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文润沁古城--今日临海数字报刊平台

 窗前有树905 2017-03-10
《共筑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系列报道之一
书香文润沁古城
  □本报记者 宋金燕 文并摄

  编者按:“活力品质幸福”,这六个字,是市十四届党代会报告里呈现的临海城市定位,它见证了临海人多年如一日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坚定守望,彰显了临海这座宜居城市的独特气质,蕴含着让人怦然心动的“临海自信”。确实,生活在临海,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活力,体验到品质,拥抱到幸福。从本期开始,《括苍周刊》推出“共筑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回味、发现、探寻和展望,让“活力品质幸福”的临海,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一群又一群年龄各异的孩子,手捧书简,以清朗而饱含情感的声音,读诗读课文读童话。在这草长莺飞的3月,春寒刚过,无风无雨的午后,只有琅琅书声,如绕梁的优美旋律,在空中荡漾飘散。

  还记得我们的学生时代吗?还记得第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是怎样放开嗓子,从最初的胆怯与羞涩,到后来的沉醉与痴迷——只为眼前那些无限生动的文字和语句。它们如此让人心情荡漾,又是那样缠绵悠远。

  那便是读书与生俱来的魅力。

  后来,再后来,岁月流转。当我们童音不再,然古城诗书不绝。就是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在紫阳老街,在静谧的图书馆,在馨香缭绕的崇和书苑,这座城市里,执著于书本并沉浸其中的不同人群,以不同的姿势,用同一种心境,打开书,走进文字的世界,欣然、流畅、纵情、欢愉。

  读书,恰似一种古典而端庄的仪式,经年累月;文化,像支画笔,一下子把这座风水天成、历经千余年文气氤氲的诗书之城写意了。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临海阅读现状

  说来真巧,在新华书店、在图书馆、在24小时崇和书苑,甚至是在紫阳街街口周六的古玩闲书市场,都遇到了爱看书的小蔡。小伙子倒是很坦然:“爱看书的一群人,就是这样,在哪里都有书缘。”

  这位就读于台州学院的大二学生,饶有兴致地带着记者去蓝天路“淘书”。他很自信:“国际上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的时候,就要考虑‘读书’问题。发展要讲持续,生存过后是升华,温饱之后是趣味、品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城市已经看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受尊重、被喜爱的理由。”末了,特意加大了嗓门,直抒胸臆,“临海,就是一座书香之城!”

  以文化续城市之脉搏,以书香凝练城市之精气,一座具有墨卷书香的城市是优雅的,它既能有沉着的底色,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色。

  事实上,在采访之初,记者也狐疑,用手机上微信朋友圈,用iPad下载图书,在电脑上看网络作家的新作……在数字化阅读猛烈侵袭的今天,是不是手捧一本纸质书逐页翻阅的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呢?答案令人欣喜:市图书馆的借阅量在逐年增长!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是为见证。为推进全民阅读,近年来,市图书馆广泛开展各类阅读宣传活动,积极改造馆内软硬件设施。近五年来,图书馆年均购书经费50万元,年图书借阅量20万册,年送书下乡量2万册,2015年有效借书证持证人数17172人,且数据递增。在崇和门广场设立广场读书角,开展期刊漂流活动,举办与阅读有关讲座与展览活动……其每年在世界读书日、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读者服务宣传周、台州市全民读书月及临海市全民学习周期间,推出众多市民阅读相关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网络图书馆及台州市图书馆的VPN技术的海量资源,采购配置了起点自主学习系统、电子书数据库、博看学术期刊阅读系统、万方中小学数据库等资源,并实现各类数据库与市民卡用户的后台对接,使我市持有市民卡及图书馆借阅证的用户都能够轻松进行访问,2015年读者访问及下载量为10万余人次。

  还记得《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讲座吗?还记得《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展览吗?有参与“全家共读一本书”活动吗?“你点书我买单”——新华书店借书活动也是记忆犹新吧?首届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上的小惊喜还记得吗?“爱上阅读、书写梦想”“4·23”图书馆之夜你也去了是不是……

  种种迹象不言而喻,临海人的阅读状况一直是一个上扬的姿态。都说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和凝练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文化力量蓬勃向上的城市,才能孕育出良好的人文素养、城市精神、才能形成当今乃至今后的核心竞争力。幸运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拥有独特优越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勤劳智慧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富矿,幸好一直有一群人,一大群的临海人,在挖掘和传承……

  我读 就在这春风里

  ——“全民阅读”语境下的尝试

  《劝学诗》有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往今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知曾被多少文人墨客奉为圭臬。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的传统观念却在悄然改变。快餐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即便抽出一些时间阅读,也大多是微博、微信那样的碎片化阅读。这样的阅读,却很难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而这,也许就是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难题。

  幸运的是,这一切正在慢慢改变。“全民阅读”,自2003年市委作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决定以来,市里已连续举办了14届全民学习活动。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让“全民”两字落地,似乎仍是一个问题。有专家认为,阅读不但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社会创造良好环境。事实上,实现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推广全民阅读,实现“书香”社会,不在一朝一夕,却在一点一滴。

  镜头一:

  阅读从娃娃抓起

  典型代表:“阅读银行”

  一个阅读专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在13至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一生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将永远对他关闭。”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绝对,但却道出了培养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性。

  哲商现代实验小学别出心裁地成立了一个“阅读银行”。全校学生都拿到了一张“存折”,只是这张“存折”存进去的不是钱,而是阅读的时间。学生们还可根据该“存折”上的“存款额度”,获得相应的奖励。学校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这一尝试也收获了很多点赞。

  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个人终其一生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工作,已连续开展了21届读书教育活动,21次荣获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小到设置读书角,大到每年每学期大型读书互动;从低年级的《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中年级的《初中生必背古诗60首》到高年级的《论语》……阅读的养成,在各个学校被视为重中之重。

