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成武道试力(一)

 常松长功 2017-03-08

第五章:大成拳试力功

第一节:试力原理

试力是继站桩之后又一个重要而且很关键的功法,王选杰先师曾说,试力乃大成拳一项重要且艰苦的功功。试力是通过手足在一定范围运动,将桩劲向空间扩展延伸,做到舒适得力,协调自如,而且在空间运动保持均整\舒畅的协调连续性,利于发力、接手、搭手、断手的应用,并且在应用时做到得机、得势、得劲、得法、得点,运用时候要做到一触即发、一击必杀、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桩功要求外静内动,外松内紧,静中求动,松中求紧,动静相谦,松紧互为,配合试力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互相转换,互相促进,从某个角度来讲,站桩和试力是一回事。试是匀速整体运动的功法,在试力初期阶段的一节催一节到中级阶段一节领一节,以至于高级阶段的一节追一节,整体自然,过渡训练,莫有心区分三级别训练要领。试力不是局部手是运动,而是有机的整体运动,一静无不静,一动无不动,动一处可牵全身,即王芗斋先生所信,“一指拔千斤”。在练习时,上肢动下身随,下肢动上身自领,上下同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自攻,即指上下在整体同动,一动无不动。恩师选杰所言“试力不是用身子耍手,而用手将身子耍起,即身体悠扬劲。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找出劲的引动性,在不动的状态下摸索。这种力不是假想虚设的,而是在肌肉、筋骨、脏腑、气血、意识圆融下产生,而非单指筋骨和肌肉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必须是肌肉、筋腱、骨架、骨节、气血,共同做功,诸如肌肉的紧松、筋腱的拉伸、骨架的螺旋、骨节的争拧、脏腑的鼓荡、气血的激荡,其中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周身筋、骨、肌起生理性变化而引出现的拳劲,此时身体各项组织机能有机形成整体。在练习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内动才能练习试力,,身体要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体会在动态中静态中的含蓄状态。试力时候骨骼关节呈拧转之势,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体会毛发都竖之觉,体会身体与空气的摩擦阻力感,即芗斋老人所说的“根根毛发暖风摇”,时之日久“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不期而然莫知至而至。始终保持“紧紧松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以及“欲动而又止,欲止而又行;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和慢胜于快,缓胜于疾的原则。试力是动愈微神愈全。试力要如风中旗渊中鱼,试力之于站桩,是桩功的延伸与层进,试力试到静处即是站桩,站桩站到动时便是试力,若能做到桩功与试力不分,试力中有桩功,站桩中含试力,则兼得二者之妙矣。

通过站桩摸劲,周身对浑圆力有了初步感受和体认后,进一步则要练习试力了。试力者,试为尝试,摸索、探索之意,力指拳术的力量,“试力为得力之源”,即通过一番尝试与探索之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更为深刻的认识拳术的力量,并最终获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拳术的力量。通过站桩摸劲,周身对浑圆力有了初步感受和体认后,进一步则要练习试力了。试力者,试为尝试,摸索、探索之意,力指拳术的力量,“试力为得力之源”,即通过一番脱皮与探索之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更为深刻的认识拳术的力量,并最终获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拳术的力量。因为站桩是在身体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培养和强化真劲,而当身体一旦运动起来,真劲就会消失,重新调整桩架与桩架的 连接,周身真劲从新得到调整,这种调整即是试力的运动轨迹。身体处于激烈动荡的状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由静到动的转换过程,就由试力来完成。试力可以说是由站桩向发力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关节。所以,试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周身缓缓动起来之后,运用意念诱导、精神假借,继续摸索、培养和强化拳术中的真劲,使肢体在位移状态中仍能体会到均整、饱满之力,并运用自如,为下一步随机随势任意快速发力打下坚实基础。试力的核心目的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下,结合自然、柔和、松缓、细微的形体运动,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形式,使形体在位移状态中继续求取,掌握力并运用自如。试力时,周身一举一动皆以舒适得力为原则,而要达到此目的则必须保持身心的自然放松,因为在发力的瞬间就是肌肉瞬间的紧。所以“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试力虽不主张用拙力,但并非是不用力之松懈从事,应该是形松意紧,肌肉含力, 骨中藏棱,周身骨骼支持,关节松灵,筋肉驰张,似松非松,始终保持力的平衡中的不平衡,所以劲力一定要均整、细致、缓慢、柔和。故试力时,周身必须自始至终的自然、放松、柔和、缓慢,细微的去体察身体在大气中的缓缓运动, 无不有穿堂风经过往还之感,然而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试力时身体运动越缓慢精神就越能集中,神意也就越真切,也就越能有效的激发神经系统,使其越发的与肌肉协调统一,如此则身体所表现出来的劲力也就越浑厚饱满。芗老曾曰:“上欲动下自随,下欲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牵连,前后左右相应而动”,即周身一动无不动,动一处则要为牵动整体,如蓄力、弹力、惊炸力、开合力、刹车力及撑抱、惰性、螺旋、三角等等均在其中,但无不以整体争力为核心,离开了整体争力,其余各力均成表而内在却空洞无物,失去其实质意义。

