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老照片 享受吴文化:(十六)苏州的街巷文化(9)以园林、宝塔命名的街巷

 畹鈺 2017-03-08

(9)以园林、宝塔命名的街巷


    以园林、宝塔命名的街巷有:五峰园弄、慕家花园、梅园弄、北塔东弄、塔影弄、雅园里、怡园里、拙政园弄、狮林寺巷、狮林里、狮林苑、顾家花园、公园路、沧浪亭街、沧浪亭后、网师巷、植园、白塔弄、白塔东路、白塔西路、石塔横街、塔倪巷等;



白塔东路   位于临顿路北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至东园、动物园。由原二门口、中由吉巷、东白塔子巷合并而成。1954年称东白塔子巷。巷内原有白塔一座,为苏州城内“七塔”之一。《红兰逸乘》云:“白塔在临顿里白塔子巷,有白塔雕刻佛像,今在人家壁中。”《吴门表隐》云:白塔“在孟子堂东,相传月夜塔顶上巨蛛系丝于宫巷口塔上,人可共见。”今白塔已不存。《宋平江城坊考》云:“白塔子巷,今东白塔子巷。”原东至仓街口过仓街以东一段,名“二门口”。1980年改称“白塔东路》”。26号原为育婴堂,建于清末民初,为公办义助的慈善机构,1956年停办。

      22号为周少甫f日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相传,周少甫祖辈开设苏州盛名的“乾元木桶店”,发家后曾花钱捐了翎子(官衔),所以苏州人有旬俗语“五湖四海夹条沟,彭、宋、潘、韩夹个周,虎、豹、熊、狮夹只狗”。周即周少甫祖辈。彭、宋、潘韩为官宦人家的大家族,喻为“虎、豹、熊、狮”,周氏系捐翎子挤入官场,其威势远不如四家,故喻之为“狗”。 60号为“半园”。清乾隆年间(1)736-1795)郡人沈世奕所建,初名“止园”。后归太守周勗斋,有所拓建,改名“朴园”。清咸丰年间(1851-1861)归江苏道台陆解眉所得,陆从祖籍安徽迁居苏州,将“朴园”改建,取“知足不求全”之意,更名为“半园”。园以水池为中心,建有半亭、半廊、半船、半桥等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玲珑,精美独特。70号为潘颂清祖辈故宅,占地3400余平方米,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苏州盛名的“彭、宋、潘、韩刀”大家族之一,布局全面,结构精致,画栋雕梁,规模宏大,有厅、堂、院、花圃、假山等。72号为大乘庵,南宋咸淳五年(1269)创建,为苏州佛教中著名的“三庵”之一,有大殿、佛堂、斋房等。

       路东首有东园,占地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建于1 962年。西面有陈列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实物工程。园内有不少国家与苏州结为友好城市后哥种下的树木、竖立的石碑等。巷底北面原是昌善局殡舍,195 1年改为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老鸨、妓女等,1 954年宣告解散。在原垃上建成动物园。

 


白塔西路   位于临顿路北段西侧,东起临顿路,西至人民路。因在白塔东路、白塔子桥之西,故名。原皮市街以西至人民路,称古市巷。原皮市街以东至白塔子桥,称“西白塔子巷”。《红兰逸乘》云:“顾市巷,顾雪窗先生居之,明人也,教授于此,归者如市,里人目为顾市。”1980年并入,统称白塔西路。1 3号、1 5号为“西圃”,太平天国时为民政官员熊万荃王府。光绪年间(1875-1908)为翰林院编修潘遵祁所得,系仿明建筑,规模宏大,木雕彩绘,精雅秀丽。1 8号旧为白鹤观,最早为宋末元初信安郡王孟忠厚“藏春园”。孟忠厚为南宋初保宁军节度使,兼治苏州。后由平江路总管张世昌在此构筑别业,宽敞宏丽,仍名藏春园。张在再修建时,传说有群鹤自东南飞来.一只竟结巢在庭中树上,每逢早上鹤鸣,必有檀施,故改名为“白鹤观”。80号为清代状元、云南按察使吴廷琛宅第,俗称“吴状元府第”。大厅结构宽敞,雕刻精致,有彩绘厅堂,正梁桁条上有雕花装饰,十分华丽。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号棣华,元和县(今苏州)人。清嘉庆七年(1802)中会元、状元,一鸣惊人。历任湖南督学,金华、杭州知府,及云南按察使。为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受到百姓称赞。退官后闲居苏州,出任正谊书院掌院,专门讲学,引导后进。书法家吴郁生住此巷内。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号钝斋,苏州人,为吴廷琛之孙。光绪三年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后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善诗文、工书法,在故宫留下墨迹较多。辛亥革命后返苏州故里,迁居三多巷。

 


白塔弄   位于白塔子桥西堍北侧,1994年废。



北园路     东起北园水厂,西至齐门路,原称市桥浜,此处原系北园地界,故名。2003年拆迁重建。



公园路    因西傍公园而名。南段旧名晋义坊,北段东半侧名迁善坊,西半侧为玉带河,即子城与外城城河。民国二十年(1931)填河,连同南段拓为道路。



顾家花园    在悬桥巷南侧。旧称宝树园,明末清初名士顾其蕴所居,俗称顾家花园,其后裔历史学家顾颉刚即寓此。



石塔横街   巷内石塔头旧有石塔,置于宝珠庵(6号,系玉业公所)后围墙。



塔倪巷    位于大井巷北侧,西起人民路,东至邵磨针巷。旧名塔儿巷。巷名的来历有二:一说是与北寺塔有关。北寺塔始建于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23 8-251),高74米,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云,峻拔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相传,在建造北寺塔时,当时无起重设备,数十吨重的塔顶无法架上去,就采用“堆土造屋”之法,将泥土堆至塔顶,形成斜坡,最低处延伸到塔倪巷那里。故而那里的小巷就称为“塔泥巷”。苏州人将“儿子”说成“伲子”,“泥”、“伲”、“儿”、“倪”为同音,后写成“塔儿巷”、“塔倪巷”。一说是巷内原有黄土塔,系砖塔,亦是城中七塔之一,故名。8号原为宝积寺。

      清光绪翰林邹福保住于此巷。邹福保(1852-1915),字咏春,号芸巢,晚号巢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擢升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图书经籍,又升翰林院侍讲,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引疾回乡,任紫阳书院最后一任掌院。邹福保博览群书,著作甚丰,有《芸巢诗稿》、《巢隐老人自祭文》等。



雅园里   东至书院弄,西至大新巷,该地旧时遍植桑树,浓绿成荫,属清代顾氏雅园,故名。



园林路   原名神道街,1953年拓宽,因附近有狮子林和拙政园,改此名。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