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行天下的形意拳(下)

 tjboyue 2017-03-07

没有拳术理念指导,练拳是胡练,技击对抗是瞎打。学练形意拳必须要做到:知钢目、晓阴阳、通五行、法六合、明三节、齐回梢。

(一)知纲目:形意拳的形是什么?意是什么?形意拳与猴拳、螳螂拳、醉拳等象形拳有些不同,它并不要求对人或动物的形态、动作刻意模仿、惟妙惟肖,而是着意于它们的捕猎技击动作,并吸取这些动作的神韵、意念和内涵,吸取其技击攻防的技法,这就是形意拳的形。纳其动作的神韵、意念和内涵,这就是形意拳的意。

首先,练、用形意拳的每个动作、拳式,都要带有相应的意念。要有强烈的攻防意识,练拳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练每个拳式都是为了技击应用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战胜对手的。不能为了练拳而练拳。更不能光图好看,动作优美,练花架子。要明白自己所练的这个拳式动作技击时作什么用的,是应对敌方哪个技击招术的。我这个拳式动作应该用什么拳势、劲路、劲力才能有效取胜。这就是要带着意念练拳、用拳,这就是以形取意。其次,练用形意拳时的意念从何而来的呢?根据交手时对方所用的拳式招法,我就要在脑中制订作战计划,相应的采用有效的拳式、动作,也就是形。我练用某一形的时候,思想上要贯注这一形的动作要领,力求做的正确到位。如果我练用的不正确,不到位,不但无效于制敌取胜,反而会露出破绽、败相,予对方可乘之机。这就是以意相形之意。第三、我在习拳用拳之时,形和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来势,对手的攻防变化,相应地调整我的作战计划、设想。及时灵活地形成新的意念,相应调整我所用的形。这就是形随意转之意。五行拳的相生相克,就是这个道理。第四、当我随着对手来势的变化也及时相应地变化多端;采用新的形时,意念也要随之变化,形成新的意念来指导引领新的形——拳式和动作的练用。这就是意自形生之意。

以形取意,以意相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这四句话就是形意拳的纲。

形意拳有十目,即:①斩截②裹胯③挑顶④云领⑤鸡腿⑥龙身⑦熊膀⑧猴相⑨起势鹰捉⑩出势虎抱头。其中斩截、裹胯、挑顶、云领是形意拳八字功,它与五行拳、十二形拳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攻防体系。鸡腿龙身、熊膀、猴相是形意拳演练、技击的回相,是基本的拳法、身法要领。最后的起势鹰捉是形意拳惯用的技肘手法,出势虎抱头是蓄劲之意,是取其意而不是模仿虎抱头的动作。

形意拳的总纲抓住了。其纲目就得以张开,就能很好地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个拳式动作中的意念,习练和技用。练用动作正确,规范到位,即能体现形意拳之形,又能蓄含形意拳的意。所以,形意拳的形和意是形意拳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同时存在的。

(二)晓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国古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观察了自然界各种相互关联、对立的自然现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古人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无极者,散漫漂荡的水汽也。这团混沌的水汽绕着圆心即太极旋转,形成一根云雾汽柱,水柱的上下端因旋转的离心力而清汽上升为天,浊重的物质下沉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合,乃孕育万物,孕育人类。《黄帝内经·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篇》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阴阳二字,古义是背日和向日。《说文解字》曰:“阴,暗也”山北水南,日所不及为暗,为阴。又曰:阳者,“高明也”。地上的日光、热量来自天上,故称天为阳,地为阴。根据日照之处为阳,日照不及之处为阴的认识,引申之则山之北侧为阴,山之南侧为阳,亮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由于在日照充足,温度较高处万物繁茂生长,活泼伸展,日照不足之处万物萎蔫,收敛封闭之态,引申之则将上、外、动、刚等归之为阳,将下、内、静、柔等归之为阴。物质的为阳,意识的为阴。固态的为阳。液态、气态的为阴。由于天地万物是由混沌的水汽形成的。“贯阴而抱阳”,阴是阳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称之为“阴阳”而不称为“阳阴”。

