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蒙蒙中,木洞河街行

 上官踏月 2017-03-09
渔舟唱晚-闵惠芬
木洞镇坐落于重庆长江南岸,是连接南川、涪陵的陆上交通要道和长江边的重要水运码头。早在唐代木洞便有“舟中集市”之称,明清后期木洞成为川东“四大名镇”之一,更设有云贵川湘鄂五省会所和美、英、日等国的商务代办机构,协调商业贸易相关事宜,名噪一时。
重庆是古代巴国所在地,而木洞蕴含着厚重的巴文化底蕴,是重庆重要的城市文脉。为了让木洞老镇在保护和传承中发展,当地政府于2015年启动了木洞河街复建工程。当下木洞镇已被列入重庆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根据发展规划,木洞正按照严格保护、修缮老镇核心区,整合打造老镇风貌控制区,适度开发协调区的原则,进一步挖掘老镇的历史文化,打造集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风貌古镇,再现老镇昔日繁华。
河街开街是木洞千年古镇复兴迈出的第一步。作为千年古镇中的首个商业体,河街总建筑面积约2.1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结合长江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整体打造,规划有6个风情区200余个小商铺,集吃、购、游、娱于一体。下一步,当地还将力求恢复木洞码头传统风貌,让民众通过木洞了解重庆饮食文化、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木洞位于重庆东面,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镇。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广阔的田野上,人民会边劳动边唱起巴渝山歌。木洞山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经过当地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不断创造、积累和提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巴渝山歌文化,同时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山歌手。
据说清刑部尚书王士祯夜泊木洞河街,写下了“新月数声笛,巴歌何处船。今宵羁客泪,流落竹枝前”的诗句。
清风明月:远眺峡口江面,皓月当空,静影成璧。
据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大诗人王维在此留下“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
渝州水驿:木洞曾被誉为川东第一大镇进出重庆水路第一驿站。
洞出神木,木洞名称的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地势奇特,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简直就是一个盆子的模样。因为木洞在长江边,这个“盆子”经常遭大水淹没,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他左思右想,解决了水淹的问题——在木洞的东南边羊角背与苏家浩之间开一个缺口,把洪水引向东流,等洪水完全消退,出现了现在的木洞这块美丽的土地,因为以前是盆子样,故得名盆盆场。
  大禹走后,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决定在盆盆场修建“禹王庙”。当时建庙需要大量木料和艺高手巧的工匠,正好鲁班师傅来到这里,看到乡亲们对建庙决心很大,鲁班很受感动,就承担了建庙的掌墨师。 建庙需要大量木材,当时人工稀少,木材奇缺,这可成了大问题。怎么办呢?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鲁班师傅身上。鲁班师傅带领十八名精壮汉子,翻过长坪山,走过梅子沟,穿过丰门(丰盛)山谷到关山密林。鲁班师傅叫八个人砍树,又叫了其余的十个人把砍下的树运到半山腰,那里有一口水井,鲁班师傅叫大家把木料全部投入井中,就带领砍树的十八个人回到了盆盆场。乡亲们看到了鲁班师傅他们空手而归很是失望,鲁班说:“昨晚我们已经把木料运到小河边了。”大家半信半疑,急忙跑到小河边去看,发现小河边狮子崖下面有个出水洞,洞口露出半根木料,不多时鲁班师傅来到河边,叫大家把露出的木料拖出来,拖了一根又一根,直到鲁班师傅在对岸喊了一声:“木料够了”,洞口露出一根半截木料,任凭人们怎样拖都拖不出来,神奇之极。
   经过大家艰辛工作,终于把禹王庙建成了。 人们为了感谢鲁班师傅,就把关山树林半山腰装木料的那口井叫“木水井”,把小河边狮子崖下边出木料的那口井叫“木洞”,并在石狮子修了个“显灵庙”。木洞两个字因此日渐出名。 
木洞镇坐落于长江南岸,是连接南川、涪陵的陆上交通要道和长江边的重要水运码头。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大批商船停泊夜宿于此,不少商人在江边搭建临时商铺和客栈。木洞江边一度形成了五里长街和一里码头的繁盛景象,木洞河街也由此形成。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航运逐渐萎缩,木洞江边昔日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
现今任然保留有一过江轮渡,来往於木洞镇与对岸的沙溪口之间。
木洞长江边,江面宽阔,地势平坦。芦苇丛生,倒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