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一统”这个字眼儿从哪儿来?

 成翁 2017-03-10
“大一统”这个字眼儿从哪儿来?X
《春秋》三传,风格不同《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春秋》“三传”附属于《春秋》,是解经之作。
三传都是用作者的姓氏命名的。《左氏传》全称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是鲁国人左丘明。《公羊传》和《穀梁传》,成书都在《左传》之后。“公羊”和“穀梁”都是复姓。公羊名高,相传是孔门弟子子夏的学生。孔子拿《春秋》当讲义教学生,子夏再拿老师的讲义教公羊高;以后代代相袭,开始还只是口头传授,到汉景帝时,才被弟子后学记录在竹帛上,使用的是“今文”。
穀梁呢,一说名淑(或俶),一说名赤,相传也是子夏的学生。不过同一位老师教出的学生,在讲解《春秋》时却常常“打架”。因而学者对二人同门的说法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穀梁传》成书比《公羊传》还要晚。
同是解经,三传的解法也不尽相同。《公羊传》和《穀梁传》重在解释经书词句,一个字一个字抠字眼儿。《左传》则不然,它的解经方法是“讲故事”,即用历史细节来弥补《春秋》的疏漏,娓娓道来,引
人入胜。
就以《春秋》头一句“元年春王正月”为例,看看三传的不同:
《左传》:惠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元妃:诸侯正妻为元妃。◎继室:正妻死后,将侧妃扶正,称继室。◎我:这里指鲁国。◎薨(hōnɡ):诸侯死称薨。奉:奉事,辅佐。
《左传》解经,先补叙隐公执政的背景,说鲁惠公的元配夫人叫孟子,孟子死后,惠公将侧妃声子扶正,生下隐公。
宋武公生了个女儿叫仲子;仲子一落生,手上纹路看似“为鲁夫人”几个字。因而仲子长大后,便嫁给了鲁惠公。仲子生下桓公,鲁惠公也随之辞世。作为哥哥的隐公于是立异母弟弟桓公为太子,自己从旁辅佐朝政。
《左传》接着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作出解释说:“元年春”是指周历正月;之所以不明写隐公在这一年即位,是因为他只是“摄”,也就是代理执政。
那么对“元年春王正月”这六字经文,《公羊传》又是如何讲解呢?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孰:谁。◎曷为:为什么。◎成:成全。◎平:治理。反:返还,还给。
“大一统”这个字眼儿从哪儿来?这种解经风格跟《左传》截然不同,采用的是问答体。先问:“元年”指什么呢?是指隐公主政开始。“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之始。“王”又是指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后说“正月”?因为是“王”的“正月”。为什么说“王”的“正月”?这是强调周朝为大一统。鲁隐公主政,为什么不说“即位”?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志。成全隐公啥意志呢?隐公打算治理好国家并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要还政于桓公呢?因为桓公年幼但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
这么一字一句、自问自答地讲解,如同老塾师给小学生解书——这里只摘录了开头几句,后面还有百多字哩!
《穀梁传》的解经方式跟《公羊传》大同小异,同样用问答式,文字却还要啰嗦许多。三传相比较,您是否认为《左传》讲得最清楚,可读性也最强?
来自《公羊传》的“大一统”观念不过别小看《公羊传》,它在汉代被人们热捧,曾左右中国人的历史观,影响至今还在。
“大一统”这个字眼儿从哪儿来?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件大事,即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废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汉经学大师,对《公羊传》情有独钟。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了诸子百家、“阴阳五行”等理论,创立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三纲五常”,便是董仲舒归纳总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在此之前,西汉统治者崇信道家黄老之说,不大重视儒学。董仲舒凭借自己的才学和魄力,连连上书说服汉武帝,在庙堂上为儒学争得了“一家独大”的地位。
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时,便引用了《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概念。我们前头说到,《公羊传》开篇说过“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的话。
董仲舒借题发挥,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汉代既然是“大一统”王朝,指导思想当然也要“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从此儒学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影响力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公羊传》还被汉朝的大臣们当作处理重大政事的“理论依据”。有这么一件事:汉昭帝始元五年,有个人自称“卫太子”,跑到朝廷来申诉。
卫太子本是汉武帝卫皇后所生太子,早在“巫蛊之乱”中自尽身亡。眼前这个卫太子如果是真的,依着长幼顺序,他的弟弟汉昭帝就该让位才对!这事惊动了朝野上下,一时围观者成千上万,众朝臣也都不知所措。
此时京兆尹隽不疑站了出来,命人把“卫太子”捆起来。他对众大臣说:你们为什么怕卫太子?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出逃,灵公死后,由蒯聩的儿子辄(也就是卫灵公的孙子)继位。后来蒯聩回国,辄却拒绝让出君位来。
“大一统”这个字眼儿从哪儿来?《公羊传》怎么评论这事呢?说是“不以父命辞王父(王父即祖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意思是说:不能拿父命抗拒祖父之命,却可以用祖父之命对抗父命,这样做符合儿子顺从父亲的正道。不能拿家里的事抗拒王命,可以用王命对抗家事,这是符合下级服从上级的正道。
隽不疑的意思是:昭帝的帝位是从父亲武帝那里承袭来的,自然代表着武帝的意志,因而是正统;即便哥哥卫太子真的回来,也不能违抗父命。《公羊传》在评论蒯聩事件时已经给出了处理指南,你们各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公羊传》的几句史评,为隽不疑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根据,轻易化解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危机。——《公羊传》在那时真是风光得很!
(本文节选自拙著《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
《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正在当当网作活动: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8459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