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脑病证>眩晕

 願隨身 2017-03-08

心脑病证>眩晕


心脑病证>眩晕                                          水平方向的眼球震颤,这是一种眩晕病人有时会出现的病征

眩晕(英语:Vertigo),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静止时却感到周边环境有相对运动的状态。眩晕常常是天旋地转或是摇晃的一种感觉。眩晕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盗汗或是不良于行。当头部有所移动的时候,眩晕的症状往往变的更糟。眩晕是最常见的头晕类型。
最常造成眩晕的疾病是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及迷路炎,比较罕见的原因有中风、脑肿瘤、脑部外伤、多发性硬化症及前庭型偏头痛。若在特定运动下维持太长时间,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眩晕,例如在船上,或是在眼睛闭着时用力的转头。其他的原因可能包括暴露在有毒物质下,例如过量的酒精或阿斯匹林等。眩晕可能是因为前庭系统中的问题而造成,其他头晕的原因可能包括晕厥前期、失衡症及其他非特异性的头晕。
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常见的情形是在移动时有发作频繁的眩晕,在发作过程中身体正常。眩晕持续的时间少于一分钟。Dix-Hallpike测试一般会出现一段快速眼球晃动的期间,称为眼球震颤。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会伴随着耳鸣、听觉减弱,而眩晕会维持超过20分钟。迷路炎的眩晕是突然出现的,而且会在没有变换姿势时出现眼球震颤[6],此情形下眩晕可能会维持几天。眩晕也可能是因为更严重的原因造成,尤其眩晕伴随着虚弱、头痛、复视及麻痹等症状一起出现时。
一般大众之中约20%至40%的人曾经有头晕的症状、另外大众中约有7.5%至10%的比例民众有眩晕的症状[7]。一年内约有5%的人有眩晕的症状,随着年龄增加,眩晕的比例会提高,女性有眩晕症状的是男性的三倍。发达国家急诊就诊的病患中,有约2%至3%是眩晕。


天旋地转 眩晕为那般?

眩晕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边性眩晕两种,前者是小脑病变及其附近造成, 后者则是内耳及其附近病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梅尼尔症,但无论是那种眩晕,都应尽速就医,以免酿成严重后果。

 如果突然发生眩晕,感觉好像自己或周遭在旋转一般,或是感觉好像晕船一样,地面摇晃不停而身体和头也感觉飘浮不定,任何人都一定会觉得非常不舒服。而这种天旋地转的眩晕一定就是梅尼尔症吗?有没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也会有类似的眩晕呢?

 眩晕可以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边性眩晕两种。中枢性眩晕就是站不稳、走路会摇晃无法平衡的感觉;周边性眩晕则是天旋地转或地面剧烈摇晃的感觉。中枢性眩晕的成因乃是小脑及其附近病变造成的,这些病变包括肿瘤、发炎、梗塞以及出血等。周边性眩晕的原因则是内耳及其附近的病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梅尼尔症。

 梅尼尔症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内耳的内淋巴水肿。内耳中有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正常时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之间并不连通,而是以一层特殊的隔膜分开。内淋巴液藉由不断分泌与吸收而保持一定的量。 梅尼尔症的患者其内淋巴液因为分泌过多或是吸收不良,而造成内淋巴水肿。当水肿厉害时,会造成内淋巴液与外淋巴液之间的隔膜破裂,内淋巴液冲进外淋巴液中而造成眩晕症状。当内淋巴液因冲入外淋巴液中而压力减低、水肿消退之后,破裂的隔膜会自然瘉合,眩晕也就好了。下次当内淋巴水肿厉害时,隔膜再度破裂,眩晕又会复发。在内淋巴水肿出现而隔膜还未破裂时,会有耳朵塞住、听不太清楚的感觉,这是眩晕发作的前兆。接著可能不久隔膜就会破裂而眩晕发作,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发作之后,听力会愈来愈差。

 梅尼尔症的治疗主要是眩晕发作时要安静休息,眩晕厉害时可以用些止晕剂。如果眩晕厉害合并呕吐时,可以加些止吐剂,平常可以用些利尿剂预防内淋巴水肿。当耳朵塞住、听不太清楚的前兆出现时,赶快安静休息、服用药物,有时可以避免眩晕发作。

