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之药食同源

 369蓝田书院 2017-03-11


⊙作者:于国华

⊙编辑:一墨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经烟火熏制而成。在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乌梅被列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 (Sieb.) Sieb. etZucc.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云南、福建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味酸、涩,性平,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乌梅“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食恶肉”,《本草纲目》中亦提到乌梅“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嗝,蛔厥吐利”。乌梅资源丰富,其中富含丰富的有机酸,食用亦可,在保健饮料等方面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1乌梅临床应用


临床上乌梅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清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口干烦渴,胆道蛔虫症等。除此之外,临床运用中亦用乌梅止痒、降糖、增酸等。有学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到乌梅“五止”(即止咳,止汗,止崩,止泻,止带)疗效好。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乌梅的临床药用研究进行介绍。


1.1  治咳嗽


乌梅味酸入肝,滋阴养肝,使其条达,并可收敛耗散之肺气,多用于久咳、干咳。王玉师临床经验认为其治疗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的多种疾病有较好疗效,对于已有咳喘病10余年的患者,因久咳伤肺,肺虚及肾,故以温肾补肺为本,以涤饮清热为标,在原方基础上佐以乌梅,服用10剂后,咳喘及诸症遂平。罗丹取乌梅“祛痰、止久嗽”之功及蝉蜕“疏风热”之效,将二者合用治疗风寒、风热犯肺的多种咳嗽,收效良好。


1.2  治多汗


华明珍提到乌梅味酸可敛虚火,化津液;性涩可收敛肺气。配合补肺气固表,养阴生津及其他固表止汗之品,在敛汗作用方面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他在治疗某自汗患者时用以乌梅,患者服药7剂后,出汗明显减轻。邹桦在临证过程中针对肝郁化火而汗出如油的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去龙胆草)配乌梅,抑肝气之亢逆,止汗作用良好。


1.3  治妇科疾病


有文献对《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应用从适应症、配伍、用法和剂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用乌梅与其他药物配伍对治疗妇科疾病,总结如下:室女经闭成劳、妇女崩暴下血不止、妇人阴肿、妇人阴挺、妊娠腰腹及背痛、产后儿枕心腹刺痛及产后余血奔心烦闷、乳痈等。此外,徐慧军等人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前提下,自拟乌梅合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内美通(孕三烯酮,2.5mg/粒)作为对照,临床随机分组后收集所得病例的临床观察显示乌梅合剂与西药疗效相当,且基本无副作用。


1.4  治变态反应性疾病


常永卓对乌梅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主要包括可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哮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过敏性肠炎等。有学者自拟乌梅止敏鼻炎汤对128名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毒、无副作用,治疗以证型而定,对乌梅止敏鼻炎汤随症加减。


1.5 其他


声带小结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文献中自拟乌梅开音散结汤,通过药物间的相互配伍,乌梅取其生津止渴、抗肿抗过敏等作用,通过105例的治疗,观察到该汤剂可明显缩小声带小结,有效改善声音嘶哑状况。王永彬用乌梅及山莨菪碱制成乌梅酊,局部用药治疗白癜风,用于儿童和成年人,均未见不良反映,且重复给药仍有效。除此之外,乌梅还可用于结肠炎、尿崩症、尖锐湿疣、瘢痕、胆道蛔虫病等的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生育、抗纤维化、协同降脂、抗结石、镇静及抗惊厥、抗过敏、安蛔、抑制黑色素及对更年期大鼠的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乌梅的功效提供更为科学的解释。



2乌梅食用


乌梅除可作药用外,其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而且乌梅来源广泛,价格不贵,其制成的果脯和饮料也很多见。笔者就乌梅在食疗方、妙方、保健食品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希望在养生保健方面给读者作为参考。


2.1  乌梅食疗方


健脾开胃:红薯乌梅粥


红薯乌梅粥:酸甜适口,健脾开胃。制法:将红薯切丁,悼水后备用,把梅肉洗净切成小块。再将粳米洗净后先蒸10分钟,再将蒸好的粳米、红薯及梅肉一起熬煮至薪稠即可。红薯营养丰富,乌梅酸爽开胃,可以刺激人们唾液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可谓保护胃肠的养生粥。