站桩要求周身放松,试力更应要求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举手抬足均有得力摸劲之意。试力切忌不可用拙力,从间架结构及运动轨迹来讲,是将各个桩点有效连接起,体会多种桩劲,松紧、虚实、缓急、刚柔、开合、抑扬、顿挫、争敛的变化。从力学方面讲,用力则力死,用气则力滞,力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则所练皆为枉然之功。试力功法必须松紧变化中寻之,勿懈更勿僵,需是肌肉含力、骨节起棱、神光内敛、筋肉空灵、毛发如戟,徐徐而动的状态。

试力时精神专注,意念充足,筋肉空灵,动作需先开展后于紧凑,动作愈而神愈真,体会重心转换指力、筋骨磨擦之力、筋肉动荡之力、气血鼓荡之力、空气之阻力以及及精神含射之力,相互圆融形式良质良能。在习练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为原则,在无力中有力,在拙笨中有灵敏,在慢动中求快动,效行而又止,故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寻根本要义。

                                                      第二节 :试力的形式

所谓试力,就是试着找出大成拳自然、松沉、圆活、柔整的本能自然活力,此力具有蓄弹、惊炸、开合、分争,三角、牵挂,多面螺旋等特征。试是寻找、摸索知意,体认劲的变化和辨析劲的过程。试力又称摸劲,即是桩劲向空间延续,又是发力的基础,所以师祖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是大成关键的功法。

大成拳试力大约数十种。总体来讲分无形的意念试力和有形的本位试力,本位试力又称形体试力和肢体试力。所谓意念试力,即持桩站立不动,通过神意诱导方式进行试力,它是技击桩的训练一部分。桩功很多意念活动皆可做意念试力,通俗地讲只有涉及技击功法及技击意念活动,但必须是内部与外界产生牵挂的意念活动是意念试力,其它的 技击意念活动则不是,诸如浑元桩中“六力归一、浑元内争”;大式浑元桩中“牵挂活动、扽筋活动”;托婴桩中“体内老牛筋活动、体外老牛筋活动”等老牛筋训练等等,虽然外形间架不动,运用神意调动整个肌体内动,气血有膨胀之感,筋骨拉扯之感,力量有外溢之感等生理变化。

所谓肢体试力,即本位试力,通过神意调配作用,诱导周身同身整体有机位移运动的试力,大约分常规试力、,阻力试力、单操试力、推手试力等几种形式。

常规试力,是大成拳常用的试力,通种常规试力,可体会出大成拳数十种力量,常规试力摸劲试力和变劲试力两种。摸劲试力指具有方向性的试力如推拉试力、开合试力、拔水试力、分水试力等;变劲试力指螺旋辐射性试力,如钩锉试力、波浪试力、蛇缠手等试力、玉猫洗脸试力、神龟出水试力等。

阻力试力,是大成拳双人试力方法,通双人点力连接,体会在阻力情况听出对方动,体会出自己和对方劲的变化,为阻发力打下基础,如双人虎形刀手试力、双人龙形刀手试力,双人偏挂试力、双人圈手试力、双人搓手试力等。

单操试力,又称操拳试力,单操手本来作于作拳断手的技法,在运用时速度极快即是拳技运用,在习练应相速度放慢,亦有试力摸劲的特点,此种单操具有练与用的双重的功用,同时也是试力特种形式。

