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洞極真經之真偽及三極說
上傳書齋:瀟湘館112
何世強
HoSaiKeung
提要:本文主要簡介《洞極真經》及其是否偽書問題,其次談及其三極之
要義。
關鍵詞:洞極論、秫先生、三傳、三極、原名、原人、原徳、生傳、資傳、
育傳。
第1節《洞極真經》簡介
本文乃筆者前三篇有關《洞極真經》之文之補充,並攺正錯字及相關謬誤,
同時修正部分舊看法。以下為筆者有關《洞極真經》之前三文:
1.關子明易或《洞極》說及其揲蓍法
2.再談《洞極》之揲蓍法及其相關之數學題
3.《洞極真經》之源流及二十七象之排序說
相傳關朗作《洞極真經》,實非,《洞極真經》乃其祖傳之典籍,關朗經研
習後作《洞極論》,並摻雜於原書《洞極真經》中,於是世傳關朗作《洞極真經》。
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卷外篇》有《洞極真經》之篇章,此篇對此書
有簡單之介紹,其主要內容可能為關朗之《洞極論》部份原文而非《洞極真經》
之原文,但從此部份《洞極論》之原文可知《洞極真經》之概況。
《周易啟蒙翼傳》簡介《洞極真經》如下﹝其實是介紹其章節﹞:
其為書也,《生傳》一、《資傳》二、《育傳》三、《論上》四﹝《敘本》
一、《明變》二、《極數》三、《原名》四、《原德》五﹞、《論下》五﹝《體用》六、
-2-
《為用》七、《為擬》八、《次為》九、《互為》十、《極圗》十一﹞。子明自為之序。
今錄序及生、資、育三極與二論要者于左,以見一書大略云。
括號內文為胡一桂之特別注文。從以上之簡介可知生、資、育三主象又稱為
“三極”。
依胡一桂所云,《洞極真經》含以下章節:
《生傳》一、《資傳》二、《育傳》三、《論上》四、《論下》五、《體用》
六、《為用》七、《為擬》八、《次為》九、《互為》十、《極圗》十一。
或作以下之說法:
《叙本》一、《明變》二、《極數》三、《原名》四、《原德》五、《體用》
六、《為用》七、《為擬》八、《次為》九、《互為》十、《極圗》十一。
《周易啟蒙翼傳》轉載關朗《洞極論》之以下之章節:
《序》、《生傳》第一、《資傳》第二、《育傳》第三、《叙本論》并圖、
《明變論》并圖、《極數》、《原名》、《原德》、《次為論》并圖。
除《序》外,部分章節亦可能為《洞極真經》原文。唯筆者認為此編排未盡
善,以以下之次序為佳:
《序》、《極數》、《原名》、《原德》、《生傳》第一、《資傳》第二、
《育傳》第三、《次為論》并圖、《叙本論》并圖、《明變論》并圖。
《周易啟蒙翼傳》收錄關朗自作之《序》,筆者認為此《序》乃了解《洞極
真經》來源之主要篇章。
據《序》所云,《洞極真經》非關朗所作,乃其祖傳之典籍,其六代祖關淵
於“鼎革之亂”﹝改朝換代之亂,估計為東晉末年﹞時遷徙至汾河,其時其祖已
藏有此書。
關朗得此書後,依其祖父之遺言而勤學此經,因不明其義,遂隨“崆峒山異
人”“秫先生”研習此經數年,“秫先生”為關朗而作《翼》及《則》兩種,即
今之所謂“教材”,筆者稱之為《洞極真經?翼》及《洞極真經?則》﹝見以下
之引文﹞。
“秫先生”仙遊後,關朗依其遺教而編寫成《洞極論》十一篇,又作《洞極
真經?傳》以釋其“蘊”。“蘊”者,其精湛之內容也。元?胡一桂《周易啟蒙
翼傳?卷外篇?洞極真經》相信部份內容取材自《洞極論》。
因《洞極論》十一篇頁數過少,不足以成書,故關朗將《洞極真經》原文、
《洞極真經?翼》、《洞極真經?則》及其《洞極論》、《洞極真經?傳》合而
為一﹝或插入文中作注釋﹞,後人稱此合集為《洞極真經》或“關氏易傳”。
-3-
第2節《洞極真經》之真偽問題
關朗《洞極論》十一篇乃《洞極真經》之綱要。
若要了解《洞極真經》,首先須了解《洞極論》之《原名》篇。《原名》乃
說明三極名稱之來源,以下為其原文:
原名
朗問曰:“《經》取極名之,何謂也?”子曰:“形而上者謂之天,日月星
辰皆天也;形而下者謂之地,山川草木皆地也;命于1其中者謂之人,戎狄
禽魚皆人也;酌其源則流可知矣,視其表則影可見矣,達於此者,其知《經》
之名乎?”
