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宦海沉浮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3-08

 

    文安之考中进士后,因成绩优良,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任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是明初设置的,开始分设六科,练习办事,永乐以后专属翰林院。翰林院是掌管编修国史、著作、图书等事务的官署,是朝廷“储才”的地方。按惯例,庶吉士试用三年,其留馆者,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进士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任州县官。因修史之事归于翰林院,故对翰林院亦有太史之称。人们习惯上也称检讨为太史。检讨掌修国史,官品虽低,却是参预机务的内阁人选。

    自古有云“三十而立”,文安之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恰是30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但在那时,宦官魏忠贤独揽大权,朝纲败坏,朝廷正直干练的大臣们,被阉党侮辱、排挤、诬陷、逮捕,一个个丢官、罢归、削籍乃至冤死。而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辈则借机往上爬,得志一时。文安之为人正直,耻与魏党为伍,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审时度势之下,只好“识时务,知进退”地以养病为由,解任归田了。这从御史毛寿登为他撰的墓志铭就可以略知一二:“熹宗朝时,党焰熏灼,非餔糟啜醨(注:吃糟粮喝薄酒,意为卑躬屈膝),则珠培(相当埋没或暗投)玉碎。而公高风劲节,邈为难浼(污染意)。公与先君(指安之与毛父)同两榜,为莫逆。先君以直谏触奸遘祸。公为周旋营救,甚至伟节西行(意谓辞官回西陵故乡),正人赖焉”。清代夷陵名士刘家鳞撰的《文安之传略》有云:“先生初改检讨,值魏珰盗国,士之急于进取者,往往奔走其门,不复知有廉耻事,而先生独清急归养。忠贤败,始复召见。”文氏宗谱中亦载:“辛酉魁楚闱,壬戌魁礼闱,选入中秘。及魏阉窃柄,遂以乞养归。己巳威宗继统,宿翳廓清,以国子监司业。”己巳为年号,是崇祯二年(1629),就在这一年,37岁的文安之被召为国子监司业(正六品)。至于他先前是哪年辞官回乡的不得而知。

    魏忠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宦官。他是万历年间入的宫,熹宗天启皇帝即位时,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兼管东厂(特务机关)。他勾结熹宗的奶妈客氏,专断国政,自称九千岁,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名目,结党营私遍及朝野,政治日益腐败。天启五年兴大狱,大杀东林党人。通过大清洗,实现了朝廷大换班,他实际上成了天下的主宰。也亏得他的靠山明熹宗仅当七年皇帝便驾崩了。崇祯(威宗)皇帝即位不久,就下令逮捕并处死魏党一大批人,魏忠贤也畏罪自缢。

    文安之乞养归隐乡里数年,既未受到魏党的迫害,还在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得以奉诏复出,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这正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明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其集权的办法是废丞相(即宰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工作。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兵、礼、刑、工各部的总称,始于隋唐。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六部的地位更加提高。六部的长官称尚书,等于国务大臣,为正一品。南京(今江苏南京市)原本是朱元璋开国登基的都城,后来他儿子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南京成了陪都,建制一如北京。如夷陵的刘一儒,就曾任“南京工部尚书”,但为时不久,也是因病回归故里疗养。仅从这一点来看,官吏病退或告假也是明朝允可的一种规章制度。

    话说回来,南京国子监与北京国子监是平级的国家最高学府,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秀才,称贡生。国子监同时也是国家教育管理官署。长官名称祭酒,司业次之,掌儒学训导之政。现今电脑“百度”网页中就有“南京国子监文安之敕命”,正文为“倪元璐: 敕曰国家二雍。祖南而宗北。 高皇帝之教。千世不衰也。故天下之士蓬然而从之”云云。倪元璐是浙江人,与文安之同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据文氏谱载,他们是交情甚好的朋友。管窥蠡测,文安之当时接触不少高层官僚,并借助文教为国效力,传教育人,为“天下之士蓬然而从”鼓与呼。历史告诉我们,其时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却捉襟见肘,回天乏术。

    在任司业之后,《文门谱略》还载文安之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兼侍读、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掌司经局印,具体时间分别是辛未年(1631)、甲戌年(1634)、丁丑年(1637)。春坊是官署名,其上级部门是詹事府,名义上是从事辅导太子工作,事实上只用备翰林官的升迁。明代春坊官分左右两坊,有庶子(正五品)、谕德(从五品)、中允(正六品)等官衔。推测起来,当知文安之是在春坊官署里任过这些闲职,从记载中的“侍读”和“春闱”几个字来看,与督导皇帝们的子孙学习和考试有所关连。后来永历帝的诰书中就提到侍读授讲的事儿。其间,文安之纂修过明《实录》,也曾刊行个人撰写的《易佣》十四卷(《明史·艺文志》载目录,卷轶至今尚存)。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在任内“分校礼闱,所识拔如杨廷鳞、陈子龙,皆一时名士”。

    文安之工作得有声有色,但因冒犯权臣薛国观,遭诬陷再次罢职归乡。薛国观其人,《明史》称“阴鸷谿刻,不学少文”,历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明史》列传中“申佳允”有载:“大学士薛国观倾少詹事文安之。安之,佳允座主也,事连佳允,左迁南京国子博士。”这意思是说,文安之是申佳允的上司,由于薛国观排挤打击文安之,边申佳允也受到牵连而被贬官。史载文安之因“为薛国观所搆,削籍归”。大约是嫌被罢职免官的说法不中听,或许是后人不明就理,所以文氏谱载为:“己卯(1639)为南大司成,丁荥经公艰,扶榇归里。”己卯即1639年,这年文安之刚提升为祭酒,却遭遇(古书“丁”)父亲去世的不幸,所以他便扶榇(棺材)回乡。

    从《永历实录》(清·王夫之)所载来看:“文安之,别号铁庵,湖广夷陵州人。中天启壬戌进士,进庶吉士,改检讨,迁编修左庶子,以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侍读,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清刚不合于时局,解官归里。”文安之两次罢官回乡,都是因为他为人清高,刚正不阿,不屑与结党营私的权贵同流合污,故难免遭排挤打击。其墓志铭有云:“威宗(崇祯)朝,虽公不能大拜,而公不介意也,严正气,性笃谊,淡利如此。”

    此后虽有人向皇帝举荐,如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礼部左侍郎(仅次尚书)王锡衮就在“帝再耕耤田”时,直言上谏:“频岁旱蝗,三饷叠派,请量除加征,严核蠹饷,俾农夫乐生。又以时方急才,请召还故侍郎陈子壮、顾锡畴,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黄道周永戍。”然末及见召,京师已陷,这时的文安之已年逾半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