热不解,咳嗽少痰,

   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

   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主方:柴枳半夏汤

   处方举例:柴胡15克,黄芩10克,青蒿15克,枳壳10克,半夏6克,桔梗5克,全瓜蒌15

   克,赤芍10克。

     加减: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高热汗出

   不解,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


     主要症状:咳嗽,胸胁胀闷,咳唾引痛,呼吸困难,甚则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

   或仅能偏卧于停饮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偏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

   滑。

     治法:逐水祛饮。

     主方:十枣汤,控涎丹,或椒目瓜蒌汤

     处方举例:椒目9克,瓜蒌15克,桑白皮10克,苏子5克,伏苓12克,生姜皮3克,陈皮

     10克,半夏10克,白蒺藜10克,冬瓜皮30克。
    
     加减: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苔浊腻加薤白、杏仁。水饮久停,胸胁支满体弱食

   少,加桂枝、白术、茯苓、甘草等。络气不和者加香附、桃仁、陈皮、苏子。

     络气不和


     主要症状: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

   或迁延日久不已,天阴时更为明显,舌苔薄质黯,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主方:香附旋覆花汤

     处方举例:香附10克,旋覆花6克(包),苏子10克,降香3克,郁金10克,柴胡5

   克,枳壳5克,半夏6克,陈皮6克。

     加减:痰气郁阻,胸闷苔腻加瓜蒌、枳壳。久痛不已,痛势如刺,加桃仁、红花、

   归须、赤芍、乳香、没药;水饮不净加通草、冬瓜皮、路路通等。

     阴虚内热


     主要症状:呛咳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

   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处方举例:沙参12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花粉15

   克,白芍10克,橘络3克,川贝5克,银柴胡6克,

     加减:潮热加鳖甲、功劳叶。咳嗽加百部、川贝。胸胁闷痛加瓜蒌皮、枳壳、郁

   金。兼气虚、神疲、气短、易汗、面色黄白者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

     附注:十枣汤、控涎丹均为攻逐水饮之剂。前方力峻,体实证实,积饮量多者用

   之。后方力较缓,反应较轻。剂量均宜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

   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同时服椒目瓜蒌汤以泻肺祛饮、降

   气化痰。

悬饮

------------------------------------------------------------------

【證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 宣利逐饮。
【方药】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转归预后]
① 悬饮的转归与患者素体禀赋,病情轻重,治疗迟早有很大关系。凡病情轻浅,早期治疗者均可获较好的预后。
② 若素体禀赋不足,或病久耗伤正气,祛邪无力,往往病情迁延,日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趋向劳损之途。

[参考]

     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性胸膜炎所致,根据其胸胁胀痛,咳嗽加重,呼吸气急等临床特

  点,一般本病属于中医悬饮范畴,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不少进展。《金匮要

  略》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运用十枣汤治疗本病,往往收效良好。吴氏

  报告,十枣汤治疗胸腔积液具有迅速、安全、经济、简便的特点,为治疗本病的有效良方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4):28]。钟氏用十枣汤随证加味治疗8例渗出性胸膜炎收

  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积液消退时间平均为12天,[中医杂志,1959;(3):48]。邵氏报

  告24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分为中药组、西药组、综合组三组进行。中药组、综合组针对

  病情选用控涎丹、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治疗。治疗结果表明,这些方药对于退热

  和胸水吸收都有较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9):15]。黄氏认为治疗“痰饮”

  的常用方“控涎丹”虽峻猛,丸则攻亦缓,用量1~5克,该方药服药后或吐或泻,是药力

  逐邪的表现。大抵痰饮在膈上者,必有呕吐,可伴腹泻;痰饮在膈下者,每见腹泻,偶有

  呕吐。凡脏腑经络、皮里膜外之停痰伏饮或奇证痼疾而见滑腻之苔,弦滑之脉者皆可应

  用,每获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86;(8):374]。陆氏认为《金匮要略》对“悬饮”

  的论述与结核性胸膜炎的症状脉象基本符合,运用《金匮要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体

  会认为本病形体俱实,脉沉弦有力者,可用十枣汤峻剂逐水,应与健脾渗湿药,清热化

  痰药配合,停药时也要用健脾药善后。对于胸水不多或体质差者,可用瓜蒌薤白汤、小

  陷胸汤、苇茎汤泻肺利水、通阳散结。胸水日久不退,出现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

  无寒热,脉微大迟或涩等血瘀证时,用血府逐瘀汤合千金苇茎汤。有表邪时先解表,不可

  猛攻,以免耗伤正气[辽宁中医杂志,1981;(7):7]。李氏报导治疗悬饮(渗出性胸

  膜炎)30例均获得痊愈。治法:1. 加味十枣汤:煨甘遂、红芽大戟、芫花各等分研末(

  装胶囊),瓜蒌仁15克,枳实10克,红枣10枚,煎水送服粉末2~4克。2. 兴阳逐饮抗痨

  汤:桂枝5克,薤白、白芥子、佛手各10克,法半夏、茯苓、丹参、陈醋(冲)各15克,

  煨甘遂6克,夏枯草、伸筋草各30克,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去桂枝加柴胡、黄

  芩、葶苈子;乏力,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腻脉滑加党参、白术;积液消失后,胸膜粘连胸

