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专访|为中国雕塑搭建平台——访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

 艾音hhpc17swlg 2017-03-10

编者按 :2016 年 9 月 19 日,在曾竹韶雕塑奖学金评审期间,《中国雕塑》记者在山西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采访了张伟莉馆长,揭开了这座年轻的,外人所知不多的中国雕塑博物馆的面纱,以下是采谈的主要内容。

01 中国雕塑博物馆

记者:张馆长好!中国雕塑博物成立、运行已经好几年了,作为国内第一家雕塑博物馆,我们希望让雕塑界同行更多了解你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给雕塑界带来了什么? 


中国雕塑发展到今天,回过头来看,雕塑这个行业不应该是孤立的,它的背后,是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过去我们看雕塑,只是一味看作品、看创作,实际上,雕塑的发展还受至制于市场、机构 ( 像博物馆、画廊等)、批评、媒体等等,这些东西共同构成雕塑的业态。在雕塑机构设置方面,过去一直是一个短板,例如雕塑博物馆,在你们之前,一直没有,你们是第一家。 


按说,大同在国内不算一个中心城市,那么,为什么大同想到要建一个中国雕塑博物馆?建这个馆有什么价值?对我们的城市有什么意义? 


张伟莉:好,非常感谢《中国雕塑》对我们馆的关注和支持! 在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建中国首个雕塑博物馆,是天时地利,亦是众望所归。首先,大同历史悠久,2300多年的历史上,保留了中国雕塑繁荣时期经典的代表作品,如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华严寺的辽代彩塑、明代的九龙壁,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繁荣时期的雕塑代表作品在大同都有体现。其次,大同近几年城市变化非常大,我想,建造中国雕塑博物馆,是大同市的一个通盘考虑,也是将大同建成“雕塑之都”的一个重要举措,有了博物馆,传统雕塑、当代雕塑在古都大同就有一个对话和传承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依托,就可以开展各种与雕塑相关的学术活动。 

02 采访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

中国雕塑博物馆到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雕塑命名的主题性博 物馆,从 2011年开始兴建,2013 年1月开馆,是一个新建的机构。 现在,我们馆的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展陈面积 2.6 万平方米, 展线长达2100米,承担了开展古今中外雕塑艺术品收藏、展览陈 列、雕塑学术研究、公众教育、艺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公益性事业。整个博物馆将以展览、收藏、研究和公共美术教育为目的。目前我们馆的定位是,走国际性与地域性、专业性与业余性、学术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举办各类雕塑艺术展示和创作活动, 吸引国内外高品质的艺术人才和学术团队聚集大同,吸引更多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交流活动落户大同,促进和带动大同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或许要完全能够撑得起“中国雕塑博物馆”这个名,还需要我们努力,但是我们有信心,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记者:大同市的目标是打造雕塑之都,从这个目标来看,除了大 同现有历史上优秀的雕塑遗存外,建雕塑博物馆,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总之,建雕塑之都,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你们任重道远。 


张伟莉:围绕打造“中国雕塑之都”,我们馆配合市政、城建, 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献言献策、策划组织、参与设计等方式, 在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里当中放置了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我们还在云冈石窟、华严寺等景点,开发了一些银质、木质等不同材质的艺术衍生品;通过文创产品开放,我们还培养了一大批传统雕塑的手工匠人。 


记者:你们馆承办的“曾竹韶雕塑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和“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在 雕塑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伟莉:2011年大同市政府与中国美协、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签订了10年的展项合约, 包括5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和10届曾竹韶雕塑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在大同能够做如此专业和高规格的展览,是大同的荣幸,也给了我们雕塑博物馆的机会。像“曾竹韶奖”到今年,已经连续在大同做了六届了,无论在雕塑界还是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品牌,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到了广大市民和全国美术业界的视野当中。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平台和机缘,我们馆也接受了一些国外雕塑艺术家的艺术赠品,这也丰富了我们的收藏。 


记者:雕塑博物馆是一个新事物,全国没有先例,也找不到可以去取经的、学习的单位,一切都要靠从头来摸索。这个过程当中,想必会碰到一些问题—各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有些问题是你们馆特有的,个别性的问题,那么,我们雕塑博物馆在运行和开办各种活动过程中间遇到哪些问题、哪些困难? 


张伟莉:中国雕塑博物馆是新建的单位,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要说雕塑博物馆和其他的文化事业单位还真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地说,就是它有特殊的专业要求,它要满足特定的功能需要,也就是满足雕塑的收藏、展示、活动的需要,所 以独特的专业性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摸索前进。


要说困难,最突出的当属资金问题。我们是公益文化单位,它是要逐步发展的,如果让国家一下子拿很大一笔钱来给我们做事情也不太现实。 

03展厅及作品

不过,近几年我们在不断摸索经验,对小展览、大展览进行分类研究,希望能推出符合我馆实际的合作方式、运行思路,以解决我们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我们采取了 “馆馆合作,馆企合作,馆校合作,馆媒合作”的十六字方针。比方“馆馆合作”,我们 一下拿不出很大钱做展览,我们就联系其他美术馆、博物馆,做与雕塑相关的“交流展”, 我们资金不足,但是有作品,我们把自己馆的作品运出去,把别人的好东西请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在和兄弟馆的交流中,我们在业务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推广和宣传上, 在布展、设计、策展方面,在合作中都学到了很多好经验。 


