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017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1913年3月10日,纽约奥本一所养老院里,一位百病缠身的黑人老妇,静静的闭上了疲劳的眼睛。 这位老妇人,看似就是个很普通的黑人妇女,甚至文化水平也非常低,基本属于文盲一类,平日需要书写文字,都需要其他人代笔。她也更不是什么权贵夫人,多年来生活都非常拮据,只靠每个月二十美金的养老金过日子。看上去,就是个孤老婆子。 但是,当她去世的消息,见诸于报纸时,来自美国各地的怀念,却是扑面而来,好些黑人们在马路上听到了这个噩耗,竟然当场就难以控制的哭起来。而她的葬礼更是奇特,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她最后一程,最为特殊的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妇人,却是以美国军人的葬礼安葬。没错,她,就是一个战士! 这位老战士,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代令无数南方奴隶主们咬牙切齿,却令美国举国黑奴感恩的人物,美国废奴主义运动家,人称“塔布曼将军”的传奇女英雄:哈莉特·塔布曼。(以下简称塔布曼) 身为一个黑人,出生在1822年的美国马里兰州,塔布曼的早年命运,就是美国黑奴的痛苦缩影,那时候的黑奴,在美国就好似商品,塔布曼的几个姐妹,都是被奴隶主随手卖掉,从此终生没再见面。而她自己,也是自小就承受繁重的劳动,由于她天生聪明刻苦,也被主人当做摇钱树,甚至被主人租到别的地方去干活。 就是这段艰难日子里,小小年纪的塔布曼,不但吃够了累,也受够了打,但哪怕如此,她的一个脾气,却是从来没被打掉:热心肠。纵然自己过的极苦,却还经常帮助他人,哪怕素不相识的黑奴逃跑,她都毫不犹豫的帮忙,十五岁那年帮人逃跑,被主人发现后,竟然用秤砣砸她头部,以至留下终生伤痕! 这样的日子,就是那个号称自由平等的美国,曾经的黑暗写照。 挣扎在这样黑暗里的塔布曼,却还是运气比较好的一类,到了二十九岁那年,一直残暴的主人突然暴病生亡,即将被当做商品出售的塔布曼,总算找到了机会逃走。借助当时专门救助黑奴的组织“地下铁道”的帮助,她躲藏在马车里,上面盖满碎石,真个奇迹般逃出了马里兰州,来到了废除奴隶制的宾夕法尼亚州。以她自己的原话说:踏上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刻,太阳透过树枝闪着金光,我感觉自己上了天堂! 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都能体会这种获得自由的喜悦! 在当时的美国,像塔布曼这样获得自由的黑人,接下来就会在自由州里,开始新的生活。但万万没想到,塔布曼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一年以后,她竟然再度出现在了那个给她带来无数黑暗恐怖记忆的马里兰州,甚至看到了马里兰州张贴的关于她的通缉令!没错,借助“地下铁路”获得自由的她,却主动成为了这个组织的一员,从此开始冒死战斗,为了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脱离奴隶的生活,走向自由的人生! 从此以后,这位女英雄的传奇人生开始了,她曾经在严冬时节,潜进马里兰州冰冷的河水里,为逃跑的黑奴杀出一条路线。她也曾经孤身深入奴隶主的庄园,冒死释放被关押的黑奴,甚至还成了百变奇人,她的乔装化妆功夫,堪称“地下铁路”里的一绝,曾经在同一个月里,分别化成老妇,警察,绅士,老头等十多个角色,只为能瞒天过海,从蓄奴州里带出更多的黑奴!这个历经苦难的女人,以她的机智勇敢,进行着这个伟大的事业! 在之后的几年里,塔布曼138次深入蓄奴州,仅她亲手解救出来的黑奴,就多达七百多人,这还不包括她亲自策划,由别人负责实施的解救行动。而且所有的解救行动,只要她参与,必然百分百成功。甚至就在这残酷的较量里,她还练就了一手强大的枪法,经常百发百中,以至于好些奴隶主,都给吓出毛病。曾经有一次,塔布曼不在的情况下,“地下铁路”被奴隶主包围,有黑人妇女急中生智,拿起枪冒充塔布曼,竟真把奴隶主的追兵吓住,有惊无险的逃生。 而到了南北战争爆发时,这场决定美国黑人命运的战争里,同样有塔布曼的身影,她成了一名政府军的战地护士,同时也接受了更艰巨任务,以做护士为掩护,组织侦察部队深入敌后,为政府军传送情报。志在解救黑奴的塔布曼,两件事全担身上,然后又是两年多次残酷考验,却从未有一次出过岔子。 但1862年9月,这位在战场上从未惊慌过的女英雄,却第一次为一件事失态了:战友为她阅读了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这一天起,黑人正式解放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她,竟然一头昏倒。那是狂喜之后,不能自已的眩晕! 而在南北战争落幕后,居功至伟的塔布曼,得到的却是美国政府刻薄无情的对待,黑人虽然解放,但对黑人的歧视仍在继续,甚至身为战争英雄的塔布曼,在华盛顿参加完典礼后,乘火车回纽约,在火车上都受到了无礼的盘查。她的退休金,更被联邦政府长期拖欠,直到七十岁时才部分发放。到她九十一岁去世时,美国政府仍欠着她的退休金! 然而,当这位女英雄在贫病中过世后,美国的主流社会,却越来越多的念起了她,对于她的怀念纪念,也越来越多。她的头像,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邮票纪念册上,甚至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透露,新设计的二十美元的钞票,将要印上这位女英雄的头像。对于她的传奇人生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别样的纪念,但对于她贫病孤独的晚年来说,这样一个头像,或许更激起一声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