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地处中原腹地、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最南端,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位居中原腹地,扼守燕赵南门,素有“天下只腰脊,中原之襟喉”之称。 临漳,古称“邺城”,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期,魏文侯以邺城为陪都。
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汉魏南北朝时期都设置有邺县,而且治所一直在邺城。两汉三国时期的邺县含今临漳县南部和安阳县北半部。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邺县曾扩大至今河北省磁县。北魏中期,邺县又扩大到今林州市。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荡阴、安阳划入邺县,治所在邺城(北周治所东迁)。这时的邺城两县都很大。北齐的设置与前朝相同,《北齐书·路去病传》曾有“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的记载。 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临漳县邺北城),占据邺城,营建王都,据邺城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将邺城易名“临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邺城,是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 临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繁荣于邺城的“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而曹操修筑铜雀台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的助推下,更是流传千古,所以重点说一下铜雀台。 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曹操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 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临漳县总面积744.06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9个乡,总人口72万。 破釜沉舟、曹冲称象、七步成诗、文姬归汉等成语典故均出自临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李白)等名诗佳句,也至今传诵。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