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文庙讲座(1):陈益民趣谈婚姻称谓

 金色年华554 2017-03-11

文庙讲座之一:陈益民趣谈传统婚姻中的称谓

王麟/

很多人迷恋国学,从中增长古典文化的知识,汲取古人智慧,以作为现代人生的指导。不过,不少人对于国学的认识也存在着误区,往往将国学的范围限在《尚书》《论语》《诗经》和《易经》等有限的几部儒家经典上,其实,国学的研究范围要广得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老师谈及国学时指出,除了经典外,流传到今天仍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传统文化,也属于国学范畴。同时,国学研究方法也有很多方式,傅斯年先生曾经创立“历史语言研究”,独创一派,通过研究历史语言的变迁,来探究承载在上面的历史真相。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益民老师的讲座《传统婚姻称谓趣谈——从月老、贱内到岳丈、东床》,便属于历史语言研究范畴,陈老师通过大量翔实的例,揭传统婚姻家庭的称谓背后的秘密,引领听众驰骋上下五千年,进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历史语言”之旅。

讲座一开始,陈老师吟诵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将听众引入到对背井离乡的思考,进而讲述了天津虽是移民城市,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儿,却总能感受到乡情亲情,往往一句“大哥”“姐姐”的亲切称呼,立刻就会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陈老师抛砖引玉,通过天津的方言俗语,引出了今天讲座的核心话题:与婚姻有关的传统称谓。这些婚姻称谓,我们大都耳熟能详,能够脱口而出,诸如月老、红娘、贱内、岳丈、东床快婿、夫人、太太……而它们各自沉淀了怎样的丰厚历史文化,见证了怎样的民俗变迁,包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前我们未必说得清楚,而陈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传统文化秘密之门,令我们耳目一新。

些传统婚姻称谓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内容呢?陈老师总结了三条:第一,反映了对美好姻缘的期望;第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第三,反映了对等级地位的追求。

男女婚配,人生大事。如今男女之间可以自由恋爱,过去则需要媒妁之言。因而“媒人”传统婚姻中占据重要地位。“媒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的“媒,它不同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媒婆,而是一种典掌婚姻事务的职官,起到为男女婚姻牵线搭桥的作用。在周代,国家干涉和管理个人婚姻,媒氏 “掌万民之判”,登记宜婚的男女姓名和年龄,然后官方在仲春之际举行男女相亲会,以期促成世间好姻缘,对于不遵从官方命令的,还要进行惩罚。《礼记》中也对婚配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有一整套流程,而媒氏则“下通其言,女许之,然后纳采”。甚至到了民国年间,这种风俗仍未打破,据《合川县志》记载,男女相亲时,要准备庚书,将男方名字和生辰八字写在左边,通过媒人提交给女方。

结婚讲究媒妁之言,只有这样做,男女双方的婚姻才合法,才符合礼仪,才被家庭和社会所承认。否则,自由恋爱结婚,后果就是“父母国人皆贱之”,就像亚圣孟子指斥的那样,属于“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勾当。按照《白虎通议·嫁娶》的说法,男女婚配必须通过媒妁之言是为了让人远离羞耻和防止淫逸。

随着时代变迁,媒人的角色越来越远离官方,逐渐变得世俗化了。到了唐代,随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充当媒人角色。而此时,媒人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脍炙人口的别称:月下老人和红娘。“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来源于唐代李复言的传奇《定婚店》,据传,这位老人是掌管婚姻的神,冥冥中会在每一对有缘男女脚上绑上一根无形的红丝线,使得“千里有缘一线牵”。我们可以欣赏几句古诗,想见月下老人的风采:“匹配姻缘凭月老,调和风月仗冰人”;“每说婚姻是宿缘,定经月老把绳牵”。

红娘作为著名的媒人,来自于中唐大诗人元稹的《会真记》,原故事中的婢女红娘在促成张生与崔莺莺姻缘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其个人形象并不鲜明,直到元代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红娘的形象这才呼之欲出,成了戏曲舞台上不朽的经典。而“红娘”作为媒人的代称,也沿用至今。

除了月老和红娘,媒人还有另一个称呼鲜为人知,那就是“冰人”。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玉娇鸾百年长恨》中就有“多情果有相怜意,好倩冰人词组传”的诗句。冰人,就是婚姻介绍人,它来源于晋代令狐策的一则传说: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对话。令狐策询问解梦之人,对方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则婚成。”令狐策这才知道自己要当媒人了。令狐策刚开始不信,没想到鬼使神差,事情发展竟然真的如解梦之人所料,令狐策成了太守田豹家的媒人。从此,“冰人”就作为媒人的雅称流传了下来。

男女结婚,组成一个小家庭,而小家庭也要依附于大家庭而存在,在大家庭中,最著名、也最让人无奈和反感的当属“三姑六婆”了。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对于“三姑六婆”已经比较陌生,然而在过去的年代,一个家族中,亲戚繁多,良莠不齐,关系也很复杂。“三姑六婆”往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个称呼实际上也有误解,在古代,“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和卦姑;“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三姑六婆》中说道:“(三姑六婆)盖与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竟然将三姑六婆与奸盗之人划等号,可见对方名声之差。媒人被列为六婆之一,也常被人诟病。《金瓶梅词话》第37回说:“媒人婆地里小鬼,两头来回抹油嘴。”媒人的形象又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当然,在古代,媒婆巧舌如簧,也会采取坑蒙骗的手段,以谋取相关报酬和利益,甚至为了促成一场婚姻,不惜瞒天过海、颠倒黑白。这也是媒婆让人反感的原因之一。