 至于为什么会内淋巴水肿呢?目前知道压力过大是造成内淋巴液分泌与吸收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所以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不要过度操劳、不要熬夜、生活规律、饮食正常、多运动等。偶尔轻松一下,适时排解生活或工作压力也很重要。如果常烦躁不安无法排解,服用一些镇静剂也会有帮助。

 然而,事实上中枢性眩晕和周边性眩晕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临床表现像梅尼尔症天旋地转般的周边性眩晕,后来證实是小脑及其附近病变的不在少数,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症状像梅尼尔症便掉以轻心,特别是除了眩晕之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像是视力模糊、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肢体乏力或肢体麻木等,则更有可能是小脑或其附近的病变,必须尽速就医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心脑病证>眩晕
【定义】
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临床上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历史沿革】
一、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
1.外邪致病,《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2.因虚致病,《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灵枢·卫气篇》:“上虚则眩”。

3.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4.与运气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二、汉代张仲景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等描述。
1.论述病因有:邪郁少阳,上干空窍;肠中燥屎,浊气上冲;阳虚水泛,上犯清阳;痰饮停积胃中,清阳不升。
2.以相应的治法方药治疗。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眩晕;真武汤治少阴阳虚水泛之眩晕;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等治疗痰饮眩晕

三、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

四、元代朱丹溪提倡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

五、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因虚致眩,认为“无虚不能作眩”;“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同时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在《景岳全书·眩晕》中云:“头眩晕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范围】
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凡耳性眩晕,如美尼尔氏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他原因所致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主症:头晕目眩,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以及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病情轻重: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甚则仆倒。

发病缓急:本病多逐渐起病,时轻时重,病程较长,不易恢复;但亦有突然起病,起病即病势较重者。

兼症:或伴耳鸣、耳聋、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兼神疲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
心脑病证>眩晕


【病因病机】
心脑病证>眩晕
眩晕一证,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及痰浊中阻为常见。眩晕发病,各种病因可相互影响,互相转化而形成虚实夹杂。眩晕多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
心脑病证>眩晕


【诊断】
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4. 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电测听,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眩晕与中风、厥证、痫证均可有突然仆倒应加以鉴别

主症兼症后遗症

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重可突然仆倒,但无昏迷。可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常反复发作,无后遗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仅心脑病证>眩晕斜不遂。常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等。多留有偏瘫,口眼心脑病证>眩晕斜,失语等。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四肢厥冷。短时内可逐渐苏醒,不留后遗症。

突然昏仆,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猪羊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

心脑病证>眩晕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一、辨脏腑
眩晕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 肝阳上亢所致眩晕 → 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烦躁易怒等。
2. 脾虚气血生化无源之眩晕 → 兼见纳呆,乏力,面色白等。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 → 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
3. 肾精不足之眩晕 → 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二、辨虚实

虚证实证
病程久病多虚新病多实
体质体弱者多虚体壮者多实
兼症多兼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兼呕恶,面赤,头胀痛
舌象气血虚则舌淡嫩;肾精不足,偏阴虚,舌嫩红少苔;偏阳虚,舌胖嫩淡暗痰湿重者,舌苔厚滑或浊腻;内有瘀血,舌质黯或舌有瘀斑、瘀点
脉象气血虚,脉细弱;肾精不足,偏阴虚,脉弦细数;偏阳虚,脉沉细痰湿重,脉滑;内有瘀血,脉涩

三、辨标本

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

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痰、瘀、风、火又各具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炎上,痰性粘滞,瘀性留着等,临床需加以辨识。


【治疗原则】
1. 虚者补之,分别施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填精生髓等法;实者泻之,施以平肝潜阳、燥湿祛痰等法。
2.本病多虚实夹杂,治疗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心脑病证>眩晕

【分型论治】

    一、肝阳上亢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

    兼症: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主方: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20克(先煎),山栀12克,黄芩10克,川

  牛膝12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

    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草、菊花、丹皮等;便秘者加大黄粉、芒硝;眩晕剧烈伴手足麻

  木、震颤,有阳动化风之势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

    二、气血亏虚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兼症:面色huang.gif (73 bytes)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主方:归脾汤。

    处方:白术15克,茯神15克,黄芪15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15克,党参10克,木香

  10克,甘草6克,当归3克,远志3克。

    加减:食少便溏加茯苓、苡仁、砂仁、焦三仙;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宜用补中益气汤。