由此可见,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分别归属于阴气和阳气两个范畴。每个事物又都各自存在着许多对阴面和阳面。每一对阴气和阳气,或是阴面和阳面之间,阴和阳即是相互对立,截然相反,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的形意拳,时时处处,每个架式动作、招法都存在着阴和阳两个方面,遵循阴阳互存。互易与分合的阴阳变化规律演绎和变化着。

1.阴阳互存:形意拳练用之时,始终存在着内(阴)与外(阳)、动(阳)与静(阴)、刚(阳)与柔(阴)、松(阴)与紧(阳)、束(阴)与张(阳)、攻(阳)与守(阴)、虚(阴)与实(阳),进(阳)与退(阴)、正(阳)与侧(阴)、上(阳)与下(阴)、左(阳)与右(阴)、前(阳)与后(阴)等等一对对阴阳。无论那一对阴阳,其阴面和阳面都是以它的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说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构成事物的整体。例如:在站三体桩时,两脚前后开立,前脚为阳,后脚为阴,但重心偏后,后脚站实为阳,前脚站虚为阴,这就是阴阳两者互存的例证。又如打左劈拳时,右手向前劈出,属阳,手心朝下,则又属阴,右手回收下按于小腹前也是阴掌,左手与右手也是阴阳互存之态。所以说:“阳无纯阳,阴无纯阴”,拳之大要,重在阴阳,只有阴阳相合方能成拳。动与静者,动寓于静,静亦存于动。静是束劲,是蓄劲,是养精蓄锐,积聚体能。动是张劲,是发劲,是在时机适合之时,瞬间爆发出抖绝之劲。所以静为动之源,动为静之效。形意拳是刚柔相济的拳术,刚者,坚实,强悍、干脆、果断也。柔者,柔和,坚韧、缠绵之意也。柔主于防守与走化,刚主于进攻与反击。如果刚而不柔,则会有僵拙不化,呆滞不灵、脆而易折之弊。出手时易为对方所乘,劲力易被对方所利用。如果柔而不刚,则会过于软弱而不强不坚、疲散丢劲,气少力荡,会被对方侵入而受制。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身灵步活,刚劲有力,颈打得机,攻守有方。攻与守是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技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有人说形意拳刚猛威烈,是主于进攻的拳术,但是形意拳是很重视颈与打。是很重视攻守兼备的。拳论云:“打人先颈已”,就是说进攻时一定要先防护好自己,不要被敌所击。这就是守中有攻,颈中有打。例如钻拳,前手小臂由直屈曲收回,向下按于胸腹前,是格档对方打来的拳之意。同时后手拳心向上,钻打对方。又如炮拳,我右手将敌手向自己头右侧后方引带,右手崩拳打出,这都是阴阳互存,阴阳结合的实例,与知识搏击之时,还要注意上、下、左、右、前、后的协调与配合,攻上攻下。击左击右,虚虚实实,真假莫测,灵巧多弯。虚虚实实,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两脚要分虚实站立。其二,就是出手的招式手法要有实有虚,真真假假。迷惑对手。拳论云:“手脚齐到方为真”,技击之时。必须手到脚到,上下齐发。手到步到脚到,凭借上步上身之势,用整体之劲击打对方。

2.相互制约:形意拳每对阴阳,其阴面和阳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例如:上步击打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超过脚尖。这就是说:前脚在前进时,同时有向后的制约之力,决不能失去控制、重心过于靠前。又如前击之手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就是伸手击打之时,要有屈曲制约之意。刚柔相济,松紧得当,攻守相宜,都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相互制约,求得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的道理。

3.消长变化:形意拳的阴面和阳面在相互斗争与相互制约的运动中,不断出现“阴长阳消”或者“阳长阴消”的态势,处于“此消彼长”的阴阳变化的过程中。形意拳之刚柔劲力、动静、攻守、虚实的灵活变化,都是“此消彼长”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4.阴阳互易:当形意拳的阴面、阳面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易”,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出拳时动为阳,当拳到达目的点,打到极处,这时会有一瞬间的静止状态。动极之时。正是归静之始,阳极之时,正是阴生之初。又如我左手钻出击敌之面,为攻为阳。当有隙可乘,则我用实手钻打。如敌防守甚严,则我左手由实(阳)变虚(阴),同时右掌前劈(阳)。

