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报道 | 胡海平再出征

 AndLib 2017-03-07

即将知天命的胡海平再度出征,这次他想做中小企业的开路人。胡海平一直在路上,因为 “你想当将军,就得去拼搏。”

胡海平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河南手工绣画,“这幅‘关公读书图’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会长周桐宇女士送给我的,我很喜欢。”

画中的关云长,脚踏斑斓巨虎,手中捧一本兵书,身旁立着青龙偃月刀。“很多朋友都说‘海平,你的形象就是这样啊’。”胡海平笑了笑,极满意这个评价。

带领传统服装企业杉杉集团成功转型高科技企业之后,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胡海平再度出征。

创立师董会 做中小企业的开路人


“目前国家经济转型遇到重大的困难,政府很支持,企业家很着急,但是缺少一批实战派企业家帮助中小企业。”针对国内企业转型,胡海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更需要一个社会性、广泛性的商业组织帮助中小企业。”联想到自己早年创业的艰辛经历,胡海平决定亲自上马,“做中小企业的开路人”。
 

想到就马上行动。胡海平把这个想法告知了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等一众好友。“他们都很支持我的想法”,于是,一番筹划之后,企业家O2O实战互动平台——师董会正式创立。



胡海平邀请王阳加入师董会导师团


师董会,这是什么?用胡海平的话来说,“师”就是导师、老师,是一批以他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还有一些知名的、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家;“董”就是会员,是中小企业家。导师与会员相互对接,导师帮助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共同进步。师董会的“师”与私人的“私”不同,师董会导师是共享的资源,不是独自私享,这与私人指导不同,师董会的所有导师,都能为会员服务。
 
师董会内部则这样定义自己:传承“师道”之优秀内涵,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联合百名上市公司领袖,从当前中国最为活跃的企业家群体入手,引入“师董”概念,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将导师们的碎片化时间用起来“带徒”:一方面,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层面来讲,师董会在企业微观层面上帮助地方政府完成地方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地方政府迈过产业升级陷阱;另一方面,师董会传播“师道”理念,通过打造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号召上市公司领袖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造福社会。
 
目前,导师们已经帮助很多会员尤其是创立初期或转型期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了渠道、资金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共同体,师董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重构未来商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胡海平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贵州茅台镇一个白酒企业会员加入师董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通过师董会平台和会员之间的宣传,销售额就增加了800多万。

 

胡海平出席师董会会议


此外,师董会还有四个“互相”,值得所有人赞赏:互相学习(导师答疑、师董直播、在线课堂、在线讨论、师董见面会、企业考察);互相帮助(子女教育及就业、医疗健康、法律、政府资源对接);互相交易(上下游资源对接、销售渠道对接、项目路演、第三方服务平台);互相投资(导师及会员企业之间互相投资、共同众筹发起设立基金、一年一次对接大赛)。“师董会聚集了一大批一线实战派企业家,我敢说这是国内其他类似平台都没有的。”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师董会导师团队,胡海平颇为自信和骄傲。
 
胡海平透露,他正在邀请马云加入导师团队,“马云是浙江商会的会长,也是中国企业家的典型代表,有他的加入肯定能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
 
他这样解释创立师董会的初衷:“我考虑得非常朴实,自己在杉杉20多年都是从开拓市场、解决疑难杂症过来的,喜欢解决问题,也喜欢帮助别人,而且青少年时期也正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走到今天。”
 
“人不能忘本,我想把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对我的恩情,以创办师董会的形式延续下去”,胡海平有些动情。正因有伯乐的赏识和帮助,自己的千里马潜质才得以展现,所以现在,他特别希望导师与企业家之间,有这种感恩的认知、情感的牵连。

二十一块六毛钱 一辈子难忘的数字


1967年,胡海平出生在定海白泉,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三。“自己生在农村但却从未干过农活”,因为父母文化水平都很低,望子成龙心切,想让四个孩子都可以安心读书。那时候,胡海平很内向,一天到晚都拿着书本,成绩也一直是全班第一。
 

