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达尔效应

 南山ren 2017-03-08

基本简介

丁达尔效应(英语:Tyndall effect)指光被悬浮的胶体粒子(例如:乳剂、混悬剂)散射。

发现历程

英国物

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 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命名始源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 1820~1893年) ,1869年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大小在40~9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5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暗室现象

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一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胶体,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发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发散传播)作用的结果,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灯的光束、晴天时天空中的蓝色,都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强的规律和溶胶粒子的特点,只有溶胶具有较强的光散射现象,故丁达尔现象常被认为是胶体体系。

树林现象

城市中的丁达尔现象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于这种自然界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实验例证

1869年,丁达尔发现,若令一束汇聚的光通过溶胶,则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体系呈现混浊。

(2)当光线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半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如何拍摄

一、时间地点的选择

雨后清晨的树林里面经常会弥漫着水汽,树林里的湿度会更大大。所以雨后日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这样我们在光线的垂直的方向观察,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微蓝色的光拄。在背光阴影的地方,画面会显得十分幽暗。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幽暗的地方进行拍摄。

二、“如何拍摄光束”

A/

分析光束来源,大体有三种方式:

1、由阳光产生的泻光;

2、舞台灯光;

3、普通光源(如手电筒打光等)。

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光束感的主要是泻光和舞台灯光。

B/如何获得漂亮的光束,关键在于准确曝光,难度在于选择正确的测光位置,目的在于保证作品亮部不能死白而失去质感,同时确保人物或者物体不因为光比过大而产生暗部过黑失去细节,我想,在创作时至少应该在以下几点多加注意:

1、使用手动曝光模式。根据经验,只有在手动模式下,才能够按照摄影师的意图曝光,而不是使用光圈优先模式交给相机去选择曝光,这种相机自动测光往往要比手动多出一些曝光量,产生曝光过度。

2、使用点测光。点测光会让背景压暗,光束凸显出来,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明暗部分清晰地区分开来。在测光上,还要特别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测光位置,它是确保准确曝光的关键。我往往把测光点放在光源与物体接触的边沿,比如舞台灯光下的人物,测在脸部边沿稍内侧一点,这样既可以确保面部曝光清晰,又不使光束过亮失去质感。当然,我说的这个位置是个大体位置,至于在具体拍摄时,可以根据具体灯光情况多拍几张,找出最佳曝光参数,这也是必须要做的。

3、

尽量使用三脚架。有条件的尽量使用三脚架,最大限度地把作品拍清晰,特别是在舞台灯光下,光源往往很复杂,需要三脚架来稳定相机。

4、寻找良好拍摄角度。选择良好的拍摄角度,目的是正确应用光线,在光线应用上一般是使用侧逆光或者是侧光,也有使用逆光的,但较难把握,较少使用顺光,顺光中的物体就亮成一片,缺少了明暗对比。我感觉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使用相机自带的机顶闪光灯拍摄,这往往是初学者喜欢使用的方式,使用不当,它会破坏作品的质感。

于有人说使用慢门、使用小光圈拍摄,我还没有体会到使用慢门和小光圈的必要性,所以在这里我就不谈了。

5、使用烟雾。我发现强烈的光束感,往往需要烟雾、水汽、灰尘等物体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早晨傍晚容易拍出光束的原因。最简单的产生烟雾方法,就是买些烟饼放在车里,需要时随时拿来点燃就可以了。

6、充分利用树叶缝隙、树林间隙等物体。在这些物体里面,会更加容易拍出光束效果来。

7

、有条件的可以人为地对拍摄主体进行补光。比如反光板的应用,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8、使用RAW格式。使用RAW格式拍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作品色温上的调整更加方便,更易于调整出光线的暖调,使作品更有味道。

9、后期制作。这一点不可忽视,一幅好的作品,后期制作必不可少,至于如何强化明暗对比,如何从色调上更加强调突出主体,大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方法和调整习惯,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