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无为馆藏 2017-03-09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面所说,就是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有了这个底子,儒家最深入人心的,便是那强烈的进取精神,事情是需要去做的,是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的。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安身立命,担起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是儒家的目标,也是年轻人的方向。概而言之,儒家对于年轻人的要求,就是六个字:做君子,立事业!


  中年时学道家中年人,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所以人生的主要课题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时需要关注的,便是道家智慧。有个词叫“中年危机”,中年时期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而道家的葫芦里正是对症的药。人在年轻时奋发进取、有所追求,到了中年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就好像一个人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就会无所适从、觉得无聊;人到中年,在具备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还像年轻人那样追求物质,也会有问题。一方面,这可能让人模糊和忽视对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寻;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陷入欲望无穷的泥淖中不得脱身。不解决这些问题,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就谈不上。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之道。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明白这一点,以超脱的视角去看,而不是困在里面出不来,就是药方所在。说白了,中年时期的问题,症结就在于眼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


  何谓真正的人生价值?老子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动”,庄子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成败祸福,都是相对的,都会变化,世间之事的好坏没有一定。人到中年,经历体验过的是非成败已经不少,就应当对此有所领悟,看淡一些,看透一些。然后就能回归自我,向老子所说的淡泊虚静靠近。这种受用,这种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的提升,才是实实在在的。此外,人到中年,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也到了该考虑养生的时候,而这正是道家的长项。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则正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首要的便是要养神,神清则气和,气和则身安,办法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返璞归真,清静淡泊。中年大都多焦虑,养神之法,也最为切要恰当。至于其它道家养生法,如太极拳、四季调和、饮食进补等,也要以“自然”为依止,不可过,不可强,才是正途。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六个字: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年老时学佛家人到了老年,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历尽人间沧桑巨变,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放下,是不再计较。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看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心性打磨了大半辈子,应当有一份沉稳淡定、宠辱不惊的质地,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争、在乎,于是计较得就会越来越少。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甘心;经历够了,才会放下。年老之时,正是考验一生之心性质地的时候。至于名利,或者该有的已经有了,或者没有但已经不再上心。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更懂得以前的那种活法是多么累;也看清了凡事有得必有失,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也失去了另一些,甚至更多。所以更加珍惜当下,更愿意去欣赏身边生活中的美好,心时时跟自己待在一起,踏实安然。


  这时的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往后看,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往前看,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合起来看,是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放下”,只是佛家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慈悲”。看过和经历过那么多爱恨悲喜,看到世间还有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如何不会有一份大悲悯?所以很多的老人,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他们不仅平和安宁,而且慈祥善良,他们更体谅他人,更重人情道义,更加古道热肠,更能乐善好施。所以,年老时学佛家,要抵达的,就是八个字: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综上:西晋左思诗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正是最正统的中国式理想——先建功立业,后归隐田园,是一种世间价值和人生价值两全的圆满。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很多都是先成为一代宗师,再携佳人归隐山林、自在逍遥。

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年老时学佛家,其实也正是这样一个路径:在岁月中一路成长,在阅历中一生修行,然后抵达人生的通透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