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取胜,最后统一天下的仍然只会是秦国

 文科生阵线 2017-03-10
有些网友将长平之战的作用界定为:解决了由谁来统一天下的问题。意即,如果秦军取胜,则将由秦国统一天下;反之,则由赵国统一天下。真的会是这样吗?未必。

统一天下对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统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部领域或多数领域内对其余各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同时还应该体现在质量上。最直观的要求就是统一国的国力至少要大致等于其余各国之和。很显然,当时的赵国远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赵国的国力也不会壮大到此等程度。

赵国的强大源于胡服骑射,但是胡服骑射只是一次比较单纯的军事改革,对政治、经济涉及较少,其结果就是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赵军兵团,而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并没有得到同等幅度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赵国是一个军事强国,但却不是一个全面的强国。军事上,赵国拥有强大的骑兵军团,也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可以与虎狼秦军一较高下。但是在政治制度、人口数量、农业生产能力等方面赵国相较于其余五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甚至还比不上楚国和齐国。

而且,就算赵国赢得了长平之战也只会是惨胜,国力已经大衰,根本无力进行统一战争。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赵国的增长潜力也是有限的。原因还是在于胡服骑射的片面性。一个没有先进制度和强大经济基础支撑的军事强国只能是片面的强国,只能是暂时的强国,因而也只是一个虚假的强国。这样的强国不仅不具备持续变强的基础,连现有的强大可能都难以维持。

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优势和保障,赵国的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君是否英明以及是否有贤臣良将辅佐,因此赵国的国力变化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且由于没有统一延续的制度和发展方针,赵国的任何进步都是暂时的而非持续的,因此赵国很可能会逐步变弱。(方针和政策的连续性于一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之下,秦国就大为不同了。

从西周到东周的过渡,标志着时代的重大变化,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铁犁牛耕的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使各诸侯拥有了对抗周天子的经济实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力量。西周时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的制度性规定在东周已经名存实亡。春秋战国的纷乱就是这种变化的表现,这种变化本身就是新旧两股势力的相互斗争,而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地主阶级的力量逐渐增长并最终完成了对传统势力的超越。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更是大势所趋,运用国家的力量促进土地制度的变革成为了各国最为重要的任务。可以这样说,谁的改革最彻底,谁的改革最能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谁的国力将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也将最有可能统一各国。

赵国的胡服骑射并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因此也可以说是各国改革中最不彻底的,不仅比不上秦国的商鞅变法,连魏国的李悝变法也比不上,甚至不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这就是胡服骑射的实质:让赵国迅速强大起来,却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

而商鞅变法则是一次全面的、彻底的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虽然变法的过程比较悠长,见效慢,但由于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其结果也就造成了秦国的全面强大。可以说,当时的秦国在很多领域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最高水平。

商鞅为秦国设计了一整套的制度,该套制度将秦国的各个领域都拉到了战时的轨道上来,把秦国的君主、大臣、士兵和百姓都绑到了同一辆战车上。在商君之法下,整个秦国如同铁板一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这目标就是要强国,要统一天下;这意志就是一定要强国,一定要统一天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国惯用的手段就是不断地招揽各路人才,不问国籍,不问出身,甚至连有道德瑕疵的人都可以接受,而唯二的标准就是忠心和才能。而且由于发展思路很明确,秦国的君主、臣民就不需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打乱撞,只要坚持贯彻商君之法,则每过一日,秦的国力就会增强一分。(补充:秦国的谗言和贿银在山东六国畅行无阻,而六国同样的手段在秦国则寸步难行。原因之一就在于,秦人十分团结,君信臣,臣忠君;而其他各国则是一盘散沙,君不信臣,臣下有异心,因而容易攻克。)

而且,即便秦国在长平战败,最差的情形便是损兵二十万,退出长平和上党,最多再丢几块地,数年之内,秦国无力东出,统一的步伐被暂时地中断了。但是,秦法犹在,秦国依然拥有制度性的优势,所以秦的国力依然会持续地增长。数年之后,秦国还是强秦,必然会再行东进。

总之,即便赵国打赢了长平之战,最后统一天下的仍然只会是秦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kszx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