1982年,胡海平从皋泄中学(现白泉中学)毕业,以全定海第三名的成绩进入舟山中学。不幸的是,恰在此时,家中的顶梁柱——父亲因病去世。“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做个小生意,生活水平还是过得去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就每况愈下,“母亲为了我们兄妹四人的学费借遍亲戚朋友,没少挨白眼”。最后幸亏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全班为他捐款,二十一块六毛钱——一个让胡海平铭记一生的数字。“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每次和高中同学聚会我都会先给他们鞠躬致谢,太感谢他们了!。”坐在靠椅上的胡海平身体微微前倾,略显激动。


为了节省生活费用,胡海平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都翻山越岭扛回供自己一个月食用的马铃薯、咸菜。“高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入学时身高1.66米,毕业时已经到了1.78米,但是体重几乎没有增加,只有55公斤左右。”有时候实在太饿了,晚自习也参加不了,只好躲在被窝里睡觉来节省体力。老师还以为他有了厌学情绪,多次找他谈心。

 
1985年,凭借舟山中学的保送名额,胡海平免试进入了浙江大学混合班。那届浙大新生有2000多名,学校选拔了前100名办一个两年制的混合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科基础的工科顶尖人才。“全英文教学的混合班竞争比高考还要残酷”,混合班的100名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但每个学期都要淘汰一批,最终只剩下了包括自己在内的60人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导师。两年后,胡海平选择了化工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则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
 
就读研究生期间,今后的出路问题摆在了胡海平的面前。“当时流行的是要么出国留学,要么做研究和从政,从商、创业等几乎没人考虑。 ”胡海平回忆。
 
举办混合班本身就是为了培育科研人才,但彼时的胡海平觉得搞学术不仅枯燥,而且能成为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希望渺茫,特别是考虑到自身状况,他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家庭条件。从此,胡海平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先后竞聘浙大研究生会干部、主席。学校不少老师对他的选择颇有异议,开始思考混合班办学模式,每逢开会还会提起“胡海平现象”。而随着胡海平事业如日中天的发展,老师们发觉培养综合型人才比专业型人才更有的放矢,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目前浙大混合班已培养了无数的综合型经营人才。

从宝洁到杉杉 马不停蹄


1992年5月,宝洁公司在全国十所知名高校举办校园招聘。在不少老师、同学的惋惜质疑中,胡海平以英语、经营、创新、沟通、智商等七项能力综合考评第一的成绩被广州宝洁公司录用,后升至经理。其间,宝洁公司安排他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工商管理MBA。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启动的时候,广州毗邻深圳,热火朝天的特区吸引着每个年轻人。
 
“其实和不少媒体报道的不同,我在宝洁工作的时间不长。”1993年,一个朋友说可以筹到一笔100万元的启动资金,邀请他一同创业。激情澎湃的胡海平未及深思便答应了,并向宝洁提出了辞职。当胡海平离开宝洁时,这位朋友却退缩了,创业计划就此夭折。
 
之后,胡海平去了一家港资企业任职。“此后的一段经历可能比不少人的一生都丰富。”胡海平对这段艰辛不愿细谈,他被公司派驻湖南,主持房地产、酒店等项目开发建设。“这段时期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我太太。”
 

1995年底,胡海平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伯乐”——郑永刚。“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缘。”郑永刚对这个履历丰富的“小老乡”深为满意,力邀胡海平成为旗下贸易公司的副总经理。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 郑永刚


“至少要做总裁助理,否则我不会考虑。”胡海平的回复让郑永刚有些意外。因为当时在杉杉的设置中,只有一个副总。
 
不久之后,胡海平再次收到郑永刚的邀请,职务就是他所期望的总裁特别助理。当时郑永刚给出了这样一个理由,“我就喜欢你的脾气——牛,像我!”
 
