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与赵括纸上谈兵无关

 茂林之家 2017-03-10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与赵括纸上谈兵无关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将责任推卸给赵括其实是背黑锅。

说起长平之战,那是秦国战神白起的荣耀之战,当然也是赵将赵括的耻辱之战,不但45万赵军全军覆没,而且赵括也战死,还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历史上的观点基本上把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归于赵括只会高谈阔论,完全生搬兵书,而不会真正用兵,从而导致了赵军的最终惨败,让强大的赵国(当时赵国的实力仅次于秦)从此一蹶不振,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如果仔细分析长平之战赵军的惨败,虽然是与赵括的指挥不利有关,但赵军的失利却是不可避免,即使继续由廉颇指挥,同样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至于是否会惨败,同样无法预料。因为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是早就注定的,而且最重要的责任在于赵国的高层,当然也包括廉颇,与赵括的所谓“纸上谈兵”没有关系。

首先,廉颇开局不利,失守周边营垒,选择固守那是无奈的选择。当秦军大将王龁向长平发动进攻之时,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但开局十分不利,在只遇到秦军侦察部队时,廉颇派的裨将赵茄竟然面对秦侦察部队就被斩杀,而且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竟然被秦军攻破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接下来又被秦军攻下西边的营垒,这样,赵军在长平就没有了两翼,只能固守,这其实不是赵军的长处,赵军其实是擅长攻击的,而且很有战斗力,现在用自己的短处来应对秦军,那是主帅廉颇无奈的选择。

其次,赵国最初根本没有预料到长平之战是一场浩大的持久战。廉颇固守的本意是挫伤秦军的锐气,让其知难而退,没有想到,秦军非攻下长平不可,而且动用的军队还超过了赵国的军队,赵国动用的军队为45万,而秦国的军队虽然历史上没有说,但从双方出兵超过百万来看,那秦国的军队至少在55万以上,而且秦国号召了上百万的青壮年来支援战争,疏通各种渠道,巩固营垒,这其中就包括运粮渠道。所以,战争开始不久,赵军粮草就供应不及,而且拖了两年之后,赵国国内陷入粮荒,而秦军粮草供应十分充足,这是赵国在长平之战最根本的原因。战争陷入持久,最终打的是经济战,没有粮草供应,那这样的战争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军心会陷入恐慌。

第三,秦军抄了赵军的后路,长平成为一座被包围的孤城。战争发展到后来,秦军竟然占领了赵军的后路,长平成为一座被包围的孤城,不断骚扰赵国的粮草运输通道,让赵军的粮草供应越来越艰难,45万大军更加陷入恐慌,这样,廉颇坚守也变得十分艰难,失败已是在所难免。

第四,赵国外交用错了方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廉颇的坚守还依然不错,如果赵孝成王在外交上努力的方向正确,能够改变局面,让廉颇的坚守见到效果,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因为长平之战的根本原因是秦国打败韩国之后,魏国将上党割让给赵国,期望赵国来支援韩国,而且其他诸侯也害怕秦国,希望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所以,在长平之战陷入僵局的时候,赵孝成王竟然向秦国议和,这无异于是与虎谋皮,秦国当然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假装言和,向诸侯传达秦赵和好的假象,让赵国陷入孤立,不来支援赵国。其实,在这个关键时候,如果赵国向楚国和魏国等诸侯国请求出兵,这样诸侯会支援赵国的,而且很容易成功,秦国甚至因此而大败,因为秦国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攻打长平,后防空虚,而且还不能退兵,如果其他诸侯国围攻秦国,秦国必然难以对付,就会从长平抽兵,这个时机正是廉颇反击的时候,这样,赵军就有可能反败为胜。可惜的是,赵国外交方向错误,而且还上了秦国的当,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让赵括顶替,而且秦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不但悄悄换了白起替代王龁作主帅,而且将所有营垒加固,赵军一时不能攻破。

第五,赵括突围那也是被逼无奈。赵括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兵书肯定读了不少,但赵孝成王启用赵括,那至少也说话赵括的用兵之道符合赵孝成王的心意,而且在这种前提下,赵括愿意指挥这场毫无把握的战争,爱国之心至少值得肯定。而且赵括上任后,不但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而且更换了作战将领,这样,对军心也是一种浮动,也正适合白起的用意,但赵括换将领也是被逼无奈,他必须用自己信得过的将领,而主动出击也为为了寻找新的战机,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再继续坚守也只有死路一条。白起正是利用这一时机,不但派兵完全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完全切断了赵国的后援和粮运,并且暗中派兵将赵军分割成两块,赵军完全陷入孤立,突围也就势不可免。赵军在断粮46天的情况下,赵括组织军队四支部队发动了四、五次突围,但都失败。赵括无奈,亲自带兵突围,最终被秦军乱箭射死,英雄殉国,这样,赵军在无主帅又无粮草的前提下只得向秦军投降,而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将赵军40万大军全部活埋,仅留下年龄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秦国的损失也是相当大,应该说是惨胜,后来,秦国发动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战役中,白起拒绝出战,就说了当年长平一战,秦军损失过半,也就是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至少损失了近30万大军,这也充分说明,赵括在断粮46天的情况下,能够如此大数量的消灭秦军(当然也包括廉颇先期消灭的秦军),那他的纸上谈兵完全是后人的误判,如果粮草有充足的供应,赵括能否反败为胜,那也可以想象。

第六,地形不利,赵括的突围很难成功。其实,从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开始就陷入被动,基本上被秦军包围,而且秦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早就布好了口袋阵,而且修筑了强大的工事,并且利用了赵国对付匈奴修筑的长城,赵括替代廉颇之后,要想突围,伸缩的空间实在太小,只能向这几个口袋阵里钻,所以只能是用惨烈来形容,特别是长平被包围在狭小的空间里,大军突围极为不利,再加上没有粮草供应,已经断粮46天,军队战斗力也成问题。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其实与赵括的军事能力不强没有多大关系,更不是因为赵括的所谓只会“纸上谈兵”,即使是廉颇继续坚守下去,秦军已经将赵军围困在长平狭小的空间里,在粮草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其他奇迹出现,那结局也是一样,甚至还有可能杀不了秦军多少有生力量,可以说秦军在后来进攻赵国首都邯郸被打得大败,与赵括在及为不利的前提下杀掉秦军30万大军是有关的,而且赵括是一名英勇的主帅,亲自带兵突围最终死在战场上,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至少值得肯定。所以,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虽然与赵括有关,毕竟是在败在他手中,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与先期准备和预料不足有关,让廉颇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导致被迫防守,造成粮草供应不足,最终竟然被秦军切断后路,完全切断了粮草供应,虽然廉颇坚守长达两年多,但当时的粮草供应并未完全断绝,而且秦军的围攻准备也没有完全充分,当然更主要的责任在于赵国上层,一方面举棋不定,临阵换主帅本是兵家大忌;另一方面外交努力的方面完全是南辕北辙,让赵国陷入孤立;三方面没有援军打通粮草供应通道,让长平45万赵军陷入绝境。所以,长平之战将责任归咎给赵括,还笑话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那其实是在背黑锅,是赵国上层尤其是赵孝成王及一班臣僚推卸责任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