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馆前晨练的老人 北京 1982 “中国摄影从起步到现在,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曲折。 作为一个在这些曲折中沉浮过来的人,我深深意识到: 真正长存下来的是对生活、对历史有深刻把握的作品。” 朱宪民 1943年生于山东省濮城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 - 黄河 - 纪录黄河成为我一生摄影生命之本。 他的影像没有更多张扬纯视觉的力量,而是在平静内敛的场景中融入耐人寻味的意趣。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节 山东 1979 ▲民以食为天 河南 1980 ▲卖肉市场 山东 1984 “我拍那些占有85%的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而不特意去找特别穷或者特别富的人拍摄。”
在朱宪民关于黄河的摄影作品中,每看到一幅影像就会有一个故事跳跃出来。 他善用长焦拍摄大场面的集会或表演,也用十分朴实的中景和近景更为真实地记录下人们的形象特征,让他们身上同时留下时代最细节的印记。 ▲打麦场上的母女俩 山东 1984 ▲小学生正月十五闹元宵 陕西 1985 ▲看演出的学生 青海 1986 ▲母女俩 山东 1989 ![]() ▲提亲 河南 1989 ![]() ▲村委会墙外的农民 陕西 1996 ![]() ▲乡村理发师 镶牙 山东 1999 这就是朱宪民 “刻画”黄河百姓肖像的方式,他以敏锐的摄影嗅觉,准确地捕捉出黄河百姓的特点。 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早已超越了他最初的情感寻找,具有了记录历史的文献价值。 - 百姓 - 摄影的力量来源于生活。 他的影像几乎屏蔽了宏大叙事,却时时处处都隐含着时代印迹。用一句当下最时髦的话语来说,他的摄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得的具有乡土味的接地气的时空切片。 ![]() ▲小姐妹 山东 1979 ![]() ▲黄河中摆渡的农民 1980 ![]() ▲正月十五闹元宵 北京房山 1984 ![]() ▲过节的人们 陕西 1984 ![]() ▲挤奶去 青海 1986 ![]() ▲白塔寺 北京 1990 ![]() ▲车公庙食街之一 深圳 1992 ![]() ▲守护矿山的农民工 辽宁 2009 ![]() ▲陕西渭南 2010 朱宪民是平和的,所以他的影像也是平和的。 他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人生经验,不同年代的情怀追求融入到了每一次快门启合间,于己成忆,与人相言。 - 躁动 -
摄影为人间目击,要传达人性的课题。 它将生活解剖给人们看。
他的影像没有更多地凸显时代符号,而是在游走式的抓取中,以老到的观察和敏锐的发现让那些特定的灵光凝固成永恒。 ▼日本 1993 ![]() ![]() ![]() ![]() ▼美国 1995 ![]() ![]() ![]() ![]() ![]() 他是旁观者,冷眼热风,江天世界。
他还是见证者,一点一滴地、一下一下地把空间中的变化凝固成结实的平面,然后呈现给那些对历史永远怀有敬意的人们。
朱宪民用大半生的拍摄赢得了布列松的赞誉: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附:这里为喜爱朱宪民的粉丝再奉上一场近期的精彩联展 策展人:张晓蓉 地点:中国摄影画廊 时间:2017.2.28 — 2017.4.20 ◆ ◆ ◆ 这里是我童年未耗尽的地方,这里是我启程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