拳论云:“拳之大要,重在阴阳”。阴阳是形意拳之本,是拳式、招数变化之母。必须要充分通晓形意拳阴阳学说,遵循阴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运行变化规律,以求达至阴阳和谐,阴阳平衡之佳境。

(三)通五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哲学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素问》之《藏气法时论篇》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这就是五行的“五”。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行者”,运行,变化也。古人抽象出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即五气。并对五气的运行路线、方向、五气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等方面五气的运行变化规律加以研究和推演,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与五拳、五脏的匹配: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心、肺、脾、肝、肾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不单指某个具体的器官,而是指一个生理或者病理方面的概念。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含在数个脏器之中,而一个具体的脏器的功能,又可能分散在好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中医五行学说,依据五个行的各自属性,与人体的五个脏腑相匹配。例如肝性豁达,舒展,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展放的属性,故肝属于木。心有温煦泵发之功,火有阳热爆烈之性,故以心属水。脾有湿和生化的特点,而土有包容,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主肃降清新之功,而含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貯水,藏精的功能,而水有下行滋润的特点,故以肾属于水。肝气、心气、脾气、肺气与肾气。这五气各有独自的特点与功能,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着。形成身躯整体的功能。

形意拳家依据阴阳五行学说,依照中医脏腑理论,将形意拳的五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以及五脏中的肺、肝、肾、心、脾相匹配。五行拳的五个拳是通过经胳与相应的五脏进行联系的。在心静安舒、呼吸深长,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动作自如,劲力圆满的意境中,习练五拳。体现和感觉气感,以意念引导内气。将气感按照相应的经络,引导到相应的脏腑。久练五拳。就能逐步形成内气循经络,向相应脏腑运转的条件反射的通路,达到增强五脏功能,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对拳术功力,拳技也会有所提高。

劈拳在五行中属金,其形似斧。在五脏中属肺。与五官之鼻相通。崩拳在五行中属木,似箭疾发,在五脏中属肝,与五官之目相通。钻拳在五行中属水,似闪似水,在五脏中属肾,开窍于耳。炮拳在五行中属火,如炮似火,在五脏中属心,与舌相通。横拳在五行中属土,似土之活,土活则滋生万物,横顺则可生出诸拳。在五脏中属脾,在五官为人中。

五行、五拳、五脏、五形、五官匹配表

金 木 水 火 土

|  |  |  |  |

劈 崩 钻 炮 横

|  |  |  |  |

肺 肝 肾 心 脾

|  |  |  |  |

斧 箭 电 炮 弹

|  |  |  |  |

鼻 目 耳 舌 人中

劈拳主练肺。其劲顺、则肺气和。崩拳主强肝,其劲顺则肝气舒。钻拳主逼肾,其劲顺则肾气足。炮拳主壮心,其气和则心气壮。横拳主健脾,其气顺则脾气健。五脏是一个整体系统,所以还是以系统完整地习练习五行拳,全面激活五脏之潜能,改善和提高五脏的功能,增进身体健康为妥。同时要明瞭,五拳对于五脏疾患的治疗康复作用是有限的,它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治疗的方法。有了疾患,还是需要就医诊治的。

2.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相生,讲的是金、木、水、火、土五气之间相互滋生和助长的变化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为万物生存的所在。土可以滋生另外四气。所以土为五行之母、五拳的相生关系是: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横拳、横拳生劈拳。由于起手即有横,横拳能生其它四拳,所以横拳为五拳之母。五脏的相生关系是:肺壮可以促使肾强,肾强可以促健肝,健肝可以促使心康,心康可以促使脾顺,脾顺可以促使肺壮。脾是滋生润活清脏的主宰者,因此脾为清脏之母。

五行相克,讲的是金、木、水、火、土五气之间相互制约和克制的作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万物终归于土,所以土可以克诸气,五拳的相克关系是:劈拳克崩拳(及各类直拳),崩拳克横拳(及各类掼拳、横扫等),横拳能克钻拳(及上钩拳、冲天炮等),钻拳克炮拳(及各类直拳),炮拳能克劈拳(及劈拳、劈掌、挂拳、盖拳等)。由于横拳能克破诸拳,所以横拳为五拳之母。相克之理体现在五脏之间的关系是:肺有病会伤及肝,肝有病会伤及脾,脾有病会伤及肾,肾有病会伤及心,心有病会伤及肺。因为脾为诸脏后天滋养之母,母不壮则子将衰,所以脾脏如有病会伤及诸脏。