  痛者,可服丹参、伸筋草,连服2个月症状可消失,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时间为7~9天。[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4):27]。庄氏等以悬饮(结核性胸膜炎)为例,阐述痰

  瘀同源的道理。作者曾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本病,疗效仅在10%~50%,后按痰瘀同治

  法治疗16例,方用瓜蒌、百部各15克,黄芩、半夏、川芎、炮山甲、白芥子各10克,葶

  苈子12克,甘遂、大戟各1.5克(煨),皂刺10~20克,一般服药4~10剂,胸炎即消失。

  认为引起痰饮的各种原因多能导致血瘀,痰饮和瘀血可因同一原因而同时发生,亦即

  “痰瘀同源”,因此痰瘀同治,每获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5;9(10):36-37]。秦

  氏报导15例渗出性胸膜炎(证属中医悬饮)均未进行胸穿抽液而用中药治愈的体会。治

  法为清热解毒,泻肺利水。方药:银花或公英、连翘、鱼腥草各18克,丹皮、桑白皮、

  葶苈子、桔梗各9克,苡仁12克,根据胸腔积液量的多少及体质强弱,酌加煨大戟、制

  甘遂各1.5~3克,白芥子3~6克,有低热者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9~18克,尚可随证化裁,

  平均治疗时间为33.7天[江苏中医杂志,1985;6(11):7]。张氏等介绍以牡蛎泽泻散

  加减(牡蛎、泽泻、葶苈子、瓜蒌根、海藻、泽漆等)治疗1例胸腔积液患者,服药7剂后

  胸水全部吸收[上海中医药杂志;5:29]。刘氏介绍以大陷胸汤(大黄、芒硝各9克,甘遂

  3克,水煎服)治疗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均未采用西药),4例少量胸水者服1~3剂后

  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胸水消失。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药后除出现腹泻外,无其他副

  反应。血沉在治疗后20~60天内恢复正常。随访二年内,均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1:26]。邱氏报导用苇茎汤加味治疗悬饮12例,均经胸透证实为一侧胸腔积液。基本方药:

  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杏仁。肺热加葶苈子、鱼腥草、银花;胸痛加瓜蒌皮、

  薤白头、元胡;气虚加黄芪、党参;胁痛加柴胡、青皮;内有伏热加白茅根、桑白皮;结

  核病患者加百部、黄芩并配合抗痨药[江西中医杂志,1980;4:64]。李氏介绍用结炎

  汤治疗老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10例。结炎汤系《金匮要略》中悬饮主方葶苈大枣泻肺

  汤合支饮主方泽泻汤加茯苓、桑皮、黄芪、陈皮。基本方药:泽泻10克,白术20克,葶

  苈子30克,茯苓30克,桑白皮15克,陈皮12克,黄芪30~60克,大枣10枚。胸胁疼痛加柴

  胡、白芍、桃仁、红花、元胡;咳嗽痰多加浙贝、杏仁;干咳少痰加沙参、知母、鳖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33]。冯氏介绍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8例,

  方中大戟、甘遂、葶苈子驱逐水饮、泄胸水,白芥子、薤白、贝母辛苦开结,破饮利气,

  降逆化痰。佐以丹参、三七活血化瘀,桔梗开源,引诸药入胸中,直捣病所。诸药合

  用共奏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之功[山西中医,1990;6(4):20]。祖氏介绍以二子柴

  胡汤治疗胸腔积液31例,本方是《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柴胡陷胸汤基础上加葶苈子、白

  芥子组成。方用:葶苈子15克(包),白芥子5克 (包),柴胡12克,黄芩12克,枳壳

  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黄连5克,瓜蒌15克,生姜3片。以清热化痰,宽胸开结,

  攻逐水饮。发热者加芦根、栀子;体弱食少胸胁支满、胸水难去者加桂枝、白术、甘草;

  胸部满闷、舌苔浊腻、湿浊重者加薤白、杏仁;痰多黄稠者加冬瓜仁、苡仁;咳痰清稀

  者加附子[湖南中医杂志,1993;9(3):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