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忠臣于谦,原来是被自己害死的!

 昵称413468 2017-03-08

在明朝生死存亡的时候,于谦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结果绵延明朝国祚。

当明英宗复辟成功后,第一开刀的就是于谦。

仔细分析于谦的死,你会发现,于谦原来是自己害死了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于谦)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犯,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朱祁钰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经过于谦的防护,瓦剌蒙古兵没有攻下北京城,之后怏怏而返。

明英宗朱祁镇被关押一年后,瓦剌将其放了回来。朱祁钰将其软禁起来。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家无余财)。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于谦为啥会死,仔细分析,和他的性改革 有关系。

极力杀害于谦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徐有贞,一个是石亨。

先说,徐有贞。

正统十五年(1449),明军大败于土木堡,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落入了瓦剌人之手。随后瓦剌首领也先趁势率领数万铁骑南下,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北京紫禁城!

在此危如累卵之际,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城中百姓都人心惶惶。于是徐有贞就建议监国朱祁钰暂避锋芒,迁都南京。然而却被于谦一句:“敢言迁都者斩!”被弄得无地自容。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徐有贞真是有苦难言:同样是为皇上尽忠,为皇上分忧。于谦成了朝廷的大功臣,百姓的大英雄,而他反而变成了同僚们噗之以鼻的“反面教材”。

但这件事并没有让徐有贞和于谦关系闹掰,而真正让两人关系彻底决裂恰恰是徐有贞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由于“逃跑派”这个名号实在太响,连皇帝都对他失去了信任;本来有次朝廷国子监一职空缺,徐有贞为了争取到这个职位,还特地去拜访于谦,希望他能不计前嫌在皇帝面前举荐他,让他再为大明发光发热。

于谦答应了,因为他也知道徐有贞还是有能力有抱负的,能为朝廷重用自然是社稷之福。然而朱祁钰却迈不过这个“坎儿”;当于谦向朱祁钰推荐徐有贞时,他回想起当年劝他逃跑的那个怂货了。

于是他非常不悦地说道:“是当年主张南迁的徐有贞吧?此人如此心术不正,怎么能担此大任,就不怕教坏那些翰林学士吗?算了吧,况且朕也不想再看到此人了!”

于谦只好如实相告,但徐有贞却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而不得,从此才彻底对他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另一个跟于谦反目成仇的将军石亨。此人在北京保卫战时,受到于谦重用,成为于谦的副手,守卫西直门。保卫战胜利后,石亨为了感谢于大人的栽培,上书朱祁钰,请求提拔于谦的子嗣。结果于谦知晓后,对石亨是一顿痛骂,并且上书皇帝请求处罚石亨。

换做你是石亨,你会怎么想?我替你要赏赐,你不但不领情也就算了,还要捅我刀子!试问如此不懂官场潜规则的于谦,怎么不会遭到官场同僚们的记恨?

于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长期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塑造了其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爱的性格,自然不会接纳也不会融入官场的人情世故中。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不能清,人不能察,这种情况虽然与官僚士大夫长期接受的儒家正统教育相背离,却从侧面表现了古代官场悠久的潜规则传统。

而于谦这样的操守和性情就注定会被官场所边缘化,为同僚大臣所孤立。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或许还能容忍于谦的存在;但一旦天下无事,于谦必然会被排挤,甚至遭到杀害。

所以,夺门事变发生后,注定了于谦必死无疑。仔细分析结果,如果于谦更时速一些,未必能够得罪这些同僚,夺门事件未必能够成功,他也就未必能够死。这事

(每日汉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