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国危地蹙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3-08

    史料表明,南明的几个小朝廷都继承了明末官场的坏习惯,大臣们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争权夺利。对于腐朽的政治局面,连隆武帝朱聿键生前也不得不承认:“近来情弊因仍,贪者工攫取,傲者喜逢迎,以致民穷无告……殊可痛恨”(佚名《思文大纪》)。桂王当上皇帝后,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和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先后归附永历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明政权和明末农民军以及地方武装的联合抗战,并掀起第一次反清高潮。但桂王当权派并未能利用这种有利的时机举行大反攻,而是分党分派,互相拆台。内部不团结,而桂王又没什么本事,根本驾驭不了这些大臣。结果桂王小朝廷被闹得乱糟糟的不成体统。有资佐证,当局者“如醉如梦”,“天子已不能自令”(郑达《野史无文》)。

    南明史上第一个同农民军联合抗清的是隆武朝廷。而被后世史学者誉为永历初期颇有作为的何腾蛟和堵胤锡,就是因为招抚大顺军余部而声名大震的。就《小腆纪传》来看:何腾蛟是贵州黎平卫人,举人出身,崇祯时授南阳知县,累迁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北。弘光元年(1645)任湖广总督,隆武帝立时照旧,“旋闻贼李自成死于九宮山,其将刘体仁、郝摇旗等有众四五万,以无主,将归腾蛟;骤入湘阴,距长沙仅百里”。于是派部将去洽谈,并亲书“公等归期,永保富贵”。郝摇旗等大喜,当即带领5万义军至长沙,旋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等率义军归顺。何腾蛟“骤增兵至十数万,声威大振”。“未几,自成后妻高氏与其弟一功、从子李锦拥众数十万逼常德乞抚,腾蛟驰令巡抚堵胤锡往抚之,安置荆州”。李锦被赐名赤心、一功赐名必正,号其军为“忠贞营”。大顺军数十万一旦尽归腾蛟,隆武帝大喜,立马委任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楚师。何腾蛟便着手组建了“十三镇”。所谓十三镇,就是何腾蛟将归属他的明旧将刘承胤、马进忠、董英等部与农民军李赤心、郝永忠(摇旗)、袁宗第等部改编一下,一并派镇湖南、湖北之间。到永历帝立时,何腾蛟又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

    从网载《河山已经破碎窝里兀自乱斗——清朝是怎样取代明朝的》一文来看:李自成死后,大顺军有东西两路军,东路军将领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等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到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事成不久,大顺西路军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沿江而下,兵马分驻在湖北荆州府境到湖南澧州一带,“横亘三百余里”。清朝湖广当局多次派人招抚,大顺军也虚与委蛇。李锦等一大批大顺军将领出于民族大义终于同南明隆武政权达成了共同抗清的协议。数十万农民大军悉归何腾蛟节制。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改名忠贞营,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就是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

    但是,何腾蛟名下原来的明军刘承胤、张先壁诸部,本来就有矛盾,互不服气,经常摩擦。李自成余部之所以投诚,固然有认识到国家危急、联明抗清之意,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粮草和吃饭问题。大明朝的军队原来就对李自成等农民军覆灭大明王朝恨之入骨,如今虽然成了一家人,仍然耿耿于怀,无法团结。又加上一批人是原先左良玉部下,与各部又难贴心。又加上湖南地小人稀,难以解决几十万人的供应问题。种种困难,千头万绪,虽有诸葛亮之才恐怕也难以解决。1645年冬,何腾蛟决定出师,打算先收复湖南湖北全部,巩固湖广,然后东下出江西,与朱聿键的东南小朝廷打成一片。可是檄调令出,刘承胤先不奉命,竟顾自己领兵回南面老巢武冈去了。这一来,其余原来明军各镇也以种种借口,逗留观望。总算有马进忠等部听命,前出打下岳州;李赤心、高必正等率忠贞营全师北上,包围了湖北重镇荆州。正当荆州将下之时,清军闻讯大举来援。忠贞营缺乏全盘措置和有力指挥,被清军内外夹攻,大败而走。经此一役,忠贞营元气大伤。他们见明军明显想将自己当炮灰,湖南又养不活自己,竟自顾转移到川东山区去了。所谓的十三镇也从此不复存在。

    考诸史料,在十三镇未建制之前,刘体纯、袁宗第等营就因军饷成困难而离开何督师与李过、高一功的西路军会师,不久便“自夷陵入巴东,依蜀东塞,据险而居”。东路军中“唯王进才、郝永忠依腾蛟,留长沙”。是年冬,何腾蛟誓师东征,命令诸镇水陆并进。但诸镇不听调遣,退归长沙。在这次战役中,“忠贞营之精锐耗矣”,李过、高一功“遂敛余兵走夷陵,与体纯、宗第合屯蜀东”,西路军中“惟牛万财随胤锡退屯常德”。胤锡就是堵胤锡,他是江苏无锡人,进士入仕,崇祯时官至长沙知府,隆武时被何腾蛟提拔为湖北巡抚,招抚并坐镇忠贞营。堵与义军关系处理得很好,却与明将左良玉的旧将马进忠有矛盾。永历二年夏,已经加封为兵部尚书的堵胤锡率牛万财部回他的老地盘常德时,不想马进忠镇守常德。堵胤锡“遂携郑古爱、毛寿登间道走巴东,要必正下楚”。高必正、李赤心、刘体纯、袁宗第等正苦于粮草殆尽,“遂拔营随胤锡薄常德”。堵胤锡招来忠贞营,便令马进忠让出常德,“进忠大怒,焚常德,走武冈”。一时“湖南千里,尸横蔽野”。其时清军一路进攻长沙,何腾蛟檄诸镇救援不至,败走衡州。当年大顺军余部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同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大片光复的土地又得而复失。

    据《南明史》评说:南明永历朝廷吏治腐败和内部互相倾轧,导致抗清阵营的分崩离析,疆土越来越缩小。大顺军余部从1645年隆武朝廷当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联合抗清,以李过(李赤心)、高一功(高必正)统率的“忠贞营”成了抗清的主力。尽管南明统治集团明知“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贞营耳”,然而从朝廷以至督、抚重臣何腾蛟、瞿式耜、章旷等人却出于阶级偏见处处排斥、刁难这支忠心耿耿奋力抗清的农民武装,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他们视为嫡系的各种杂牌官军却只知祸国殃民,一旦形势危急就叛变投敌,甘心充当清廷推行民族征服政策的马前卒。在这种情况下,抗清形势的不断恶化自然不可避免。

    相形之下,文安之从永历初年就已和忠贞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一以贯之,当“李赤心、高一功等久窜广西宾、横、南宁间”(《明史》本传)时,文安之也正“号召于楚蜀滇黔之间”,是继何腾蛟、堵胤锡之后联络忠贞营的朝廷监军,直至卒于刘体纯帅营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