还有馆企合作,例如跟木雕企业、银制 品企业等与雕塑相关的企业合作,一起做一些活动,一方面,体现了面向社会,开门办馆的方向,另一方面提升了我馆的知名度,也是形象的提升,同时,可以借助企业优势,走出去做一些文创产品。对企业来讲,与雕塑博物馆合作,也是相互带动、相互宣传实现双赢。 


在馆校合作方面,我们和全国知名的18 所美术院校的合作共同打造“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奖优秀作品展”的学术品牌,这个展览每年在大同举办。除了邀请18所美术院校艺术家们前来,共商雕塑博物馆发展之计、 共同探讨青年雕塑家的扶植计划之外,我们还和他们建立联系,目前,这18 所美术院校都在我们馆挂牌、建立实习教育、教学基地。 各院校每年输送大批的学生来这里写生、参 观、学习,形成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和互动机制,也使雕塑馆从大同走了出去。 


我们在馆媒合作方面,我们也有一个成 功展览案例,就是我们的“童心美塑”的展 览。“童心美塑 —大同市少儿彩塑大赛”到 今年已是第二届了,这是我们与大同市日报 社和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合作共同举办的。 吸收 3 岁到12 岁的孩子参加。这是一个围绕 “六一”所进行的一个公共教育的项目。但 是这个活动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级 别,就是计划明年 —2017 年,我们要放到全国来做,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来做全国青少年大展。 


今年“童心美塑”展开展接待的受众每天都在1万人左右,开幕式当天,在3万人 左右。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为大同市幼儿美术基础教育,发挥了我们博物馆公益教育的职能。 

04 展厅及作品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博物馆, 最重要的首先应是藏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藏 品,就很难说是一个博物馆。从我们现在看 到的情况,现在馆里对中国现、当代雕塑作品的收藏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那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收藏方面,有些什么办法? 什么措施?什么经验可以值得分享的? 


张伟莉:我们馆的雕塑藏品目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建馆、开馆时,在中央美院、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的协助下,很多的当代知名雕塑家捐赠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作为我们的馆藏,支撑了我们中国雕塑博物馆。这部分藏品共 550 件,有69 位雕塑家的代表作品。二是 2011年起,我们每年收藏我馆举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 部分获奖作品。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 “农奴愤”的主题雕塑。下一步,我们要逐 步增加作品收藏资金,重点收藏一些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统雕塑,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收藏当代成熟艺术家和有潜质、有才情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收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复制作品,是由中央美院牵头,由 我们大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推动,与版权方合作,收藏的一批宏伟巨制。目前为止, 只有我们馆有这套浮雕原稿的复制品。它的收藏,意义深远。 


另外,我们还收藏了曾竹韶老先生的作品。下一步我们还会与钱绍武老先生合作, 钱老将他所有的雕塑和绘画的代表作品无偿捐赠给我们,建立个人艺术藏馆,这个馆预计明年6月份开馆。  


记者:钱老的作品大概有多少件? 


张伟莉:书画作品包括人体素描共计100幅、雕塑作品近80件,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记者:雕塑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非常重要。以现有藏品,如果拿纯市场的眼光看,按拍卖或转让的价格来估算,那是不可想象的。像你刚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那是花多少钱能够复制它吗?这都不是一个 钱的问题。我们知道,自从艺术市场起来以后,博物馆收藏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对一个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来说,其实是很难做的。 


张伟莉:我们希望通过采访,呼吁更多的雕塑家支持博物馆。当然,博物馆收藏基本是公益性质的收藏,馆里会支付工本、材料费。 


另外,我们收藏其实也是反馈给社会,反馈给雕塑界。 这些藏品会为我们研究中国 近、现代不同时期雕塑的发展状态,留下了第一笔资料,成为中国雕塑界共同的财富。像我们每年收藏的曾竹韶雕塑奖学金学生的获奖作品,很可能就是产生我们未来大雕塑家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收藏在我们中国雕塑博物馆,也是对青年雕塑家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支 持。 

05 中国雕塑博物馆揭牌仪式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这个馆对它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考虑? 


张伟莉:我们就是努力地将中国雕塑博物馆做实、做大、做强,做到能够真正撑起“中国”两个字。 


记者:我们馆在未来还可以逐步增加研究工作的力度。比如将来,人们要研究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他到哪去?他可能就要来馆里。当然,包括要研究中国现代雕塑的这些大家, 也要到我们馆里来。馆里可以给他们提供便利条件,成为他们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 同时,雕塑界那些做专题研究的人,也可以和馆里形成很多不同的合作关系。如果收藏、 展示、研究、公共教育等各方面都上去了,这个馆在中国整个雕塑发展当中,真正成为名副其实中国雕塑博物馆。 


张伟莉:我们为着这个方向,也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将 26000 平方米的场馆,分出近1000平方米建造了雕塑工作室,并为前来写生、学习的学生使用。目前为止,我们也为长期来雕塑馆临摹、学习的学生做了两间客房。还有就是我们配合学生到云冈石窟、华严寺看传统雕塑,进行参观学习,给予一切的便利条件。 


记者:我相信这些情况,雕塑界好多人并不一定都知道,希望中国雕塑博物馆多和雕塑界加强联系,为他们提供服务,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充实壮大自己。我们相信这个馆的潜力,它会越做越好。

 

来源:《中国雕塑》2016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