胡一桂注曰:
愚案:此唐?韓文公《原人》之文也!豈崆峒山人先得其所欲言者乎?愚不
能无疑。
引文中之“子曰”之“子”應指崆峒山異人“秫先生”,“秫先生”不能預
知韓文公《原人》之文。胡一桂之疑惑傳至清?黃宗羲,其《易學象數論?卷四?
洞極》談關子明易內容曰:
其言“生”也曰:形而上者謂之天,日月星辰皆天也。其言“育”也曰:形
而下者謂之地,山川草木皆地也。其言“資”也曰:命於中者謂之人,戎狄
禽魚皆人也。
全割昌黎《原人》以為已有與,《易傳》不出一手亦明矣。獨怪朱子既知其
偽,而又引以證“圖十書九”,何也?
《朱子語錄?論後世易》曰:
浩問:“李壽翁最好麻衣易,與關子明易如何?”先生笑曰:“偶然兩書皆
是偽書。關子明易是阮逸作,陳無己集中說得分明。…”﹝浩﹞
《御纂周易折中?卷十九?易學啟蒙》曰:
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
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易學啟蒙》乃朱熹、蔡元定所合著。上述同書又曰:
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
-4-
黃宗羲之言有理,若關子明易為偽書,則其內容非關子明所作,豈可以其文
引證“圖十書九”?自相矛盾也。
《易傳》指“關氏易傳”,黃宗羲譏諷《原名》文句乃抄襲並割裂自韓昌黎
《原人》。故關朗之《洞極論》十一篇與其《易傳》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已
摻雜後人文意,特別為宋人阮逸。
韓愈﹝韓昌黎﹞之《原人》:
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形於上,日月星
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曰:
然則吾謂禽獸2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
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則不
可。故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
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
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聖人一視而同
仁,篤近而舉遠。
韓愈之《原人》指日、月、星辰歸納為天之部分,草、木、山川歸納為地之
部分,夷、狄、禽獸歸納為人之部分,並非指禽獸即人,亦並非指草即山,故《原
人》之重點為“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
獸之主也。”若阮逸為關子明易之真正作者,則用韓愈《原人》文意明顯,此書
為偽託可知矣。
故後人疑““關氏易傳”為偽託,宋?朱熹即作如是觀。蓋後人多認為若《原
名》篇為偽,則全書皆偽。
唯筆者看法有異,因關朗所言者合理,故筆者認為可能只有《原名》篇為偽,
由宋人阮逸或其他人所摻雜,未必全書皆偽。或曰:昌黎《原人》部分文句合三
極之義,後人遂將其插入《洞極論》中。
又由於《原名》解說“三極之源”,未見其生硬突兀之處,與《生傳》第一、
《資傳》第二、《育傳》第三三篇呼應,故此篇有可能為原文,韓文公拾其牙慧
耳。韓文公依其意而舖寫成《原人》一文,文公素負盛名,因其《原人》一文比
《原名》長,故後人皆認為《原名》文句節錄自《原人》一文,而非《原人》抄
襲《原名》。
韓愈可能認為“戎狄禽魚皆人也”邏輯上有問題,戎狄者,未開化之民,視
之為人,可;至於“禽魚皆人”則不可,必須詳加解說。更換其文字為“夷狄禽
獸”仍不可,仍須作解說。故韓愈有可能襲用《原名》句於前,詳加解說於其文
《原人》於後。此乃涉及事物之“周延”,“周延”乃現代邏輯學之名詞,其意
指某物所包括之延伸物,此情況如數學上之集合,天之集合之元素為日、月、星
辰,即日、月、星辰在天之內,但其個別之元素不能代表天;其餘之地與人兩種
情況相同。故《原人》之結論為“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
-5-
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而此結論則源於“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