  镜头二:

  从迎进来到走出去

  典型代表: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刷一刷市民卡或身份证,玻璃门自动开启,进入图书馆自助免费借阅;还书同样方便,借助自助系统几秒钟就能完成。日前,细心留意,就能在崇和路、巾山路等地,这样的自助图书馆已悄悄出现在我们身边,成为临城街头的一道文化风景线,也撩起了不少市民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自助图书馆,读者可以全自助式办理证件、查询目录、借书、还书、续借、预约、缴纳逾期费用等项目,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实体图书馆的大部分功能。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永不关闭的城市书房”。

  像所有热爱图书馆的人们一样,只需要带上一张“护照”一样的借书卡就可以进入一个知识世界,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不受干扰、有计划地获取所需的书籍,书慢慢被打开,书香也慢慢飘过来……

  博尔赫斯有句名言:“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他看来,图书馆是值得让人仰望并视为乐园的地方。而在全民阅读语境下,公共图书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市公共的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城市阅读环境的有益探索,转变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思路,主动“走出去”提供阅读公共服务,把图书从图书馆搬到市民身边。

  “文化服务如何去拓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阅读,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小锐说,目前,我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共有4家,其中两家已经试运行中,分别位于崇和路和巾山路。另外两家分别位于市行政服务中心南面的深甫西路和市客运总站综合体中,正在加紧建设。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像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样的文化阵地将会更多地在我市布局落子,丰富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色。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读书是这座城市的

  生活方式

  叶建松家阁楼的藏书柜许多是自制的,为了节约空间,加深了宽度与高度,可以放上里外两层乃至三层的书。说起这些,好像是一个父母说起孩子长得太快,如何解决衣服的尺码选择问题,满是幸福的笑容。这份愉悦,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

  叶建松是在公安部门上班,所从事的工作与眼前的书并无多少关系,同事里知道他嗜书如命的也不算多,但这些都是题外话,在他看来,看书买书就是充实日常的一份念想,家里的7000余藏书是不可或缺的。

  阅读、买书,是刻入时光的一种生活方式。

  刚好50周岁的叶建松,看上去清瘦健康,言语不疾不徐,有着读书人特有的谦逊和温润。记忆里,儿时的自己长在衢州龙游县龙南山区,接触课外书目的机会着实有限,一直到高中,彼时镇上供销机构的一本《徐志摩诗集》令他眼前大亮,虽没有足够的零用钱购买,但去得多了看得多了,这份对书的念想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毕业于浙师大的叶建松学的是中文,早年从事的工作因为特殊,与外界的联系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买书看书的热情。一直到1997年搬至临海,才算给自己几经“流落”的1000余册书籍安了窝。“那时候工资并不高,但即便不高,也要拿出一部分,后来就成习惯了。”叶建松印象里,彼时网购还不曾风靡,他借着去江滨路学电脑的利好,成了当时在“当当网”拨号网购的第一拨“潮人”,但因为银行付款的账号有限定,临海乃至台州都没有那家银行,他唯有趁着出差的机会在杭州开办了账号。为了方便买书,此后每有同事出差省城,他都要恳请帮忙充费。

  叶建松爱书,爱淘书,也因为淘书看书,出版了自己的书。临海是一座古朴安静得能让人忘记时间的城市。因是异乡人,要尽早融入当地的叶建松时常有心翻看地方历史类的书籍,也喜欢在老街小巷翻找地方史志。走得多了,看得多了,在古街古巷中来来去去的他无意中开始关注临海一眼眼形态不一、古意盎然的古井。2009年,叶建松开始寻找,他走遍了台州府城76条街巷以及城隍山、恩泽医局旧址、巾山、台州府城墙靖越门等处,寻访到大大小小古井数百眼。见到井,引思乡之情,也权当是对临海古城的景仰,此后他再探寻再归纳,潜心钻研,写成了台州府城古井的故事。谁说这不是临海老底子的故事,谁说他不是“老临海”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城“书虫”满满当当。时间这一指流沙,沉淀了历史,亦凝就了过往年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来是文化富集区,千百年的风云跌宕,文明在这里交融聚撞,文化在这里凝炼升华,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论断、经典故事,从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份厚重的书卷气,始终是推动临海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平添了一项强有力的发展筹码。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交叉为古城的发展多了几分理性,也多了几分选择。珍惜历史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把城市地位的沉浮与变迁、城市职能的振荡与演进、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承接同现实的城市定位、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让这份书香文润之气沁人心脾,是对当下的美好概括,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应答。正如网友们所言:生活在书香之城,几多幸福!

  网友@小猪先生说:“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与对一个城市是一样的,也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时光的催化会自然地形成一种与别人都不同的格调。”

  网友@瑶瑶说:“图书馆是我闲暇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很享受那种大家一起看书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 ”

  网友@扇贝说:“期待大洋新区的图书馆早点建成,通过倡导阅读,让更多人体会到阅读的美好。”

  网友@果粒橙说:“临海爱读书的人太多了,这就是这座城市的精髓。阅读让临海更美好。”

  采访后记:

  人因阅读而高贵,城因文化而温润。两天的采访,很恣意,很随性,就好像是和老朋友聚会所有的那种闲适。我想这大抵就是古城不经意散发出的温润气质吧!这么多年所打造的书香之城,蓄积的是新一轮赶超发展满满的正能量。畅想未来的临海,书籍走进大众,全民参与阅读,道德的力量广泛汇聚,文明的风尚蓬勃兴起,市民将在书香社会里诗意地栖息,文化的暖意在人民群众心头静静地流淌。尘烟流年,静好岁月,安守着一抹静暖的温度,横穿时空,低眉间,心念里,书香盈怀,墨香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