我这人喜欢挑战。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国内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缺少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大舞台更值得我去为之奋斗。此外,宁波离舟山较近,地域文化相似,同事间易于沟通,也是我当时考虑到杉杉应聘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6年,担任杉杉总裁特别助理之后,胡海平就挑起了改造杉杉集团的重担。
 

在董事会的信任和支持下,胡海平大刀阔斧地开始“重造杉杉”。他上任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杉杉集团下属的50多家分支企业进行整顿,通过转让、兼并、整合等多种方式,下大决心,精简掉15家效益低下的分厂、分公司,集中财力加快杉杉主业发展,上马杉杉宁波服装工业城,进行优势扩张。


随着杉杉实力的剧增,胡海平的职位也在不断变化,从总裁特别助理一路升迁,历任杉杉科技集团总裁、杉杉集团总裁、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CEO,如今他已是杉杉控股董事局副主席。


从锂电池切入 带领杉杉转型 


“杉杉集团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受人尊重、有特点的跨国公司,从服装产业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大的难度。”1997年,杉杉开始谋划转型。“我们都知道,世界500强企业中,没有一个是把服装作为主业的,所以我们要突破新的领域。”
 

1999年,为使杉杉集团获得更大的发展,胡海平被董事会任命为集团总部搬迁总指挥,负责将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同时,借上海的政策优势和人才资源,构建杉杉高科技板块。“当时杉杉转型的选择是多样的,有房地产、国际贸易等等,但最终想到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得从科技产业入手”。



 

高科技的大思路定了,但到底做什么行业?什么项目?这对众多企业管理者来说,永远都是个两难选择,太热的领域竞争激烈,太冷的领域又前途难测。但胡海平却能泰然处之。“少年时代的贫寒造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也造就了我不屈不挠的性格。任何困难对我来说都不算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胡海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人脉资源与市场形势,力图为杉杉寻找一个独特而有前景的转型方向。
 
1999年,胡海平为杉杉集团引进了第一个高科技项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鞍山热能研究院有一个国家863科技项目,研发的锂电池碳负极材料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寻找产业化合作伙伴。我马上派人飞到鞍山谈合作。”
 
胡海平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他们一行人一个一个地看样品,然后拿着样品拜访比亚迪、TCL金能电池等电池生产商,请他们试用,征求他们的意见。电池生产商的反馈证明:技术没有问题。当时,能生产这种碳负极材料的企业,只有日本的两家公司,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
 
“结合着自己的专业背景,对产业前景我感到至少有70%的把握。”在胡海平的建议下,郑永刚决定进行投资。此后二人又分别飞赴鞍山谈判,3个月后,杉杉集团与鞍山热能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杉杉投资6000万,热能所研究院技术折合1500万入股,该项目所有技术研发团队全部引进上海浦东新区。之所以将研发团队搬到上海浦东,是因为“浦东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线。”随后,胡海平亲自解决了十五六个技术人员的家庭安置问题,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
 
团队成立初期,由于观念、理念的冲突,项目负责人和胡海平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负责人觉得胡海平刚三十出头,专业程度也没自己强,就总叫胡海平“少帅”,“有冲突和摩擦都是难免的,我就一边做负责人的工作,一边搞好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关系。”胡海平心平气和,项目也得以继续顺利开展。
 
从中试阶段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失败。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选择了1:10作为中试放大的比例,因为就像吹气球一样,气吹多了是要爆炸的。”
 
对于胡海平来说,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不成功,便成仁”。郑永刚也告诉他:“海平,这次如果失败了杉杉也就不敢再转型了。”
 
那段时间胡海平压力很大,晚上睡不好觉、血压升高,体重也增加到了两百多斤。“有一天晚上下班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那是一条断头路,很好走的,可是那天就迷路了。”
 
上天总是公平的,黎明前的黑暗终于过去,胡海平忘我的投入也迎来了回报。“产业化装置最终成功,我们立刻将样品送检,结果显示完全合格。”
 
2001年1月,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一期工程在上海投产,当年6月投入满负荷运作,投产第一年就创产值1亿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杉杉在这项技术上具备了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此后,围绕锂电池综合材料研发,杉杉科技一路壮大。用胡海平的话说,“每年都有战斗”。很快,杉杉科技已经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位的高端锂离子电池综合材料供应商。
 
接下来的几年间,杉杉在锂电池材料领域进行了横向的多元化,先后进入正极、电解液等领域。几年后,杉杉股份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正极和负极材料产量国内排名第一,电解液排在第三。
 