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故韓愈《原人》一文
之靈感源自《洞極真經》並非全無可能。
朱熹早期可能視關子明易非偽,故以關子明之說以引證“圖十書九”,其後
其看法改變,方強調關子明易為偽書。
事之另一面,又若韓文公依《原名》一文而舖寫《原人》一文,即《洞極真
經》在唐仍存在,唐人應知之者也,然唐人未見論及韓愈《原人》襲用其文句,
此乃極大之疑點,故關子明易難脫偽書之名。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洞極真經》並非偽書,唯其《原名》一篇,可能為宋
人所攺寫或摻雜文句而成。
第3節《洞極真經》之三極要義
《原名》先引出天生萬物,故名其象為“生”,《洞極真經》稱之為“生傳”;
地育萬物,故名其象為“育”,該書稱之為“育傳”;萬物經天生地育後,成其
形而生於世上,故名其象為“資”,該書稱之為“育資”。此“三傳”《洞極真
經》又稱之為“三極”。“傳”相當於《易》之卦。
《洞極真經》以“三極”為本,若依次變換其弌、弍或弎,或其弌及弍,則
可得新象﹝或新“傳”﹞。
其次則須了解《原徳》篇。原徳乃“生”象要點之說明,其原文如下:
原徳
子曰:物无不受之謂洪,物无不[蜀下四點]之謂之明,於物无欺之謂正。
君子體洪臨下,明以修性,正以治徳,故曰洪、明、正。
引文中之“子”非孔子,乃指其師崆峒山異人“秫先生”。
《易》多用“无”字,而非“無”,《洞極論》承襲其用法。洪,大水曰洪,
引申為“大”義。,疑同“燭”。“燭,庭燎大燭也。”見“說文”。《儀
禮?士喪禮》注:“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故燭者,古人手執之火把也。故
-6-
引申為“光明”義,再引申為“明白”義。正,中也,正道也。
故君子有三德:曰洪、曰明、曰正。洪者,君子須有廣闊之胸襟方能容萬物,
所謂虛懷若谷也。明者,君子須明白萬事萬物之理,即明白事理也,能分辨是非
者也。正者,君子須行正道也,於物無所欺,於事無所欺,即無欺詐之行為也,
亦含公正之義。
君子若居上位,須以廣闊之胸襟以容下屬,為國之君者,須愛民,納諌諍,
此之謂“體洪臨下”也。君子須明白事理也,為國之君者,須親賢臣,遠佞臣,
莫聽讒言,此乃“明以修性”者也。君子須公正嚴明,為國之君者,須公正治國,
賞罰分明,以德服人,非以力服人,此乃“正以治徳”者也。
以上所云之三德可見之於“生”象﹝傳﹞。
以下為三極之要義:
生傳第一。
?﹝胡一桂注:生弌、生弍、生弎。﹞生,洪、、正。
________生弎,一弎
________生弍,一弍
________生弌,一弌
原文用此字,即“明”。其義見前。《洞極真經》稱“象”為“傳”,
故二十七象又稱為“二十七傳”。
另外,每一傳有三爻,分別稱為弌、弍及弎;每一爻亦有解說,相當於易卦
之爻辭,此等爻辭前若有“《傳》”字,可能為關朗所作,因關朗曾作《洞極真
經?傳》,見前文。
又以“傳”表示二十七象,故“生”象稱為“生傳”。以後之表示法相同。﹞
生傳大象為洪、、正。
一弌:冥虖。《傳》曰:“冥,物始生也。”
此乃“生”象之初爻。虖,同乎,助語詞,無義。《漢書》多假“虖”爲“乎”
字。《洞極真經》可能承襲其用法。
萬物之初生也,雜亂草昧。昧,冥晦也,含蒙義,如童子之蒙之不懂事也。
故初生之物必蒙,故《洞極真經》以“冥”表物之始生也。
其後宋?朱震《漢上易傳?卷十》曰:
-7-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
不可不養也。
蒙者,冥昧也,《洞極真經》取“冥昧”之“冥”為傳。故生傳可以以《易》
之屯卦比擬。
一弍:形虖為。《傳》曰:“形虖為,質始成也。”
以上兩“為”字疑衍。物生後漸長,長則成形,成形則本體定矣,故曰“質
始成也。”
一弎:罔不利。《傳》曰:“罔不利,濟於用也。”
罔,無也。罔不利,無不利也。濟,助也。成形之物可為器用也。
生傳之弌、弍及弎可表人之初生至成長,人之初生萬事不懂是為冥,經長大
學習後則成“形”,有豐富之學養則成“質”,“質”則成器,成器之人無往而
不利,為世所用也。
《翼》曰:陽秉日生,洪哉,大也。明哉,正哉,極也。惟生故能大盛而極
焉。《則》曰:聖人以化育天下。
《洞極真經?翼》﹝關朗師“秫先生”義﹞言以陽為日,天上日有含洪、明
及正等義。日龐大無比,故曰洪。而其明與正已達其極,即無可再明,無可再正。
