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书干润并用,以求变化,本是好事,但多用干笔则血少,所以要血华,必须用丰润之笔,浓墨湿笔,血肉都好,若笔画瘦而干,则两者都不足道了。 淡墨也有问题,太淡则肉也不会丰,墨要得宜,血肉才能秀润。但用墨太浓,腕力弱者就难于运用,赵宋而后,运指者多,所以能榜书者就罕见了。 总而论之,第一要锻炼腕力,“全身力到”,则一切毛病都能消灭。因为毛是软的,又是滑的,用这种工具,而要求写出铁尽银钩的字,矛盾实太大了,要用尽一切方法去解决此个矛盾,所以由书法进而为书学,其著述也就“汗牛充栋”了。 因为问题不少,有时顾了东又顾不了西。像包氏的提法,不用笔向下按,血就不融和;不用笔向上提,筋就不劲;笔毫不平辅,肉就不均匀;笔不用侧势——逆势入纸,就不劲骏——严整。 圆笔用提而下按,出以平侧乃是绞转;方笔用平倒,出以提按,乃是醒转,懂得绞和翻的笔法,墨就能入纸而不枯干,而笔毫也不会被裹了。但问题还不止此, 圆笔用提而下按,出以平侧乃是绞转;方笔用平倒,出以提按,乃是醒转,懂得绞和翻的笔法,墨就能入纸而不枯干,而笔毫也不会被裹了。但问题还不止此, 唐太宗李世民说:“缓则滞而无筋,急则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漫而多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与神合,同乎自然。” 这裡是说,写字不能太慢,又不能太快,两者都会出毛病。侧管而用偏,就会迟滞而肥,正锋运笔,又使墨不易下而枯干露骨。遭些毛病,在熟练之后自能领悟而克服的。蔡邕说:“笔惟软则奇怪生焉。”笔毫越软就越能变化,越生动,字也越高妙。但越软就越难操纵,所以问题就越复杂了。 所以写字,应于肥上下功夫,使四者都好,能运腕力全身力到的,也非难事。而“全身力到”,也成为不磨之论了。学书者不能不于此下苦功,争取做到“笔力惊绝”,才是正途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