    三、肾精不足

    主症:眩晕,精神萎靡,两目干涩,少寐多梦,耳鸣,腰膝酸软。

    兼症:偏阴虚:五心烦热,颧红,咽干;偏阳虚: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舌脉:偏阴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偏阳虚: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偏阴虚:补肾滋阴;偏阳虚:补肾助阳。

    主方:偏阴虚:左归丸;偏阳虚:右归丸

    处方:偏阴虚:熟地20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

  12克,鹿胶12克(烊化),龟胶12克;偏阳虚:熟地20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枸杞

  12克,鹿角胶12克(烊化),菟丝子12克,杜仲12克,当归9克,肉桂10克,制附子6克。

    加减:偏阴虚:阴虚内热较甚,症见五心烦热等加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以

  滋阴清热;偏阳虚:其中附子、肉桂辛温而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灵脾等温

  润之品。

    四、痰浊内蕴

    主症:眩晕而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食少多寐,倦怠,呕吐痰涎。

    舌脉: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半夏10克,天麻6克,茯苓6克,橘红6克,白术15克,甘草4克。

    加减:呕吐频作加代赭石、竹茹、生姜;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肢体沉重苔腻加

  藿香、佩兰、菖蒲;痰浊中阻,郁而化火而兼见心烦口苦,渴不饮,宜温胆汤加黄连、黄

  芩。

心脑病证>眩晕

【方义】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朮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加减】虚者,加人参。

【现代应用】现代医学认为本方降低脑血管阻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镇吐,利尿,消除迷路水肿。主要用于:嗜睡症、中风先兆、原发性高血压、耳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神经衰弱;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者



    五、瘀血阻窍

    主症:眩晕,头痛。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唇紫暗。

    舌脉: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

    处方: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老葱10克,大枣7枚,麝香

  0.1克(冲),黄酒(适量)。

    加减:兼寒凝、畏寒肢冷可加附子、肉桂;兼骨蒸劳热,肌肤甲错加丹皮、黄柏、知

  母。


通窍活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制法用量】

赤芍3克(1钱)  川芎3克(1钱)  桃仁9克(3钱)  红花9克(3钱)  麝香0.5克(5厘) 绢包  老葱切碎15克(3根)  生姜切碎9克(3钱)  红枣去核7枚  300克(半斤)  

用黄酒250毫升(半斤),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一钟),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乾血劳,小儿疳證等。

【方义】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伤寒杂病,邪气羁留,均可以由气分深入血络,以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留,更因为瘀血停留部位不同,可以发生各种症候。本方是适应上部瘀血之證。故方中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活血消瘀之品,且川芎一味,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功专上达头巅,引诸药以上行;麝香芳香开窍,活血通络;姜枣既能调营和卫,又能促进脾胃吸收;老葱辛散温通,能宣通上下,通达表里,通阳入络,为诸药之使。诸药配合,皆以通为用,通则瘀化血活,则上部疾患,自可痊瘉。

【现代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本方扩张血管,抗凝血,镇痛,解痉,镇静,抗惊厥,兴奋中枢神经细胞。主要用于: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智能障碍症、脱发、斑秃、耳硬化症、突发性耳聋,见耳鸣,耳聋,头痛眩晕,日久不愈,或脱发,舌质暗红,脉弦涩者


【转归预后】
1.眩晕病程较长,又多为本虚标实,故常可见到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又可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
2.虚证与实证本身各型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和兼夹。如气血亏虚,不能化生肾精,转化为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兼肾精不足。
3.眩晕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病情重笃,经久不愈,发作时间长,发作频繁则难以根治。
4.中年以上,肝阳上亢者,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即成中风危证,预后不良。
5.少数内伤眩晕患者,可因肝血、肾精耗竭,耳目失其荣养,而发为耳聋或失明之病证


