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南方一个县都有好几种方言?

 pgl147258 2017-03-10

首先地理上看南方多丘陵山区,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这就造成十里不同音的情况。

第二,由于过去北方地区经常发生战乱,人们往南方逃避,人员来源复杂,也造成各地方言多种多样。

第三,古代政府基本无推广统一标准化语言的能力。

无他,南方属家族式聚集部落。

我本人是南方人,福建。一说福建,大家就想起闽南语,其实福建讲闽南语的人数比大家想象的少的多。

就我们县来讲(大田县,顺便做个广告,中国高山茶之乡,而且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美人茶,有兴趣了解,请百度),分前中后三路,前路,可以算是闽南语,就是口音不同一些;中路,大田本地话,基本上闽南一带的人听不懂了,但我们前路的能听懂;后路,越来越接近尤溪和三明,那叫后路话,越接近尤溪越接近尤溪话。同时中间还穿插着其它方言,少数民族就不用说了,还有客家话,较纯正闽南语,等一些我说不出来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就福建的情况,我估摸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方原土著民族保留的方言。众所周知,南方以前称蛮夷,还是非常保守的,方言保留这正常。比如说闽南语(这个分布比较广,原因后面我会再说)和少数民族语方言。

二,迁徙。福建经历很多次人口大迁移,我这里说几个,科普一下。

1,战国越人(江浙)入武夷山

2,三国,吴人入闽,建安南平将乐一带

3,唐朝,多次出兵平乱,如陈政,王绪王潮入闽平乱。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4,靖康之乱qqrgrf下,江浙多有遭难,迁入南方以避乱。

5,明末清初倭乱,海禁,抗清等,也有大批。中北部民众及官兵入闽。

……

这些迁徙都带来一些原驻地的方言。

三,家族式避难。有些避难的民众,往往以家族为单位,以姓为基础,到了某处便自成一村(寨),他们便保留着原方言,没被当地同化。这种情况,在我们这有很多,一姓一方言。

四,山林密布,交通阻塞。南方多山林,交通甚是不便,我们这有句老打油诗,下看一深渊,上看一线天,招呼听得见,握手要半天,说的就是我们的地理环境。

不便的交通,必然导致交流的阻塞,其结果就是,语言无法大同化。这也是闽南语在闽南一带能大同的原因,因为闽南一带在海边,类似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居住地也相对集中,所以他们的语言就一体化了,就是各地区口音差一些。

综合这几点,南方言就很多,保留的很好。

PS:闽南语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语言这一,虽然没有对应完整的文字,但也算是一种伟大文化遗产了,我们有老一辈的先生,读文章,好多字的发音跟现在古书上的发音字节极其相似并且很和谐,比如筷子,古代称箸,我们说的也只有一个字,且发音有相似之处,这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积极作用。

为什么在中国南方省份方言繁多?举我们江西玉山一个县来说,就我所知道的就有玉山话(玉山话还分上角腔,下角腔)、福建话(闽南话)、南方腔、汀州腔(客家话)、德兴腔(玉山与德兴县交界)等等。大多数方言之间,几乎无法交流,就跟听外国话一样!形成这种多方言的原因很多:一个是南方地形地貌的关系,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解放前及建国初期,有的老人家可能真的是一辈子都没走出一个村或一个乡镇的区域之外),不利于语言交流,形成了一寸一言,一县多言的状态;第二个原因是若干个朝代以来,因为战争、天灾、饥荒等等原因所造成的人口迁徙,不同地方来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如果族群比较大,它的方言就不容易被当地原来的方言同化,保留下来了(也有族群太小或一家一户的,后代就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俗称:祖宗都卖了)。第三个原因,因为不同的方言不容易被别的人听懂,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信息保护,所以即使有别的人想学方言,也不一定喜欢教他(怕自己的方言被别人学走)。加上那个时候(尤其是解放前)又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学习别的方言,困难也很大。但是现在情况又不太一样了,由于中国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了不同族群的共同语言。其实有些方言万变不离其宗,多多少少有点共通的语言元素,要学习起来就比以前容易的多了。像我们这样走南闯北的人,尤其在自己县里面走透透的人,会好几种方言就很正常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广东省,有三大方言,每个方言有分几种口音,就比如都是客家人普宁陆河陆丰一带是听不懂韶关人讲话的,同是广府人湛江人跟广州人是没办法用各自口音交流的!还有汕头人根本就不承认海丰那边人是潮州人,鬼知道他们讲的是什么话。广府人南迁的历史太遥远暂且不说,河洛人跟客家人一直在争论谁才是正统的中原汉人!我倒觉得潮州人跟客家人都是古中原文明的分枝。同出一脉各自成就的结果。因为如果你潮客两种语言都会的话,你会发现中国古曲古韵居然都能听懂!!!!