推手试力,推手试力是一种独形的双人试力,是全方位变化接触试力,推手试力较常规试力、阻力试力、单操试力等试力复杂。阻力试力是单存相应在阻力状态下阻抗进双人试力,而推手试力是在对方动的变化情况下,而且有阻碍状态,双人进行变劲双人试力摸劲。这种试力,是在听出对方动力变化,而使我做出相应动力变化,更有效地把力量发挥出来,由单推手和双推手两种形式构成,即断手的初级形式,又是断手高级状态的模式。

本位试力由常规试力、阻力试力、操拳试力、推手试力构成。常规试力由摸劲试力和变劲动试力构成,常规试力是从整体力量摸索和变化货出发进行训练,没有所谓的针对性,而操拳试力则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发挥运用为主,它们有即共性一面,即有异性的方面,它们之作用是相辅相承的,以常规试力做基础,操拳试力之力方运之有效。阻力试力是提高断手行时技击作用点接触变化的运用,强化接触点的变化能力,为阻发力打下一坚实的基础,即过度到推手试力的一种形式。推的试力是听劲训练的基础,又是听动训练阶段,为断手运用作做发充分的准备。总之,本位试力是大成拳试力功法必不能少,有些人放弃试力修习,单存体会桩劲搭手飞人功夫,那是神话中之神话的传奇。

意念试力和本位肢体试力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方可构成大成拳一个有效的整体试力,它们之间有秘切的关系,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念试力是桩功一种内在意念运动形式,即是意中力培养的过程,同时又是本位肢体试力动力之源,经过一段时间意念试力培养方可进行本位肢体试力练习。在本位肢体试力练习,开始阶段幅度大一些,继而形体位移幅度越来越小,也就是思师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训练为原则,体现芗斋先生所言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的真动。”这就是本位肢位试力高级阶段,与意念试力不期然而相遇,即无形阶段,也是大成拳神意训练高级阶段,在无形中求内动、求真动,求内劲,求真劲。实际上本位肢体试力无形中成就意念试力,更确切地说,意就是力,意念也就是试力,外形为桩法,内动是劲法。

 

                                                                  第三节:试力的训练阶段

从大成拳整体协法结构来讲,试力是大成拳静态桩功向动态发力过渡功法;以功法内容来讲试力是一个力学的独特功法训练。恩师王进杰先生把试力规纳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和上上之乘五个阶段。在大成拳试力中,小乘试力练法,用意不用力,这种方法养练结合,即属于入门之法,无此入门之法训练则无法入其大成拳正轨,当则入门庭细心体会则试力要书义所在,不难入其门庭。通过精神假盾,意态诱导,只把体内在劲力找出,以意引力,意之所奋力之的至。中乘试力练法,意力相逆,在习练时力量和意念方向要相反式摸劲。在练习钩锉试力时,在前推锉时力量是往前方运行,让意念上有往回钩挂的意念,意与力相互矛盾,相互圆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力量深厚圆满,同时避免力量的绝对性和所解决力不出尖的问题以及重心失重及双重的弊端。大乘试力练法,意力不分,体会力量和意念相互圆融作用,因此时的意即是力,力即是意,力到意到,意到力到,意停则力断,意不停则力在。上乘试力练法,意力归一,把摸出所有劲力,融会贯通,海纳百川,如形意整劲、,太极化劲,八卦活劲,少林脆功一圆融归一,此时所摸的劲具有多内容、多层次、多变化等性能。上上之乘试力练拳拳服膺,行走坐卧不离拳,在生活中每个是活动中及每一个动作、行为都是试力,一动便是试力,不拘泥于形,即王老所言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四节:试力间架配备

在练习试力时做到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效果,就要涉及整体要领间架配备问题。大致如下:

