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本好书丨二十四节气里的春夏秋冬

 fyh7698 2017-03-08

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就是这样一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知名网络画家老树绘制的二十四节气插图。在书中,余世存把二十四节气称为“中国文化眼中的《时间简史》”,认为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进行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借助这个体系,古人得以将生产生活和自然统一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余世存在参考大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节气都做了详细论述。如立春为“天下雷行而育万物”;雨水为“君子以思患预防”;惊蛰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春分为“君子以类聚辨物”;清明为“君子以议德行”;谷雨为“君子以同而异”等等,探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讨论了人自身的成长。通过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之中,自警自省,可以达到自身修为的提高。


余世存,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鞭辟入里。他曾说过目前中国社会养活不了这么多的知识人,知识人的思考与社会期待的距离非常大,相当多的知识人还是用学院的话语说话,即使他们做媒体知识人,他们说的仍然是类似读书笔记、学术散论一类的东西,没有整理出一个系统化的思考给大家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而中国社会近年来对知识分子的疏离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社会在妖魔化公知,在批评知识人,一方面知识人自身的工作不够扎实,多半限于姿态和口水,知识人内部也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战。学术为天下公器,知识人担当天下道义,在这里只是一个梦想。


他的很多理论也引发人们思考。例如作为公众人物,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呆10年。一个公众人物或者是一个成年人,对社会的贡献还是对社会资源的榨取是有阶段的,到了那个阶段,就必须退场。目前包括西方社会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很多大学校长、系主任等都做了超过二三十年,这非常不正义,完全把社会的资源个人化了。这个社会的机会就被这些人垄断了,并以正义之名消费资源。余世存先生对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思。


而《时间之书》的另一位作者老树(刘树勇)更多则像个老式文人,用现实与心中彼岸做一次对话,“小城新雨后,乱花覆古塘。停舟做一梦,无处不清凉。”

 

艺术家对他来说,既不是身份也不是职业,他说自己的职业就是教书。他的摄影作品早期关注重要话题,后来慢慢关注底层生活,关注底层也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老树认为我们需要在知识、立场上不断自我校正,用社会学方法论,将空间进行分解,很多摄影师就是凭感觉,但理性最重要了。

 

老树是山东人,但却满满是对江南的喜爱。他画画也是喜欢江南,一直有江南的感觉。他曾说过喜欢江南的精致,尤其是春天。第一次去南方是刚过春节,北方一片肃杀之气,光秃秃的,麦子才返青,坐着火车一过徐州,油菜花都开了,眼泪哗哗就下来了,这就是他向往的江南!那种江南的文化属于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们的碰撞,使《时间之书》内涵更加丰富。快节奏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超越了时间的某种限制,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我们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但我们大部分人视而不见这种时间中的节气或烙印。正如余世存在书中所言:“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二十四节气,穿过三千多年的时光,仍能让今世的我们感到幸运和幸福。


来源 : 火精英  雅昌艺术网专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