两广的白话(粤语)不是方言,是中华汉民族的正宗语言。粤语以广州香港佛山梧州为正标准。如化州的白话是带地方口音的方言,台山深圳宝安等都是带各地方口音的白话方言。但是可以相互听明白和沟通的。两广的大部份人都会说或能听懂白话(粤语)。近来只是受到外语的冲激罢了和政治问题。。。。。

这是因为南方多山区,古代的历史渗透这个区域比较少,很多都战乱的朝代逃亡来的,就拿广西来说吧!可以说全国最多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省份之一!汉族有客家话,么盖话,桂柳话,壮族有七十二个支系每个支系都不尽相同,苗族又有几个支系,也不一样!尤其是瑶族,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统称的一个民族,瑶族可谓是岭南无山没有瑶,而每个村的瑶族说话都不一样!她有四个大支系,三十九个小支系,我们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有五个支系,散落在每个乡镇,每个村都不一样,而且大多数是完全不一样!田林县,西林县,凌云县,那坡县,乐业县,田东县,宁明县,上思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灌阳县,全州县,资源县,兴安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县,隆林县,云南的文山州,云南的景东县,河口县,广东的乳源县,连州市,湖南的江华县,江永县,蓝山县,通道县,隆回县等等。不在一百种语言之下!更别说还有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了!

作為南方人我想有必要提醒一下這個問題不成立。

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湘語,贛語,閩語,粵語,吳語和客家話。

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是中國使用人口最多的次級方言,分佈於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西部,陝西南部和雲南,廣西部分地區。川黔渝地區內部方言高度統一。

即使是南方方言區內部也有很多縣域同屬一個方言區。

这个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至少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理由比重。就拿我来说吧!我是江西九江彭澤人,出生与成长都在这里,可我从小到大,凡是填户籍档案的时候,我填的籍贯一直都是安徽枞阳,不仅仅是我是这样,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后来问大人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祖辈,抑或是在祖辈的父辈吧!也就是在解放前,曾经有过那么段“大逃荒”,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吃不饱穿不好只能到处寻找出路,在当时来讲,在长江以南的江西相较于长江以北的安徽枞阳来说要好些,以至于很多枞阳的百姓是携家带口的来到了江西彭泽,当然,我所说的只是我这一方言群体的溯源,同时从别的地方也有不断搬迁过来的居民,语言都有所不同…现如今,都多少辈的人就在此定居了,偶尔还会有人去安徽枞阳去寻亲、祭祖。现在我只觉得和我同说一种方言的民众比九江彭澤的原居民还要多。去年正月我和一行人去安徽九华山,刚到山角就有交警过来告诉我们车该停在哪不会罚款…呀呵!竟然和我们讲的是一种方言,一下子感觉亲切了起来…再到边上小店买香纸鞭炮就像到了熟悉的地方似的,直接用方言交流得挺开心…

另外,我曾经在福建晋江呆过若干年,后来有一批江西上饶人也在那里务工,可让我奇怪的是,他们这些人可以和福建晋江的人用闽南语交流,我好奇的问了才知道,他们这些人也是在祖辈时期从福建沿海搬迁到江西上饶的……

虽然我所说的也许有些片面性,但肯定是南方方言多而杂的原因所在。

我想是这样的。
(这是彭泽县政府大楼)

谢邀。

方言说到底就是语言交流的产物,为什么南方可能不同村子语言都不太一样。我记得我室友山区的,他说他们那的方言就两个村子说。而北方呢?除了个别几句土话,大部分语言我们大致都能听懂。

想想看北方地形和南方地形的差异,北方都是平原大草原,一望无际,人们交流起来相对方便,语言趋同。而南方山地丘陵,你爬出山都麻烦,很多人一辈子窝在山里面,与外界语言交流少。

方言产生在于交流不畅,而交流不畅过去多半是地形限制。

说到方言,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的方言有福建省连城县的多,可以说一个人口还不可34万人 而且面积也不大,方言至少有18种以上还不算差不多的方言,如果算基本上相同的方言至少有35种以上,基本上每个乡镇的方言都不同,没什么去隔壁乡镇的人根本听不懂人家讲什么,乡镇里有的村与村都有不同的,更离谱的是有的村头和村尾的都有不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