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六、抗清名师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3-08

    文安之虽是奉诏“经略川秦燕晋楚豫,调度督勋恢剿各路兵马钱粮”,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按照“收蜀以迎跸”的初衷,来到自己熟悉且为南明势力的川东楚西一带,将各路抗清队伍联合起来,从而形成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从史料文献来看,对于夔东十三家的记载和说法非常之多,然并未言及是哪一个人倡议或组建的,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极少学者或作者提到文安之是夔东十三家的联系人。

    旧有学者论:“明季流寇十三家之称,由来甚早,其帅不定其人,具未必真限十三之数。川楚间之十三家,虽系流寇余党,而袭十三家之通称,实则首领既与前不同,作风亦较前迥异。川楚十三家,初以政治之殃,迫而从贼,后以种族之戚,转而尊君……永历帝及川十三家间之联系者,为文安之及洪淯鼇”。除夔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外,还有摇黄十三家之说,摇、黄各部原为农民起义队伍,后来同当地官、匪纠结,变成一种不伦不类的武装,初期活动于四川东北部地区。各部互不统属,号称“摇黄十三家”,首领人物有争天王袁韬、逼反王刘惟明、震天王白蛟龙、行十万呼九思、二哨杨秉胤、黄鹞子景可勤、整齐王张显等(《永历实录》)。袁韬是陕西沔县人,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正月,“率众数万,军于涪。名为降顺(指归顺南明),而劫掠如故,涪人流离”(《滇缅录》)。

    《南明史》说得既具体也全面:忠贞营诸将到达夔东后,原大顺军系统的各支队伍基本上会合了。他们同集结在这里的其他拥明抗清武装如在郧、襄反清的王光兴,在陕西反清的贺珍,忠县以谭文、谭弘、谭诣为首的地方武装,摇黄的部分武装互相呼应,被称为夔东十三家,忠贞营的名字不再使用了。谈到“十三家”这个名词的时候,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明末以来称各部义军常用“十三家”以形容其多,如崇祯年间的所谓“十三家七十二营”,明末清初的“摇黄十三家”,都是一种习惯说法,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确指十三家的具体领导人和所辖部队。真正值得重视的倒是所谓“夔东十三家”是以原大顺军为主体,他们在作战时互相支持、配合行动比较多。王光兴、贺珍、三谭和摇黄余部则带有较多的地方割据色彩。另一点是聚集于夔东的各支抗清武装就实力而言是相当强盛的,不仅兵马不少,而且多数是身经百战,有的擅长陆战,有的擅长水战,战斗力非常可观。然而,他们的弱点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各部首领互不相下固然是原因之一,永历朝廷故意在封爵上一视同仁,封了一大批地位相当的公侯,更加强了分立倾向。文安之和他的继任大臣注意联络夔东抗清武装是正确的,但他们总希望维持诸将的“平等”地位,便于自己节制。考虑到永历朝廷大臣几乎没有真正懂得军事的人才,派设的督师阁部也不过虚有其名为永历朝廷象征而已。换句话说,夔东地区的明军既然控制着长江三峡两岸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地区,若推举或任命一位才德兼备的主帅,只需留下少数兵力维持地方,集中主力攻下物产丰盈、人口较多的地区,必将在抗清复明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孙可望掌握了永历朝廷实权后也未能消除双方的隔阂,夔东明军兵力虽强,所据地理位置又是腹心之处,却始终株守穷山僻隅,打不开局面。

    上述一家之言说得确实大有道理。但论者也不得不承认“文安之和他的继任大臣注意联络夔东抗清武装是正确的”。而文安之“希望维持诸将的‘平等’地位,便于自己节制”,这也是非常时期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策略。因为“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余部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领导核心”,种种迹象表明“原大顺军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抗清斗争中更多地依附于南明重臣,以致未能相对独立地开创局面”。

    按现代话说,文安之是夔东十三家前期的最高领导人,正如诏书所言“念夔巴数百里连营皆卿部曲,知中原几千万豪杰待卿鞭箠”,他在组建初期的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功不可没的。然因督师无所功绩,相业无所建树,以致郁郁早薨军中,故后世多浓墨重彩地彰显军事指挥者,尤其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如1983年版《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的“清兵入关及其统一全国”一节中写道:“李过病亡,他的儿子李来亨和郝摇旗、高必正、刘体纯等被迫率领农民军回到巴东荆襄等地,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击清军”;“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的处境在当时非常艰苦。他们在荆襄川东的群山中,‘屯种山田,岁收麦种草绵,供粮食衣履’(王夫之《永历实录·李来亨传》);但仍在李来亨、郝摇旗等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抗清的斗争。顺治十六年(1659年),李来亨曾由水道进攻重庆支援李定国。”

网载《中国通史》也如是云:李自成军余部在一六五○年由高一功及李锦义子李来亨率领到达巴东的西山,与原在这里的郝摇旗、刘体纯部会师。郝摇旗、刘体纯等在西山与在郧西抗清的王光兴、王光昌等南明军联合,称为夔东十三家军。郝摇旗、刘体纯等据守荆巴大江以北,王光兴等据守大江以南,姚(一作摇)天动、黄龙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谭文、谭诣、谭宏领导的抗清队伍据守夔叙一带。十三家军公推刘体纯、王光兴总领军务。高一功在途中战死,李来亨率师来会,据守巴东的茅麓山(注:实为兴山县境内),建立帅府。他们招徕流亡人民,开荒种地,训练部队,奉明东安王朱宗蒗为主,号召“勤王灭虏(清朝)”,给清朝以很大的威胁。一六五二年十一月,洪承畴奏报朝廷,“湖广南有孙可望抗拒,北有郝摇旗、一只虎(李锦诨号,这里指的是李来亨)屯聚。”一六五九年,清军大举进攻贵州、云南,刘体纯、李来亨、谭文等十六营。溯江而上,围攻重庆,震动整个四川,牵制了南进的清军。由于谭诣、谭宏杀害谭文降清,破坏了十三家军的作战计划。

    网载“李来享”也说:李过、高一功相继殉难后,李来亨力战摆脱困境,被余部推为主帅,毅然摆脱南明永历政权的羁绊,率领数万部众自贵州进入川、鄂边境,同先期到达的郝摇旗、刘体纯部会师,并联合当地的其他反清武装,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李来亨选定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作基地,发动全军将士屯耕山田,以减轻农民负担,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十三家军很快扩大到几十万人,成为当时主要的抗清力量之一。顺治十五年(1658),十三家军在李来亨、刘体纯的带领下,曾两次围攻重庆,有力地支援了李定国大西军的抗清斗争。

    翻阅《辞海》也不难得见,“夔东十三家”即川东十三家,明清之际坚守川鄂边区山地的农民军。李自成余部李来亨、郝摇旗(永忠)、刘体纯、袁宗第等先后从西南退回川鄂山地,联合王光兴(降明的原农民军领袖王光恩弟)、谭文、谭诣、谭宏(反清的地主武装)等,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奉明宗室韩王亶嵴(此字为土旁),坚持抗清。实有十六营,以沿袭农民军习用的名称,叫“十三家”。他们推刘体纯、王光兴主持军务,划分防区,郝刘等守荆巴的大江以北,王光兴等守江南,三谭守夔叙。务农练兵,获得当地群众拥护。常出奇兵,牵制南下清兵。清康熙二三年间(1663—1664),清军大举围攻,苦战年余,王光兴、谭宏、谭诣(谭文先为宏、诣杀害)等人投降,农民军诸将都战斗到底,壮烈牺牲。余部退入川陕间的深山,坚持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