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懿,摘自新书《不期而遇,不告而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时光总是悄然流淌,每个人都会有被人叫做“姐姐”或“哥哥”的一天。 出了两本书后,我也享受到了被陌生读者叫“姐姐”的待遇。 前不久,我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她说: 请问姐姐,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像您那样震撼心灵,给人以启迪,而又不让人读了半天觉得你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呢? 我想了一整天,从这简单的问句里感受到了善意的褒扬,自然是开心地想长篇大论回她一篇心得和方法,可到最后落笔只剩下一句话:“苦难,从来不是给你一个人的,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就好。” 正儿八经地聊苦难,感觉是一件特矫情的事儿。 可是我就算是千方百计,再努力好像也逃脱不了“浴火重生”这种人设。 遭遇车祸,高位截瘫,这些经历似乎成了一个标签。 其实我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过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平凡生活,可偏偏有了标签加持,就能瞬间把人变成英雄。 1、千万不要做一个负能量的载体 自八年前遭遇车祸,侥幸捡回一条命,到终于想通“我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这个问题,我曾有过很多挣扎和彷徨。 在角门北路10号的北京康复研究中心那段时间,我看过太多的和我一样坐轮椅的人。 这里面的人似乎同呼吸共命运,但没有人能真正给谁以慰藉。 有一次我和闺蜜聊天,她正和我倾诉一些苦恼,我跟她说其实自己过得好不好完全不是别人认为的那样,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地了解你自己。 我问她“你觉得我过得好吗?” 她只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我知道她懂得我心里的苦,可是我心里苦归苦,倒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惨了。 我不是一个英雄,甚至是一个连低级趣味都没有脱离的人,那些所有人都沉迷其中的红尘世俗我迷恋得更深,那些不甘心的执着我会有种一直放不下的较劲。 所以我最怕有人说我坚强,也怕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有勇气笑着重新面对生活。我自己一直都在哭着笑,又如何教会别人不哭? 笑对我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情绪。 就像我高中考物理时拿到完全看不懂问题的试卷,我会硬着头皮写满,尽管我知道也许全部是错的不可能得一分,但是我从来不交白卷。 这就像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一样。 因为不走只能原地等死,而走下去也许还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当我知道哭没有用时,无论我开不开心,都会笑,还要阳光灿烂地笑。 我不喜欢跟任何人讲过多的苦楚,朋友也好,家人也好,他们愿意拥抱给你安慰,但苦楚却是无法分担的。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所以你跟别人讲再多苦,都不会带来真正的解脱。 千万不要做一个负能量的载体,也千万不要让最亲近的人为你的负能量买单。 因为苦难从来不是给你一个人的,你也无法将给你的苦难让别人来承担。 天天像阿庆嫂一样跟身边的每一个人叨叨阿毛死了,终有一天所有的同情都会变成冷漠甚至嘲笑。 那种天天呻吟自己痛苦的人,等着别人解救自己的人,最后就只剩下连自己都厌恶自己的尴尬。 2、没有人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 很小的时候,我背过一本英文美文叫Born to win,那个时候坚信我是“生而为赢”的。 后来我看到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没有人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 可是如今我只想说,没人是生来为了受苦的,你不是,我亦不是。 如果要早知道活着这么辛苦,谁都不会选择降临到这个世上,可偏偏我们在经历苦难之前,都觉得生命无比美好。 那些被叫做苦难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恐惧。 