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绚丽的灯光,豪华的场面…… 多年以来,戏曲界一直坚定不移的行进在写实的道路上。于是乎,戏曲舞台上的水袖不见了,髯口不见了,纱帽不见了,脸谱不见了,翎子不见了,甚至厚底也变得可有可无了。熟不知,这些东西恰恰是戏曲表演内心情感外化所依赖的工具。为了把这些工具运用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无数的艺术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殚精竭虑,经过无数次的揣摩,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充分展示自己功力,又能刻画人物的、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式。这些程式放大了、美化了演员内心所要表达的情绪。当然,这也给演员带来了表演上的难度。如果不经过刻苦的训练,就会被处处掣肘而无法正常的发挥。试想穿着厚底和穿着平常的平底鞋能一样的感觉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因为有了难度,演员们才有了苦练的必要。追求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山东省京剧院在评选十大院团时曾把武戏《雁荡山》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是把武术、杂技和京剧柔和在一出戏中。结果是杂技和武术演员穿上打鞋之后居然不会翻跟头了。最让他们难受的是,把水纱、网子和盔头一勒在头上,不一会儿就被勒晕了,而京剧演员们却依然游刃有余的进行表演。
你也许会说:“这不是没罪找罪受吗?”但我却觉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舞台上那种如梦似幻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韵味也就不会那么充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水袖在剧中还能起到给鼓师提示的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比方说,透袖就是告诉鼓师要开唱了;一翻袖就是向鼓师要“叫头”等。这种约定俗成的暗示是演员和鼓师心灵上的契合。如果鼓师不熟谙这些暗示的手法,就不能与演员很好的配合,也就不可能完美的展示剧情。
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保留这些东西,否则我们的剧作就会成为话剧加唱而为人们所诟病。如何保留这些东西而不被失传呢?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是编排身训组合,如“水袖组合”,“髯口组合”,“甩发组合”等。把所有的表演动作尽量都囊括在内,创建权威的戏曲组合表演课程,在戏曲院校进行教授,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巧,并运用到日后的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