1、头:头为全身主宰,要做到头顶项竖,头部略有上顶上提之意,如被线系,有领率全身的作用。

2、肩:肩为两肩的枢纽,两肩是否得劲,全在于肩部松活,而且劲力达于梢端。肩部的松沉圆撑有助于肺活量的开发。

3、肘:肘要做到松、横、撑、垂、坠等综合要领,才能保力量自然及圆满浑厚厚,而且有助于力达指端,保证肩部松活。

4、手:手张开加荷叶,十指自然弯曲,自然分撑,才能达力端力如电的境界,有助于拳、掌、、指、抓的各种手法的运用。

5、胯:胯为联接躯于与下肢枢纽点,练习试力要到紧胯、提胯、旋胯、竖胯、坠胯等要领,有助躯于上肢放松,有助于做到整体运动。

6、膝:两膝要有曲折运动能力,做到上提前顶要领和旋转的能力,有助胯根部肌内放松,做下肢力量均整,不偏不倚,大成拳的膝纵和摩擦膝胫腰的基础源于此。

7、足:足为全身的支和弹爆点,有古树盘根之能,进退挪步之用。是否稳健,是否平衡、是否灵活、是否均整,是否能做到一动无动的整体运动,全系于足部是否合理的平衡,足心空含向上吸,十指示抓地而含扒地的能力,力是否发开干脆利落,均在于足部螺旋运动。

8、脊:脊指脊椎骨而言,周身中轴所在,即督脉所在,脊椎骨为中枢神经所在,为周身上下之枢纽,有上兜下坠之能,即上下对争运执力,做中正安舒,有助于形成整体运动。颈椎有率领领周身之意,大椎辅助颈椎上拔,使行胸椎后靠腾鼓而起;腰椎有后挺下坠之意;尾椎骶骨,内卷上提之意,将三段脊椎骨有效联接整体,且节节贯通。

9、背:有向上上拔领之意,做与胸部用力相反,含胸拔背和含胸紧背即指背部要领而言,使背部两侧肌向后靠向两侧横展。

10、腰:有下坠后挺之意义,有时亦有上拔之意。腰系周身发力枢纽点所在,无论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功法,千万做到勿折腰,必须腰胯合一,即腰马合一。

11、胸:胸部放松,有助于肩部的沉撑要领的把持,要有空洞之感以使肺活量增大以及肺部呼吸通畅自然。胸部放松更助于其它部位松紧变化,不但要松而且要含蓄,有助于发力瞬间定位。

12、腹:腹部要自然要充实,继而做到叠腹和吸腹(不足收腹)。松胸实腹是自然整体效果,不可有意识的做鼓腹和收腹,使得力量凝滞精神拘紧,周身不协调,劲力不流畅,会影响发力的效果。

13、身:,身是周身主干,是不容忽视志,主张身形中正,不可左右倾斜,前后俯仰,身形中正是整体运动的根本。

总之,在试力练习时,外动内静,一动无所不动,一静无不静,舒适得劲为原则,同时要以神意率领为准绳则,神真意紧,力不可断续。选杰先生常言,“在无力求有力,慢动中有速动,用力则力死,用气动力滞,一用力便是错”。

                                  第五节:试力原则

大成拳之动无非是精神和气力的驱动,研究拳学动学不外乎松紧、刚柔、虚实、蓄放、均整等等。松紧错综,刚柔并兼,虚实如一,蓄放合一,均整一体为试力要义。

                                        一、松紧

松紧有形松意张、神松意紧、身松点紧、松紧意议有几阶段。形松意张是周身十二大关节和三十七小节等大小并节四肢百骸等总是似曲而非曲,似直而非直,以气血川流,呼吸通畅,脏腑舒适自然为度,而意态方面真切充实,有助于力量和精神的培养。

神真意紧,神真是在保持松和不紧张情况下,保持内收内敛状态去体会领有欲天公式比高的精神精神境界,鸟景观天下小势,有山崩地裂巍然不动,腹吞山河,神射猛虎等精神以及与敌共求生存,而以大无畏的精神应付,体现断手心毒称上乘,手狠方胜人的要义。意紧,即意念诱导,通过意念诱导与假借有效开发神经系的运动有序性和体现作拳意识集中能力,所以意念真切充实之有必要的,但不能执著。

身松点紧主要推手与断手中,身松不是松软弦,而是保持整体松整力,而对接点和击打点要笃实不能打软,才能体现整体含蓄动静的变化,松紧互为,松中求紧,紧中求松,共同综合运用,不可偏一,只是阶段侧有不同而矣!松紧是构思为是构成个发力变化的基础,否则炸力无断续更无从谈起。