五行中任何一行既有我生和生我两个方面,又有我克和克我两个方面,相生和相克是事物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运行不息。

五行生克示意图:

说明:

①外围圆周箭头系指五行相生关系,内五角形箭头系指五行相克关系。

②五行按金、木、水、火、土顺序。比邻的两行相生,间隔的两行相克,即比生间克。

(四)、法六合:六合之法,是形意拳的基本法则。六合者,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以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也。心为主帅,意为号令,心之发动曰意,心一动则意生。意与气合,气随意行,意欲往则气必至,意欲止则气必敛,意欲攻则气必发,意欲退则气必领。气之表现为力,力形于体为拳。气顺则力发,气力须合一。手与足合,不但动作上下相合,更要关注劲力的相合,手脚齐到方为真。手与足合巧出步。肘与膝合变化灵,肩与胯合根基稳。六合者,不但内三合与外三合要相合,同身内外,上下皆要合为一体。遵循如是法则,不但能调和脏腑气血,强身健体,在技击上也有内外一体之妙用。

(五)、明三节:以身体而言,足为根节。躯干为中节,手为梢节。以上肢而言,则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掌为梢节,以躯干而言,则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腹(丹田)为根节,以手掌而言。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以下肢而言,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根节是气和劲的发源地,中节是气、劲的貯存和运转的中心,梢节是气和劲的到达、发放和作用之点。也就是说:劲、气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于梢节。三节运动的规律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手足之劲来自肘膝,肘膝之劲来自与肩胯,肩胯之劲来自于腰腹,一身之劲在于腰,腰为主宰,一身之气在于腹,腰腹之劲来自于双足,此乃至理也。

六、四梢齐:四梢是指人体血、肉、筋、骨的末端。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指甲)为筋梢,牙为骨梢。发力之时,要四梢齐劲。发欲冲冠,开阖毛孔,则血液流通,力量充实。舌欲催齿,舌顶上腭,则津液生而不气浮,指欲透骨,手指脚趾紧扣,则气注于筋而四肢有力,齿欲断筋(钢筋),牙齿紧扣,则精贯骨髓而身紧力拔。四梢齐一,则气聚、力实。精足、神满,就能一瞬间并发出最根毒,最凶猛,最刚烈的爆炸之力,无坚不摧,令敌胆寒。

技击是武术的核心。形意拳以“挨身近打”为技击特色。历代形意拳家不但创编和传授了如五行生克拳、安身炮、散手炮、九拳、五踩六捶、十六把等技击性很强的对练套路,还各有其独特的技击招法散手,如李洛能的“五拳并用”;宋世荣的“燕子取水”;郭云深、李存义的崩拳、传承于世,还进行不受固定套路形式的束缚,进行既兴发挥的技击对抗实践习练,形意拳界称之为“撕扒”。

人身有十五处可以用作技击的武器:即头、左肩、右肩、左肘、右肘、左手、右手、左胯、右胯、左膝、右膝、左足、右足、臂部。称为十五拳。各有其具体的打法。腹部击则为撞击乱腹之法。

谈谈我学练形意拳的几点心得体会。

1.理练并重:理者,拳理拳论也:常听人说:“拳是靠练出来的,不是靠嘴说的”。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字要习,马要骑,算盘不熟要拨拉,拳脚不熟要踢跶。“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把拳练成自己的,把功夫练上身。先靠讲些空的道理,耍嘴皮子,确实为人所不齿。然而,真正的拳理拳论来自练用拳术的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内涵和精华,提炼昇华,进而充实理论,并指导练用拳术的实践。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决不容许轻视偏废。否则,就会影响到形意拳的习练,应用和传授。李洛能、刘文华、郭云深、姜容樵、孙禄堂等都有重要的形意拳论述留于后世。有人说:“我们跟老师学拳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老师给我们讲拳理拳论”。在老师教拳的时候,不可能系统地长篇大论地讲拳理拳论,只是根据当时教拳的内容、情况。有针对性地讲些拳理、传授有关的口头,例如“打法定要先上身”,“束经二字一命亡”等口诀,都是有关拳理的精辟概括。有的老师有保守思想,“教拳不教手,教手不教步,教步不教口”。不愿轻易把拳理、练拳要领教出来。担心“教会徒弟,饿坏师傅”。也有的老师对拳理拳论不太了解。不够重视。只有正确地通晓和掌握形意拳的拳理、拳论、拳法、勤奋认真地习练拳、功、才能较快踏实地提高形意拳水平。