在婚姻称谓中,有很大比例反映了中国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比如三宫六院、三妻六妾、童养媳、小丈夫、正房与偏房、大太太与姨太太、大老婆与小老婆、夫人与二夫人、娘子与二娘子、如今还流行二奶、三奶、四奶……《管子·小匡》记载:“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记·昏仪》则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周礼·天宫内辛》则曰:“王后帅六宫之人。”所谓“六宫”,即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到了隋唐两代,后宫设置女官624司,6局包括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和尚工局。这些女官享受优厚俸禄,级别与外朝官员相同。到了明代,皇后位居正宫,以下有贵妃,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等名称。后妃以下,杂置宫嫔,有婕妤、昭仪、贵人和美人等名号。这就是“三宫六院”的缩影。

由于男人娶妻有先后,上下有尊卑,只要地位显赫,家境富裕,很多男人就要娶三妻六妾,《左传·僖公十七年》载:“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妻妾成群,难免争斗。正室和偏房的明争暗斗,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男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对于帝王而言,勾心斗角的程度更会加倍,反映这种情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甄嬛传》。

在婚姻称谓中,最能表现大男子主义和大丈夫思想的称呼有很多,几乎全部是贬低妻子,诸如:贱内、荆妻、敝房、糟糠、浑家等。而一些蔑称和虐称也大行其道,比如让我们如雷贯耳的“母夜叉”和“河东狮吼”等。关于“河东狮吼”的典故,来自苏东坡的一首诗,主要是嘲笑一个叫陈季常的官员惧内行为,请看:“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而经常被人误解的一个词“糟糠之妻”,也是十足的贬低女性。虽然这个词有正面意义,指的是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妻子,但是也无法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恶性影响。糟糠之妻的典故取自汉光武帝和大臣宋弘一番对话,汉光武帝为了给守寡的姐姐湖阳公主寻觅老公,试探宋弘:“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不卑不亢答道:“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汉光武帝只好作罢。

陈老师指出,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有一项规定最能反映男尊女卑,即丈夫死妻可以续弦,而妻子失去丈夫必须守寡。“续弦”这个词源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喻夫妻如琴瑟。妻死则谓之“断弦”,那么再娶就是“续弦”了。死了丈夫的女人叫寡妇或孀妇,她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再嫁,二是守寡。对于元明清时期的女人而言,再嫁会遭受整个社会的歧视,所以很多女人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直至终生,可谓凄惨。这些可怜的女人成为烈女、贞女和节妇,朝廷为之建牌坊给予表彰,《明会典·户部七》中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看来,女人当节妇对整个家族好处多多,也难怪烈女节妇层出不穷。

泰山、官人、相公、驸马等称呼,则反映权力和地位在婚姻中的作用力。我们一般都雅称自己的岳父为“泰山”,这个词的出处与唐代宰相张说的任人唯亲的渎职行为有关。当时唐明皇泰山封禅,宰相张说担任封禅使。根据惯例,封禅完成之后,随行官员都要官升一级。而张说的女婿郑镒也在其中,宰相也不客气,一下子就将女婿从九品升到五品。当明皇质问为何郑镒升迁如此之速,左右答道:“此泰山之力也。”

“相公”这个称呼包含的含义很多,它本指丞相,后引申为指代贵人官员,而世人崇拜权力,于是妻子往往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了。此外,相公也指儒生、医生、财主。甚至还用于指代男妓,一个好称呼,也就一下变成了贬义词。

“驸马”开始指的是“驸马都尉”,一个为皇帝管马的内臣,这个称呼第一次与公主的丈夫角色发生关系,要归功于三国时期的何晏,他既担任驸马都尉,还是皇帝的女婿,此后数百年,皇帝女婿多有此官职,驸马也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尊贵称呼。

在介绍完传统婚姻称谓所代表的含义之后,陈老师又讲述了女婿和公婆的别称。比如女婿也称为“东床坦腹”,这个称呼来自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令人津津乐道的一则名人轶事。此外,还有倒插门的赘婿,我们经常用的“姑爷”等等。同时还对公婆、舅姑、翁姑、外舅和外姑的称呼起源进行了阐述。

最后,陈老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从月老、红娘等称呼来源,可看出对姻缘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从三宫六院、三妻六妾,可见男尊女卑的历史;从泰山、驸马等称呼,可看出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的作用;从舅姑、东床可见古今某些称呼来源的有趣。

讲座于2015年10月1日下午在天津文庙明伦堂举行。这是天津市第五庙国学文化节的内容之一,也是国学会在此期间在文庙举行的三场讲座中的第一讲。讲座听毕,深切地感受到,这确实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与听众交流
国学会负责人与文庙领导合影


=========================================================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