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工开物》看宋应星的超前思想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3-08

技术和工艺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然而,古代帝王为了巩固政权,一向尊文轻理,四大发明之后,属于科学概念的东西很少,匠人自然也没有地位。在有数的科技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18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薛凤 著 。

薛凤是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宋明清的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等。本书以《天工开物》为切入点,并与宋应星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论气》、《谈天》放在一起,基于严格的“气”的理性,来探掘这些文本的知识脉络,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

宋应星思想意识超前,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持批判态度。他以揭示存在于“气”中的天人互联性的真相为己任,对“气”的研究是他钻研各类知识领域的理由。本书学术气息浓郁,话题也具备深度,系统地展示了宋应星不同层面的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及一系列的思想理念。他将读书人和匠人的世界连在了一起,推崇“实用主义儒学”,讽刺读书人不了解当下实际生活,却空谈年代久远、谁也未曾见到过的事物,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方法。本书重新审视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法,将宋应星的著述在晚明的大舞台上予以定位。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十分重视理论阐述,而非单纯的技术描述,否则比之那些食谱、棋谱高明不了多少。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天工开物》传入欧洲后,直接推动了十八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清政府在对古籍的集中整改过程中,《天工开物》被列为禁书销毁,令人痛惜。

交融、扬弃、共存是世界大潮流,时代大趋势。不管取得了如何伟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向其他民族、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要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才能透过强烈的反差来反观自身。回顾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似乎从没有过共同绽放的时候。当艺术飞速发展的时候,通常都是科学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时候,反之亦然。然而,人的生存环境固然重要,可人生惰性也是可以通过文化熏陶来克服的。所以,科技和艺术完全有望共襄盛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