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松紧紧勿过正。从极松练到极紧,极紧里面藏着极松,极松里面藏着极紧,松紧是伴侣应同时存在,练到整体松紧特别明显时,松紧顺间合一即是发力。


                                         二、刚柔,

刚柔由大成拳的刚力合柔力构成。刚力有直竖之意,柔力有灵活之意。刚才直坚加枪戟,有攻守之力,柔力短缩而惊弹,柔而圆变之特性。刚劲形方力圆,柔劲形圆而力方。刚柔并兼,伸缩抑扬顿挫,长短互为。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刚而身柔,有内柔外刚等等之分。总以重心不失重,不双重为纲要,中线不偏不倚不失中线为原则,撑拧裹抱开合,提顿吞吐,沉托分闭。总之,有形有意皆为假,技方无心始见奇,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掠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神意笼罩。试力之所找出内在真劲之外奋,若用力应敌,身如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加蛇吸物,打人如震地雷。其劲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于过柔,柔而不进,总之之刚柔相济,纵横开阔,曲折面积互参为用。

                                         三、虚实

虚实是在松紧变化中延升,虚实是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松紧变化。实中有虚,虚实互用,变化无穷,虚实之意义不仅仅在力量方面还包括精神、意念、手法、身法、步法、应敌都将有虚实之变化,虚有柔化空灵,松静自然;实有笃实均整,力若千斤!运用虚实首要桩中动静态有变化,次之是动态试力中体会,间架上没有虚实变化,则力量没法体会到虚实变化,作用对方基础地点上也无法产生变化,那么此力就单项的力,而不是来回的劲,无法听出对方力量动态的变化,所以间架虚实的松紧变化而产生力的虚实的变化,才能形式了真正高效发力。王芗斋先生“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真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方历永不知”。

芗斋老先生拳论讲:“习时需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在站桩要有虚设假想之敌向我攻击,我在与敌人周旋扑打中,这也是从虚中求实。实际断手中,战略要视对手很渺小,不必要把对手看得很清楚,我只随意的攻击即可把对方摧毁,这是所谓的实中求虚,在精神境界中要虚实相互转化训练,精神要和肉体合一锻炼。 在站桩、摸劲、断手时,自己本体感觉能发力,能有变化时为实,相无变化则为虚。随功夫的不断深化,能够体会出虚实变化多端的功用,虚实永远在相互的变换之中,关键在于桩功、间架、站位、角度、方向、劲力的松紧变化程度。芗斋老先生拳论曰:“何为实,何为虚,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得中平,”。恩师选杰讲:“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变.” 虚实的运用可使拳术断手水平不断提高。要懂得拳术中虚实的辩证与调整、虚中有实的生发、实中有虚的转化、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四、蓄放    

蓄放,即为收放,是含蓄与释放的矛盾统一。首先解决含蓄问题,含蓄即实为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的要的写照。含蓄主要三大节训练中求得及体认,身弓、腿弓、臂弓,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大弓,弓力即有蓄力又有释放预动的预应力。这种错综预应弓力即含蓄之态,王芗斋先生讲的“三弓漫月,四容端正”,即指此含蓄只意。大成拳精神训练中也有含蓄训练,例如势如龙驹扭丝僵烈马回旋之态;势如翱鹰下鸡场蓄势待发等,皆指含蓄意义所在。王芗斋老先生在拳论中所描写的“含蓄”,在实作中,遇敌好似虎扑羊。大成拳很多单操有仿生学成分,例如虎扑,仿老虎扑杀猎物前蓄势状态,这种蓄势即为含蓄之态。
  人们通常把在发力之前本能准备阶段称之为“含蓄”。拳学大家把野兽的生存斗争中蓄势引申到拳学中,这说明“含蓄”的重要性,把发力前的这个准备阶段专门提炼升华,形成拳道特定的功法内涵。 大成拳的“含蓄”包括“神意”含蓄和“劲力”含蓄两个内容。 “神意”的含蓄又称之为“精神含蓄”,是指在功法训练中的“两眼凝视前方,神光内敛,呼吸自然,舌舐上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蓄势待机”。“劲力”含蓄是指在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发而不发,发而未发的蓄势状态。同时也符合大成拳的“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要道。使之体内气血川流不息,阴劲在体内绵绵鼓荡,从此乃尚未发力之态,外示安逸中定之觉。 “含蓄”贯穿于大成拳每个功法之中,使自身身体和精神意识不管在任何姿势状态下都能处于含蓄状态,使含蓄成为一种本能化。经过含蓄的训练所发出的力量是非常迅猛、冷脆、惊颤而且浑厚,力量透骨。