【预防与调摄】
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病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紧张,节制房事,饮食要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过咸伤肾之品,要戒除烟酒,这都是预防眩晕
发病与发作的重要措施。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适当休息,症状严重者一定要卧床休息,以及有人陪伴或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并应特别注意生活及饮食上的调理。这些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
·辨证治疗
1.治痰 
宋氏对痰浊眩晕治以健脾化痰为主,常用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药选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泽泻用量宜多,挟风、挟火随证加减[陕西中医1989;(1):184]。
张氏在综述治疗眩晕中指出,以健脾利湿、清上降浊治疗痰饮眩晕,用泽泻汤加味(白术、泽泻、半夏、菊花);痰浊挟风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并据《医学从众录》云:“风生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即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热甚加黄芩,伤阴加栀子、麦冬,热甚口渴加石膏、知母,肝气郁滞加柴胡、芍药、川芎。
治疗阳虚生饮的美尼尔综合征,脾阳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肾阳虚以真武汤加味,痰浊中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水饮停聚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对痰湿内阻,感邪引发眩晕,用龚廷贤清晕化痰汤(茯苓、陈皮、白芷、防风、羌活、枳实、法夏、南星、川芎、细辛、酒芩、甘草)健脾化痰,升清降浊,熄风止晕,常收良效[新医药学杂志1978;(11):42]。

2.治血 
张氏认为因血虚眩晕者十之八九,多选用旱莲草、女贞子、当归、麦冬等养阴补血,重用党参、黄芪益气生血,佐黑豆、黑芝麻养血祛风,砂仁调理胃气。用加味四物汤(当归、生地、川芎、黄芩、蔓荆子、菊花、炙甘草)合石决明、白蒺藜、白术、半夏、枸杞治疗耳原性眩晕,有养血滋阴,祛风定眩之功[陕西中医1989;(1):184]。
张氏用疏调血气法治疗眩晕瘀证,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丹参益气活血;气滞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疏肝理气化瘀;气逆血阻者用百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丹参、茯神、远志、京菖蒲、龙齿、珍珠母、磁石等调气活血,镇心安神;外伤血瘀者用通窍活血汤合三七、丹参、水蛭等活血通络[中医杂志1992;(9):15]。耿氏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独参汤及丹参注射液治疗35例眩晕,结果总有效率达94.3%,明显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的对照组(P<0.05)[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3):27]

3.治肝肾 
张氏认为,眩晕阴虚液亏,风阳易升,其变动在肝,其根源在肾,以平肝治其标,滋肾柔肝治其本,用天麻钩藤饮配黑豆、黑芝麻。临床一俟肝阳平熄,常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均为治本之法。肾阳不足,无力化精,髓海空虚而致眩晕,治当温补肾阳,填精生髓,常用山药、熟地、枣皮、茯苓、枸杞、紫河车、鹿角胶、淫羊藿、附子[陕西中医1989;(4):184]

·辨病治疗
1.高血压病 陆氏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如阳亢型用龙胆泻肝汤泄热平肝,阴虚阳亢型用镇肝熄风汤潜阳育阴,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滋养肝肾,阴阳两虚型用地黄饮子滋阴助阳,阳虚型用肾气丸温补肾阳,酌情加用潜降熄风、活血化瘀、豁痰利气之品。并可选用汉防己、臭梧桐、旱芹菜、野菊花、罗布麻、钩藤、青木香、地龙、丹皮、黄芩、天麻、葛根、莱菔子、杜仲等有不同程度降压作用的药物[中医杂志1980;(5):11]。

2.内耳眩晕病 鲍氏从痰挟肝气上逆立论,用旋覆代赭汤治疗本病以祛痰扶正,降逆平肝。泽泻汤及其各种加味是临床上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方中重用泽泻30~60克,一般2~6剂即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新医药学杂志1979;(5):54]。张氏主张本病急性发作期以熄风、化痰、泄火为先,用加味温胆汤(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葛根、丹参、钩藤、磁石),缓解期用参芪二陈汤巩固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21]。

·其他
1.倪氏等以晕复静(马钱子、珍珠母、白僵蚕、九里香等)治疗颈性及高血压型眩晕95例,总有效率达91.6%。其中辨证为肝阳上亢及痰浊中阻型疗效分别为94.4%及96%,气血不足型及肾虚型疗效分别为80%和84.2%。眩晕消失天数为8.1±2.87天,眼震消失天数为6.5±3.62天[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21]。

2.陈氏等以御制平安丹(苍术、白蔻、陈皮、沉香等)治疗晕动病221例,临床痊愈76例,显效102例,总有效率92.8%,优于人丹组及乘晕宁组,且无乘晕宁之疲乏、口干、嗜睡等副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有调节前庭——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能改善软脑膜循环,调整椎——基底动脉、前庭通路等区域微循环障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8):469]。

心脑病证>眩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