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千古绝唱 带你览阅秦时风沙

 昵称413468 2017-03-09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大秦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但是它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强大、面积最辽阔的王朝,在中国历史秦朝的时候,不仅是世界GDP第一,而且也是世界强国。是一个人人都向往,而且想要了解的朝代。

在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但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中,五霸争雄,七雄并峙,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战。

天下统一后,秦始皇觉得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采用了“皇帝”这个称号,并制作了传国玉玺,上刻五条龙,用小篆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除了定称号外,秦朝还制定了维护统治,加强统一的政策。

一、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制定户籍制度。

二、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三、焚书坑儒,重农抑商,修筑万里长城。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在确立之初,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他觉得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但秦始皇已经深刻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末年,王室衰落,各路诸侯群雄争霸,西周管都管不了,所以秦始皇认为立封国 ,就是树敌兵,认为采取分封制是不可取的。而春秋战国时期变法形成的郡县制,符合他的需求。这种制度能让全国核心在一个意志下才能干成一些所谓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万里长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是中央集权的基础,可以直接掌控各地经济,使物品可以流通,不会出现各地有各自的货币而无法展开买卖。度量衡的统一,使全国的长度、容积和重量标准化。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统一货币、度量衡,并假设你是商人,你去一个地方卖米,到了那个地方,一打听才知道,5斤10元,而原来的地方卖5斤15元。在卖的时候,原本的地方一袋米用衡测了测重30公斤,而在这儿,一袋米用衡测才重25公斤,是不是很让人气愤?(只是假设)

书同文,车同轨就是统一文字,车轨。文字就是把简化后的秦字作为通用的标准字体,这种字体叫小篆,还允许通用民间流行的隶书。这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道路也宽窄不一。秦朝为了便利交通,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贯通全国各地的驰道,还规定大车两轮间宽六尺。这两种措施,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现在我们该说焚书坑儒了,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对于这次事件,现代很多人认为焚书坑儒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

但是,在那个时代秦始皇可不是那样认为的。在秦朝初期,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并且,当时一些儒生、方士引《诗》《书》中的话攻击秦朝的新制度。所以,焚书坑儒这是对秦朝有利的,站在当时秦的角度,焚民间六国之书籍是完全正确的,不然如何统一文字?但是这个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的确太过激烈。而导致六国地区的文人和贵族的离心。

对真正懂历史的人而言,讨论历史时不会用局限的眼光看待某些事物,任何割裂历史背景而去谈历史事件的,都是无知且错误的。你现在认为不好,但是在那个时代它就是最合理的。

就像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于清朝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清朝要剿倭寇,那它借鉴明朝,明朝打败倭寇的方法是什么,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准海岸线通商,因为通商的话,会鱼龙混杂,给倭寇可趁之机,你片帆不准下海,说白了,饿也要把你饿死,就是不让你上岸,这就有利于剿倭寇了,所以清朝就是按照大明后期的政策,不跟你搞商贸往来,就集中在广东弄个十三行,你英国人法国人做生意就在这做,其他沿海全部封锁,所以倭寇难以进犯,倭寇的问题就解决了。在那个时代,闭关锁国之初是最合理的,但它在后期不知变通,继续闭关锁国,这就是极度不明智的选择。

所以,秦朝的焚书坑儒在那个时代也是合理的,那个时代思想混乱,但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必须要有一致的思想否则就像一盘散沙,早晚要分裂。

重农抑商,为什么要重农呢?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要重农。

修筑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有人说修长城没用,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孟姜女》,反映了秦朝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统治者修筑长城的厌恶。但是,有长城作为防卫的屏障,人家打你十次,可能只会有一次打进来;没有长城的话,人家每一次偷袭都会让你措不及防,不但消耗兵力,还降低了日常的效率。或者举一个简答的例子:就像你家修了围墙,小偷偷东西时能翻墙进来,难道你就不修围墙了吗?有围墙的时候,家里总归要安全一些。同样,长城不仅防御外敌,还能起到预警与延缓游牧部落进攻的作用。

说到秦的灭亡,有人说秦法太过残暴,咎由自取。但是考察史料,发现事实不尽如此。

陈胜吴广起义是有阴谋的!让我们想一下: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平民入伍去防守渔阳。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陈胜吴广便号召民夫: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于是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既是正史所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爆发的农民大起义。

假如遇到大雨而耽误了时间,处罚首领是正常的情况,但将全体人员全部斩首,这的确是非常残暴的法律;但问题是秦朝究竟有没有这么一条残酷的法律?陈胜的话是不是真的有秦朝的法律作为依据?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记载陈胜的话是出自秦朝哪条法律。

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竹简,其中很多是法律条文。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条文的抄录,其中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盔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批评;六天到十天,罚一块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的记录。

出土的秦律与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因大雨耽误日期,肯定会被处死”完全不一样,是不是由于边境发生战争,以战时特殊情况处理呢?从历史上的如何记载都没有在当时渔阳发生战争的情况,这就很明显了,陈胜是在说谎

至于陈胜为什么发起起义,是因为他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是自己想当“王侯将相”的,所以就发动了暴动。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秦的灭亡有三点原因:

一、赵高的篡权,使朝政动荡不安,并用计杀死了蒙恬,北边镇守长城的士兵都不信服他,而南边征服岭南的几十万秦兵直接割地自立为王了。

二、是六国贵族还想着曾经的故国,时刻想着复辟和焚书坑儒丢掉了天下文人的心。

三、繁重的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还记得开头的诗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后段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

秦王之功,不在称帝,而在一统!不在修长城,而在书同文!

念秦朝

岐山以西是秦地,五百年来灭六国。

推行小篆称皇帝,又刻玉玺念长生。

统一车轨度量衡,重农抑商修长城。

制度更新很重要,郡县要把分封代。

三公九卿官位高,还是得听皇帝话。

焚书坑儒必须有,谁让儒生骂律法。

即使不是那儒生,方士骗人也该死。

秦朝灭亡有原因,陈胜起义是阴谋。

今日掩面忆秦朝,潸然泪下叹往昔。

秦朝——谱写了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