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争议的仇英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仇英擅长青绿山水,追宗宋赵伯驹,极其精致华美,明董其昌评为:“赵伯驹后身,即文(徵明)沈(周)亦未尽其法。”人物仕女则取法唐宋,尤长于谨细设色的工笔画,时人评道:“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同时,他还有一种水墨粗笔的画体,用笔纵放,墨色苍润,这是他在取法老师周臣所嗣承的南宋李唐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元明文人画简逸的笔意,在艺术格调上接近文徵明一派。 由于“南北宗”理论所造成的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的二分法,在该体系中仇英只能被归于“其术近苦”的“习者之流”。从而也开始了仇英身份的讨论以及绘画的风格分类的长期争议。 这种争议是由二分法所导致的,不是文人画家就是职业画家,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将绘画艺术的中间地带忽略了。 准确地说,仇英的作品是介于职业画和文人画之间,在他的画里面有职业画家比较工整、细腻、甚至是非常写生的一种状况,同时他又有一种文人的趣味存在,比如他画的《兰亭序》等有文人情绪在里面,他应该算是兼具二者之长,既有职业画家的细腻,又有文人画家的情绪。 仇英 | 桃花源 仇英 | 桃源仙境图 | 绢本设色 | 175×66.7厘米 | 天津博物馆藏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他后来的画风虽取历代名家所长,设色尤取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明艳风格,可是细致揣摩他的每一幅画,都有其奇特的双重个性,既有职业画家特有的一种民间气息,又有文人画家的大气磅礴,俗中有雅,雅中带俗。 凡懂山水人物之妙的画者都知,完全的职业画家是难出文人气质的,完全的文人画家也多不带世俗尘烟味道。仇英起自非院派的“院派”画家周臣,每一幅作品的底色,都带着世俗的味道,却又可以凌空转身,画出更高格局的情调与气势,这可说是仇英画风的最 大特色了。 仇英 | 莲溪渔隐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桃源仙境图》、《莲溪渔隐图》以及《枫溪垂钓图》等山水图轴中,呈现出了仇英另一个精神世界。以“秀雅纤丽”的院体风格著称,而在华贵富丽中又蕴含着浓重的文人情趣,与文人画家的书斋山水在情调上有相合之处。 仇英 | 赤壁图 《赤壁图》一改他严肃的画风,取法马远,只画一脚山石、一夫一童一树,淡墨远山,一派文人高士超然世外的风采。仇英在这些作品中透过过清丽爽朗的画面,有侧重文化上的追求,最 大限度地凸显了他的追求文人庙堂的雅逸理想。 明 | 仇英 | 桃村草堂图 | 绢本设色 | 150×53厘米 | 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 | 松溪横笛图 | 绢本设色 | 南京博物院藏 仇英 | 水仙腊梅轴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在艺术史中呈现的双面性,一方面来自于江湖市井的画工之流的精细完备,另一方面来自他因自身的天资禀赋而得到的来自文人画家及士大夫名流对他的推崇以及彼此间的艺术合作,这些都共同造就了他。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谦卑恭敬性格,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他能在非官方系统鉴定之中默默地实现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自我突破。 仇英一生画得最多的画,应该是仿古一类的画。他流传至今的画,仿古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可以这样说,仇英在仿制古画方面,同样称得起是一位艺术巨匠。临古人之迹,师古人之心,以自己的天赋和悟性在深厚的传统土壤上,寻觅自己艺术生命的立足点,这是仇英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追求。仇英的师古仿古,即使在他的画技与声誉有了相当的提高后,依然毫不放松对古画的学习与临摹,可以这样说,仇英绘画一辈子,也是他仿古临摹的一辈子。 仇英也不同于“明四家”的其他三家,他只是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油漆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与“才子”的称谓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他没有读过很多书,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没受过正统的绘画训练,从而也就没有那么多要喷薄而出的“灵感”、“情怀”和“诗意”之类的文人雅趣。漆工仇英,内心却喜欢绘画,并在机缘巧合之下得以师从当时的院体画大家周臣。因此,仇英的画作,便深深打上了院体画的烙印,无论是人物、建筑、家具、景色,都是一笔一划的精描细染,画作风格一派清晰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