2.内外兼修:有人说:“形意拳要练内功,……不要讲什么拳架子,花架子”。内功是什么呢?练内功就是练五脏的精、气、神、意、功。练就五脏健壮,精神饱满、气力充沛。集聚充分的“能”。在意念的指引下,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地将“能”送达周身四肢。气血畅通,气与力合,力借以表现为肢体运动,在形意拳即为行架走架,练功较技。须知人体内外本为一体。不可分割。外功练成,即有内劲,内劲练成,亦有外功、内劲为外动之源,外动为内劲之表现、体用。有内无外难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有人认为:“形似不如神似”。没有形似,何来了神似呢?首先要认真地细致地学习练好拳架、拳式、动作要准确到位。贯彻动作要领。更要领会和体会体验老师练拳的神情、神态、神意。因为神态神意是内劲,内意的表现。刘奇兰先师曰:“观其外而知其内……其形正则气顺,其气反则气逆”,李魁元老师曰:“见其外,知其内……”。内此可见,形意拳拳杂拳势习练的正确与否还是其内功修炼水平的体现。

仅就我所练的形意五行拳、谈谈练拳的几点看法。

①劈拳:劈出的掌要边翻掌边劈掌,不要先翻好掌再朝拍打。劈下后手掌不要有横向抹擦的下意识动作。同时后脚要上前一大步,乘势劈掌,不要将后脚先停靠在前脚内侧,再向前迈。

②崩拳:崩拳属木。似箭,须小臂持平,呈立拳向前崩打,切勿由下向上,打成撩拳,也不要由上向下,劈砸。

③钻拳:屈臂下压格挡和钻出之拳的动作要连贯。

④炮拳:后臂屈曲钻拧。至右额前侧,拳向后带领不要横抬小臂架挌。

⑤横拳:起横不见横,横出之拳臂不要有向外侧拱拔之劲意。

3.刚柔相济:松紧相宜。龇牙咧嘴、咬牙切齿、皱眉瞪眼、盲目震脚、连连喊叫,都是习练形意拳的大忌。习练、体用形意拳,都必须在心静如水、心平如镜的宽松心态下,打出有松有紧,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的刚柔相济之劲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直紧就无所谓紧、一直刚就无所谓刚,保持松柔的态势。蓄劲充分,束张得法,才能在瞬间摒发出刚猛绝决之劲。而咬牙切齿,横眉竖目,实为内心空虚、紧张的反映。决不能把自己攻防意念。设想预示于人,切记“打人不露形,露形不为能”。身心过于紧张,不能放松、还会影响自己劲力和技术水平的发挥。“柔于刚中术”虽然难度较大,但确实是形意拳内涵、精华之所在,但是形意拳的劲力刚猛,发劲快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不能柔而无刚,疲软无力,眼中无神。在练用形意拳时,随时要保持聚精会神,意念集中,深邃莫测的警觉眼光,给人以威慑气势,震脚是拳术的一种动作,也是功法和技术方法的一种。震脚不仅可以威慑对方。打击跺踩对方,更能配合手法,促使全身意力集中,不能过多震脚,不能抬脚过高,用尽全力跺地。不能认为震脚越高,跺地越响,显得自己功力越深厚。练震脚,可以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渐近于无。掌握震脚从有形到无形,从有声渐无声的原则。有震意尚无震形、谚云:“身柔体松步轻灵,进退转身像猫行”。要“如龙形之莫测,如虎行之无声”。悄然接近对方,不被察觉。形意拳行拳进步,尤其是练崩拳时,走“槐虫步”,前脚贴地趟进、后脚贴地紧跟、整体沉坠发劲,全脚掌落地、搓地有声。有人认为:震脚跺地,得到地面反作用力,才能力发于脚,周身得力。那么:杨式太极拳,八卦掌等拳术几乎没有震脚。周身就不得力了吗?拳术之力得自于地力,是蹬、踩脚法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