人在发力前夕都有一个预应状态,前脚扒地,前膝向前顶上提,后脚有似蹬非蹬(紧松),胯向上提,臀大肌内效,脊骨回收曲畜如弓,头向前顶,胸腹内含,敛颌悬椎(大椎),这种预应状态形成整体含蓄,为瞬间释放做了铺垫准备,把这种预应状态在试力摸功功法中反复体认。这个预应状态在桩功蓄劲、试力摸劲中天长久形成条件预应,日久功深即可达到本能之态。人处于含蓄状态时都时可进行发力,所以选杰老师要我们作任何功法要求目光含蓄,即神光内敛。这说明含蓄要贯穿到是神、意、形、力中,随意而动即刻骤然爆发千钧之力。无蓄不放,蓄中含放,放中必蓄,蓄放如一,要一不要二,二者是个有效的整体。

                                         五、均整

均整是大成拳劲力运用的根本,不但需要间架形体的均整,而且神、意、气、力都需要均整。大成拳拳论中“身如灌铅、体整如铸、肌肉如一,毛发如戟”,都是说明均整在大成拳的重要性。均整训练有三个阶段构成,一、关节定位,达上虚灵下挺拔,上下协调成一个整体;二、周身整体互争,关节互争;三、力量要贯通,最后达到点、线、片、面有机立体间架互争,以致空间延长整体互争,做到一静无不静,一动无不动。周身各个关节皆成大于90度的纯角状态,横、竖、斜、纵曲蓄含力,周身大小关节、肌肉、筋键、骨骼、骨节正反斜参,而在静力下等张运动或在动态等长运动中达到整体均整的生发。故周身面积体积的空间加大,正是均整性曲折蓄势所至,将各部统一有效整体状态,才有周身无外不放松,后可达到周身无点不弹簧,方为技击之均整效应。

王芗斋老先生关于均整方面有论述:“大成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著,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著,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大成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是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立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击,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六、动静 

动静,静为体,动为用,静为动之体,动为静之用。外动内静,内静外动,动静互为,在静时,一静无有不静,在运时一动无有不动。大海在无风时,海面异常平静,而海底是动荡不已,动力十足;在狂风恕吼时,海面狂风呼啸,巨浪翻滚,海底却动荡效果不大,所以说静动是互为之体。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动是大成拳最终目的,动是为了可动,静更是为了动,动静一体,动静互为,在作拳时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动静相兼,则虚实明松紧分。在应时,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一动一静互为根用。

静是动之体,动是静之用。不管是内在的动静还是外表的动静,都是互为根本,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静是因,动为果。“静”即是外形不动,外形不动即为外在的静,通过外在的静而求取内在的动,同时也就是在自身体内在劲力松紧的转换。外部静的目的使身体内部的气血、骨节、筋肉无形的蠕动起来,外面不静是不可能有体内的真动。 “动”是静的细微变化如同蛇行蛹动,于永年老说”肌肉似惊蛇“。在试力时,外形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动荡,体会内在的真静、同时也能体会各种劲力的变化,所以说静能生动。动静互为矛盾,同时也要协和统一,实则为一体。断手中亦有动静之别,在断手中一样要分清动静,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敌相较未接之时,要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在动中不得不止是在运动时不丢桩功浑圆整体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正兵作战,奇兵制胜。正势立其体,偏势行其用。传统拳论有曰”手本虚也,不拒则实,手本实也,按之则虚。虚实皆在乎于心,观其进而实退,势若缓却实捷,声东击西,欲虚反实,视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争胜于毫末之微,乘机于疏密之际。总在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际。诱手不如迫手,逼手不如困手,困者控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