但是当我自己在面对那种深夜突然惊醒的恐惧时,我相信这种恐惧感每个人都会有。 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没有光明的未来,担心丢掉工作无法养家糊口,担心孩子生下来无法茁壮成长,担心老公外面养的小情人会杀到家里来争位,担心有一天会生一场重病倾家荡产,担心自己的至亲至爱永远离开人世…… 好像无论哪种担心变成真的,都够受的。 可又好像谁都免不了,总会有一两样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我不会把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太当回事儿,绝不是因为不痛,只是这痛到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些人生中十有八九的不尽如人意,就当是在玩游戏里打怪兽一样吧。 不只有你的人生要不停地打怪,谁都要打,最多有的人开了挂,容易些而已。 所以不要跟别人说你惨,因为总是还有人比你更惨。 你失眠的时候同样有人醒着,你很早醒来依旧有人和你一样没有睡意。这个世界看起来那么孤独,但从来不是只有你自己。 所以无论是你的那些恐惧,还是谁的那些无能为力,在面对无法避免的发生时都会变成“不过如此”。 把这些“不过如此”配着一日三餐,一点一点地嚼碎,一口一口地咽下,直到最后才能知道这一辈子到底是什么滋味,你才有资格来告诉别人,苦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你也应该尽力,在最深的绝望里,活出最美的自己。 3、愿你即使身在谷底,也要奋力向上 我记得在我最苦的那段日子,在重症监护室里饱受折磨的时候,有一个姐姐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在华丽的宫殿前,作为台阶的石头没好气地跟它身旁作为装饰的石头抱怨说:“大家都是一样的石头,凭什么我就要当台阶被人践踏,而你偏偏能受到人的膜拜?” 作为装饰的石头叹了一口气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情愿是你,当一个平凡的台阶。要知道如今能受膜拜的我,是经历了千刀万剐才雕刻成了今天的样子。” 经常有人会说,苦难是有意义的。 所谓的“苦难是给我们的最好财富”,这是我听到最鬼扯的话。 苦难就是苦难,跟财富没有半毛钱关系。 或许苦难是把双刃剑,在让人失去的同时,必将得到一些。 以哲学的理论来讲,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但是苦难让你失去的是几乎所有的一切,你的幸福感、你的尊严、你的梦想、你的未来、你曾经的拥有、你最珍惜的东西…… 所以所有看似安慰的得到都不是因为苦难而得到的,仅是因为苦难而给予的自我安慰而已。 我们真正能从苦难中得到什么呢? 也许得到的就是一种面对苦难的能力吧。 我羡慕那些很少数的拥有平凡一生却安逸的人。 从出生到成长,从工作到结婚,从初为父母到入土长眠,或许没有“别人家孩子”的骄傲光圈,曾经也不是年轻气盛的叛逆少年,没有顺风顺水的职场升迁,也没有过掌声和关注。 他们的存在安静且沉默,像是一株不会发出声响的植物。 但他们才是幸运真正的宠儿,因为他们同样年轻和繁茂过,却远离了那些绝望,痛苦和无助。 跟随着日月交替和时间的逝去,那平淡如水的一生,或许才是命运真正的温柔相待。 人这一生,都会经历一些困难和磨难,绝不只有你自己。 但只有那些往往不太会把自己的苦难当回事儿的人才能爬得出泥潭,将苦难变成一种经历,活得漂亮而潇洒。 而那些天天顾影自怜觉得上天不公的人,就像是陷进了沼泽里一样无法自拔,苦难也就只能是苦难,毫无意义。 “向死而生” 是我如今最喜欢的四个字,当然,我喜欢的只是这四个字本身,而无关于这四个字背后的理论。 不知道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遇见过很多向死而生的人,他们在面朝死亡之后,可以带着阴影和后遗症,继续追逐着生的光芒,活得那样美。 就像我在新书《不期而遇,不告而别》中所讲述的8个故事那样,林姑娘的坚韧、豆豆的洒脱、白可的深情······ 我想记录这些人这些事,记录那些深入骨髓的死亡和绝望,以及热泪盈眶的爱与希望。 我断断续续用了快两年的时间,真诚地写下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或源自生活的故事,一些关于苦难、爱与希望的故事。 作者介绍:易懿,本名刘燚,知名杂志撰稿人。八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她不幸高位截瘫,却用坚韧的毅力寻找生命的美,活成轮椅上的漂亮“行者”。33个国家,上百个城市,她坐在轮椅上“环游世界”,2014年出版第一部旅行散文随笔集《一切都没那么糟》,获多家媒体专栏采访和连续追踪报道,现任职于外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