在此期间,2001年,杉杉通过法人股的并购进入长春热缩(后更名为中科英华),随即进入锂电池材料的另外一个领域——铜箔生产,由此成为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现在,杉杉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是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杉杉不仅供货力神、国轩等国内一流的电芯生产企业,连三星、LG、ATL等国际知名企业用的也都是杉杉的原材料。在即将投产的杉杉鄞州区工厂中,单单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就高达3.5万吨,这样的生产规模,在全世界也属罕见。
 
杉杉又瞅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仅将位于宁波鄞州区的服装生产厂区改造成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就投入50亿元。“杉杉已经打通了从材料到电池到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产业链。”胡海平很是自豪。
 
但是胡海平也坦言,杉杉转型的经验不一定是可复制的,因为杉杉最开始走的是一条非相关多元化的转型之路,风险巨大。“一般的企业转型第一步应该是打通产业上下游,而不是像杉杉从服装产业直接迈入高科技产业。”
 
2010年9月,胡海平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新能源人物”;同年10月,胡海平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一同入选的还有郁亮、梁信军、洪崎、陈年等知名企业家。
 
喜欢“做技术活儿”的胡海平没有停下脚步, “下一步,杉杉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素材料供应商之一。”胡海平满怀憧憬。

不惧挑战 “马背上打天下”


“我一直在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喜欢亲力亲为上第一线。”胡海平把自己形容成“一个马背上打天下的将军。”



 
2002年8月,杉杉集团收购芜湖广夏生物药业科技工业园、芜湖广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全中国的银广夏公司都倒闭了,几十亿的银行贷款灰飞烟灭,只有芜湖广夏受益于杉杉的收购还上了贷款。胡海平正忙着布局锂电池产业,没有参与最初的收购,“那时候很多人根本就看不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这项技术太先进,我认为超前了十几年。”
 
挑战来了,胡海平再次迎难而上。2003年,两个女儿刚刚出生一个半月,胡海平就匆匆从加拿大赶回国内,6月10号来到芜湖,一待就是三年。
 
面对先进甚至有些超前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装置,胡海平当机立断,马上组织浙大、清华的专家进行研究分析,“这套装置当年觉得很难,但是事在人为。”胡海平意志坚定地说道。
 
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杉杉最终摸透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装置,也成功掌握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现在,芜湖天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天然产物萃取基地。
 
在收购芜湖广夏的过程中,还有两件事让胡海平记忆深刻。
 
进行资产交接时,胡海平发现有一套价值一亿多人民币的设备竟然完全不能使用,而且这套设备已经签收了一年有余。“我立刻向上海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设备的制造商德国伍德公司认为“杉杉不讲诚信”,因为设备已经验收合格,并通过德国商会向国内施压。
 
胡海平顶住了压力,提出设备还没动过,请伍德公司过来调试一次。“我知道他们不会调试成功的,因为设备有问题。”
 
这次仲裁持续了两年,最后果然如胡海平所说,伍德公司调试失败,将一亿多人民币全部退还。“这在中国企业史上是很罕见的,涉及到外贸纠纷,中国企业很难取胜。”
 
“当时还接手了一个玻璃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需要破产。”而得知消息的一千多名玻璃公司员工,情绪激动,前往合肥冲击省政府大楼。胡海平火速赶到现场,和政府进行谈判。一番商谈后,终于和政府达成协议,胡海平提前一年拿到了8000万的搬迁费用,“用8000万的一年利息给员工额外增加了一些遣散费。”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胡海平还心有余悸,“公司很多高管都被员工围困了,一不小心就要出人命的。”从合肥返回芜湖时,由于暴风雨的影响,“自己也差点在高速公路上翻车。”
 
“你想当将军,就得努力去拼搏”,胡海平言近旨远,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做企业本来就不是表面上那么风光。”
 
回溯过去,从舟山中学到浙江大学,从宝洁公司到杉杉集团,胡海平一直勇往直前,哪怕生命的指针已转向知天命的时刻,他也不觉疲倦。少时生活的清贫,求学的不易,工作的挫折,都让胡海平记忆深刻。如今功成名就,反倒添了许多感恩之意。
 
创立师董会,便是他梦想与征途的延续,用自身能力与圈子力量,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成长、发展。胡海平说,低调地做中国中小企业的开路人,让企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是他最大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