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那些事---变法而为天下式(2)

 悠闲龙夫 2017-03-10

秦国那些事---变法而为天下式(2)

(2017-03-10 13:29: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d7c340e0102xoab.html#cre=sinapc&mod=g&loc=3&r=0&doct=0&rfunc=49&tj=none&s=0


??

战国初期各国形势图

       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实则危机四伏。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是这样的:经过春秋列国N多次兼并,活下来的都是种子选手,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更是种子选手中的种子选手,号称七雄。其余小国都依附在这七大国的保护之下。这情形也如同当今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般。

  七国中齐国政治上一直是周王室承认的东方之伯,有专征之权,而且齐桓公又是春秋第一个霸主。经济上富有海滨,煮海为盐,大获其利,又兼商业发达,国都临淄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所以齐国一直是排头兵。此时姜姓吕氏齐国已被妫姓田氏取代。(春秋末年,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史称“田氏代齐”。)

  齐国国君齐威王大约是和秦孝公同时代。

  楚国当时几乎占据大半个南方,疆域三千余里,人口众多,甲兵庞大,但地处蛮夷,北进中原屡屡受挫,一直被晋国和后期的三晋打压。春秋时期,秦国一直在楚晋两国中当好人,一会帮帮这个,一会打打那个。楚国虽大,但只好屈居老二。

  此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王)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

  燕国是姬姓诸侯国,侯爵。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西周在东方封了一个异姓大国齐,又在齐国北面和南面封了两个同姓大国燕和鲁。燕国地处北边边陲,当年还差点被山戎灭国,幸亏齐桓公搞了个“尊王攘夷”活动才使燕国保存下来。燕国和齐国关系微妙,齐国在战国时期险些灭了燕,燕后来也把齐国打的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但燕国是周王室同宗,地镇北陲,所以当个季军。

  韩赵魏是从晋国拆分出来的,号称“三晋”。

  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也与周王室同宗。初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韩国以拥有先进武器闻名各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yān)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使韩国成小康之治。

  但韩国地处各大国夹缝,四战之地,被魏国、楚国和秦国所包围,很难有发展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韩国后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与秦孝公大约同时代的正是韩国著名君主韩昭侯。

  赵国君主先祖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赵国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也就是说赵国国君与秦国国君是同一祖先。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初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并在邯郸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魏惠王后期,当齐、楚、秦对三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魏国的百年霸业日渐衰落时,赵国最高统治者赵肃侯却迎难而上,顶替魏惠王扛起领导三晋的大旗。同时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一个强大的一个敌人。

  赵肃侯之子便是比较有名的搞“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

  魏国国君是姬姓、魏氏。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在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其后世子孙逐渐强盛,终致成为三分晋国之一。

  魏国疆域约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位居天下之中,号称“中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开封由此也称大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于是有孟子见梁惠王一说。魏国也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危机重重,促使魏国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国家。魏文侯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所以在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不与中国通,其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达到了霸业高峰。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逐渐开始衰落,领导三晋的话语权逐渐被赵国取代。

  魏国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所灭。

  此时君主正是和齐威王互拍马屁的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在位五十年)。

  由此来看秦孝公当政时期其余六国大约同时代的君主均是明君贤主,而且在秦国变法前后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变法改革。

  魏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楚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任用乐毅等进行改革。韩国: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齐国: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改革。

  但此时魏国牌面最好,进要通吃四方,退则称霸诸侯。

  而此时秦国无疑则是国力最弱的。

  秦孝公一接班,便对咄咄逼人的魏国采取退让政策,学起了卧薪尝胆的老前辈勾践。

  打不过学会低头,有时不是耻辱。但一辈子打不过就是羞耻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强,强则盛,盛则称雄于天下。

  此理万古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