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大师是如何解读读书与做人呢?

 欲淡定从容 2017-03-07

唯有读书

—读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

文/梁迎春

在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封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读书是我唯一的嗜好,我敢保证所写的东西全是真话,但是否将真话全部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也就是这句话给了我极度的吸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读书与写作的必然联系,乃至文化传承、人类进步该尽到哪些责任,季羡林大师又是如何解读读书与做人呢。

季羡林赞同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所以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他的读书经历也是不尽言表,从小学直接上高小,只因为认识一个“骡”字,受到老师的垂青。当时高小并没有英语课,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在中学时参加了古文学习班,读了一些史书。在高中时六连贯,考了六个甲第一名,并学习了德文。后考入清华西洋系,专修英文、德文、法文,并坚持写作散文。二十三岁当起国文教员,第二年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时正赶上二战期间,与家中失去联系,一封家书也没收到。再后来兼任哥廷根大学讲师,辗转瑞士、法国、越南、香港,回到祖国已将近离别十一年。到北大没多久,就被认定为教授,此后四十二年没离开过北大。

在北大有“藏书状元”的季羡林,藏书估计有几万册,因为他没统计过。他说他家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锁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可见季老不但有读书的嗜好,更是喜欢收藏书,以至于需要找一本书,往往遍寻不得,后来又无意间发现原来要找的书。对季羡林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吕德斯和中国陈寅格的著作,他认为两位大师的考据看得见摸得着,这话说的是多么地纯粹啊,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季老也爱书如命,当他发现几本心爱的书丢了之后,痛恨斯文中人的行为,他要同孔乙己商榷“窃书不算偷”的说法。季老说的是大实话,爱书之人都会理解丢书之痛。他的日常生活不设防,正如他所说的,“我是一个枯燥乏味之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嗜好。”我想这也是所有读书之人,不愿意向别人展示的一面吧,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唯有读书。

季羡林在书中还谈到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以及论压力、恐惧、伦理道德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给我震动最大的是在谈容忍一文中,提出容忍是一种美德。他引用了唐朝“百忍家声”的故事,并结合自身两个实例来充分说明。在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看到了很多的异国风俗有问题,但是他们几个留学生都能容忍,但如果侮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跟他们玩命。他曾经苏联赴德国,在满洲里遭遇苏联海关非常繁琐的检查,他想要发火,这时一个老外在他耳旁说了句,“容忍是最大的美德”,当时季羡林立即心平气和。这件事对血气方刚的季羡林影响很大,现实中很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家庭矛盾,不妨学学容忍。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简单而平凡。大学者写小文章,而小文章却见大道理。我似乎感受到了季羡林的智慧,更是被季老传承文化的精神所渲染,平实朴素的文风令我肃然起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