《洞極真經?則》﹝亦為關朗師“秫先生”義﹞言聖人以教化令天下事物成
長。
依生傳之義,依次可生以下八傳﹝象﹞:
次萌、息、華、茂、止、安、燠、實通九傳。
注意二十七傳中有一傳為“通”,但此處之“通”非一象之名,乃“達”之
義。其意指生與萌、息、華、茂、止、安、燠、實合共九象。可參閱筆者另文〈《洞
極真經》之源流及二十七象之排序說〉。
資傳第二。
﹝胡一桂注:資弌、資弍、資弎。﹞
______資弎
______資弍
______資弌
資,天生地育而人資。《翼》曰:取天地之道曰資。觀其資,三極之情可見
-8-
矣。《則》曰:聖人以順天地而創法立制。
天生者地育者人也,而人則包括戎、狄、禽與魚,戎與狄泛指未化之民;此
四者其實亦含走獸。此等有生命之物生存於天地之間,統稱為“資”。《洞極真
經?翼》言“資”乃“天地之道”,人與其他生物活於世,則必有事,事必變,
變必動,事之變動乃“天地之道”,故“資”者應含世上之生物及其所涉及之變
動事,故《翼》所云之“天地之道”與老子所言之“道”有異。
“見”,同“現”﹝此處可直接用“見”義﹞。《翼》又曰,觀天地之資而
見三極,因人乃天地所生育,故知人即可兼知天地也,即見天地和人也,故曰“三
極之情可見”。
《洞極真經?則》曰“聖人以順天地而創法立制”,創法立制乃治亂也,安
邦定國之本也。
資含三義:象、器及用,茲分述其要義如下:
三弌資,其象以制服器,《傳》曰:“資其象,制服器也。”
若資為名詞,則表示衣物及器皿。“象”,實體之物也。
三弍資,其器以闢田里,以興地利。《傳》曰:“資其器,興地利也。”
若資為動詞,則表示以器皿﹝此處應為器具、工具之屬﹞開闢田地,興建房
屋及修築道路,此即為“興地之利”也。。
三弎資,其用以化育兆姓。《傳》曰:“資其用,化育兆姓,其道大也。”
若資為動詞,則可解作教化。“兆”,百萬也。古代指“萬億”曰“兆”,
“兆姓”,眾多之百姓也。教化百姓,授其孝悌忠信,禮義廉耻之理,令其安分、
知足、守禮,忠君愛國;此乃大道也。
依資傳之義,依次可生以下八傳﹝象﹞:
次用、達、興、紊、悖、靜、平、序通九傳
育傳第三。
?﹝胡一桂注:育弌、育弍、育弎。﹞
______育弎
______育弍
______育弌
育,洪、明。《翼》曰:“隂能成陽之生曰育。育則洪,洪然後正。”《則》
曰:“君子以承君,闡化以育兆姓。
-9-
育之大象義乃洪與明,其義見前。陰陽交媾,遂令陰生育下一代,此情況如
女之納男精而產子也,此之謂“隂能成陽之生曰育”。天地萬物生育下代是為
“洪”,此乃生物眾多之狀。眾多之生物能和諧相處是為“正”,若“不正”則
亂。故為君子者,必須上能輔助國君,下能教化百姓,此乃君子“上承君、下育
民”之要義。
二弌,女子育於家正臧。《傳》曰:“女子育於家,育在內也。不正則否,
正乃臧也。”
“正臧”,“正”,直也,“守一以止”也,唯一之道也。“臧”,好也,
善也。女子在家養育子女以正道教化之是為大善之事。“內”,屋之房室也。在
屋內教育子女是為“育在內”也。“否”,“臧”之相反,惡也。“臧”與
“否”,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引文指教之不以正道人則惡。
二弍,乃蟄乃萌,育於田。《傳》曰:“乃蟄乃萌,育于田也。”
“蟄”,藏也。見《說文》。爬蟲類之藏伏洞穴曰“蟄”。“萌”,草木初
生之芽也,爬蟲類蟄伏於田下,農作物則萌於田,故曰爬蟲類與農作物皆育於田
也。
二弎,利用獲。《傳》曰:“利用獲,育道成也。”
獲,禽獸類之獵物也,此處泛指因受教育而得之知識及技能。人可利用自己
因受教育而得之知識及技能貢獻於世,此乃教化之成功也,即《傳》之所謂“育
道成也”。
依育傳之義,依次可生以下八傳﹝象﹞:
次和、塞、作、煥、幾、抑、冥、通通九傳。
第一“通”字,指“通”傳,第二“通”字義見上文。
至於生、資、育所變相關之七傳﹝象或卦﹞,可參閱筆者另文〈《洞極真經》
之源流及二十七象之排序說〉。
第4節後記
相信《洞極真經》尚有二十四傳類似以上三傳之解說。因《洞極真經》亦為
一占卜用之書,故須以其特定之揲蓍法畫出一傳﹝卦﹞,再查閱《洞極真經》所
-10-
屬傳之彖辭,即可知吉凶。因每傳有弌、弍及弎﹝共三位﹞,未知以何位為“用
爻”,可能三位全用﹝即無特定之用爻﹞,事之開始為弌之彖辭,事之終結為弎
之彖辭,至於是否如此,難以稽考。
談到畫《洞極真經》之卦﹝傳﹞,可參閱筆者之〈再談《洞極》之揲蓍法及
其相關之數學題〉一文。
1原文用此“于”字。
2或有“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