固崩止痛:乌梅糖水


乌梅糖水:固崩止血,温中止痛。制法:将乌梅肉1.5g入锅中,水煎2次,去渣合汁半大碗,加入红糖稍炖即成。食法:每日分2次服完。月经期连用5—7天。本方取乌梅敛精固崩止血之力,红糖补气止痛温中之效,二味相合,功力颇著,适用于气虚型月经过多等症。宜忌:1.宜辅食桂园、大枣、山药、白扁豆、枸杞子、桑椹子、黄芪等补气摄血与升阳举陷之品。2.胃酸过多者忌用。加减:本方减去红糖,加入藕汁45g,白糖适量,日服2次饮完,能治暑热烦闷口渴,痰火咳嗽及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等症。


补中涩肠:猪肠乌梅散


猪肠乌梅散:补中涩肠。制法:先将乌梅加水泡发,去核,填入猪肠内(以填满为度),两头扎紧,晒干,焙酥,研末。每次5g,每日3次,空腹米汤水送服。也可用麻油少许,调药末涂于肛周。适用于气虚型脱肛。


安蛔止痛:冰糖乌梅


冰糖乌梅:安蛔驱虫止痛。制法:乌梅250g,加水浸泡,水煮五成熟,捞出去核,果肉切丁,放入原液中。加冰糖250g,煮至收汁,冷却后,再蘸上一层白糖,随意食用。适用于蛔虫性腹痛。


益气固表:乌梅玉屏风饮


乌梅玉屏风饮:益气固表,预防感冒,开胃进食。制法:乌梅2枚,黄芪 10g,白术6g,防风3g。将四者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适用于体虚感冒,气虚自汗,食欲不佳。


2.2  乌梅妙用


止咳涩汗:板栗乌梅合用


制法:将125g板栗壳去蒂膜,用醋炒。炒好后取50g与25g乌梅焙干研末。每次服10克,临睡前开水送服。本方中板栗壳、乌梅均有收涩之性,板栗壳醋炒,能增强收敛、解毒、散淤效果。二味合用,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涩汗作用,对久咳、自汗当有一定疗效。宜忌:本方不宜久用,否则易损伤正气。


治疗鸡眼


制法:乌梅 4~6g。除去内核后加醋少许捣烂,再加点食盐调匀,配制成乌梅肉泥。贴用时,先将鸡眼部位用温水洗净,揩干。将乌梅肉泥贴于鸡眼上,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次。一般连续用药 7~14 日可愈。


治疗足跟痛


制法:用艾叶60g、乌梅10个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脚盆中,患足趁热放于蒸汽上熏蒸,并用衣服遮盖。待药液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放于盆中泡洗,每日1~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临床应用发现,乌梅还有活血散淤、止痛作用;单味艾叶煎汤泡脚便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二者合用并上药煎汤,通过熏蒸和浸泡,能起到较好的活血散淤、除湿止痛作用。


治疗打鼾


制法:将青果、乌梅、山梭各6g烘干研末,加水用作咽喉部喷雾;或将上三味煎服,每晚睡前30分钟用药。本方三味药均为酸涩之品,能起收敛作用,有助于咽喉局部肌肉回缩、软鳄松弛,达到疏通呼吸道作用。青果、乌梅能解毒、抗炎,故本方煎服,或研末喷雾,对扁桃腺肿、鼻咽部肥大以及咽喉炎、鼻炎引起的打熟,或有一定止鼾效果。对打鼾常伴有口干、舌燥等症状,也可起到缓解作用。


3乌梅使用注意


①乌梅味酸,酸涩能敛肺、敛邪。故表邪未解,有恶寒、发热等症者不宜使用这类药物。

②乌梅性温,酸涩敛滞,易助热生火,导致实热、积滞。症见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眼干涩、口渴欲饮等实热证者,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

③胃酸分泌过多、消化性溃疡者也不宜长期使用。

④痛风患者禁用。

⑤湿阻脾胃者,有脘腹胀满、拒按恶食、嗳气吞酸、大便黏稠等症状的患者,更不宜使用该类药物。

⑥乌梅味酸,这类药物易伤牙齿及筋骨,不宜长期服用。

⑦在用药期间,应忌食猪肉、葱。


乌梅集药用与保健作用于一身,并且我国梅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发展,关于乌梅特殊的药理作用,如抗癌、抗生育等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民间使用乌梅的偏方、验方等,使用者应予以甄别。对待疾病最好的办法是找出病因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药大品种联盟(微信号:bbtcml)。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