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前后盘吸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浪迹天涯只为你 2017-03-10
羊前后盘吸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在羊体内引起的,成虫寄生于瘤胃和网胃壁上,童虫可见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等处。

[病原特点] 本病病原属于前后盘科(Paramphistomatidae),种类较多,包括前后盘吸虫、殖盘吸虫、腹袋吸虫、菲策吸虫、卡妙吸虫、平腹吸虫等。成虫呈深红色或灰白色,圆柱状、梨形或圆锥形等,而平腹属的吸虫呈背腹扁平、中部膨大的南瓜子状;虫体长数毫米到二十多毫米不等。口吸盘位于虫体前段,另一吸盘位于虫体后端,显著大于口吸盘。殖盘吸虫有一个生殖吸盘围绕生殖孔。腹袋吸虫、菲策吸虫、卡妙吸虫均有一个大腹袋。菲策吸虫肠管仅达虫体中部,睾丸背腹方向排列,生殖孔位于食道后部、肠管分叉前方的腹袋内。平腹吸虫腹面有许多尖锐的乳突;口吸盘二侧各有一个突出袋;生殖孔开口在食道中部水平。虫卵呈卵圆形,深灰色或无色,有卵盖,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但卵黄细胞不充满虫卵,一端较拥挤,另一端留有空隙。虫卵大小因种而异,鹿前后盘吸虫卵长114~176微米,宽73~100微米。

[流行病学] 前后盘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淡水螺蛳作为中间宿主。除平腹吸虫成虫寄生于羊、牛的盲肠中外,其他种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均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兽的瘤胃和网胃壁上。成虫所产虫卵随粪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其侵入淡水螺蛳体内发育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并在水中游动,附着于水生植物茎叶上形成囊蚴,羊因吃入粘附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在肠内童虫逸出,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内移行、寄生数十天,最后上行至瘤胃和网胃发育为成虫。此外,在腹腔、腹水、大肠、肝、肾和膀胱等处也可见童虫,但均不能发育成熟而停留于童虫阶段。前后盘吸虫的种类较多,但以鹿前后盘吸虫和长形菲氏吸虫最常见。虫体分布遍及全国,但以我国南方较多发生本病。

[临床症状] 病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顽固性拉稀,粪呈粥样或水样,颌下甚至全身水肿,渐进性贫血,消瘦,衰弱无力,重者卧地难起,衰弱死亡。大量童虫寄生时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大批死亡。

[病理变化] 成虫寄生部位发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结节表面光滑。瘤胃绒毛脱落。在瘤胃和网胃内可见成虫。童虫则引起所寄生器官的炎症。

[诊断] 采用沉淀法检查粪便查到虫卵或剖检在寄生部位查到成虫或童虫均可确诊。

[防治] 防治本病的重点应做好定期预防性驱虫、粪便管理和灭螺工作。预防或治疗性驱虫可用下列药物之一:氯硝柳胺,按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1次内服。硫双二氯酚(别丁),按每千克体重65~75毫克,1次内服。六氯酚,按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1次内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