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剪纸艺术,以其扎根民间的鲜活力量、持续千年的文化传承、雅俗共赏的艺术展现、灵活多变的工艺手法,获得了上自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碧玉闺秀、乡野村夫的共同喜爱。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被民间的能工巧匠与艺术大师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古老的民俗文化再次熠熠闪光。 谈起剪纸,我们总会被那些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精品所折服,对年关将至张贴在窗户和楹门的一片红火喜庆剪纸更是耳熟能详。而剪纸艺术在长期流传的时间里,传遍大江南北,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饮水处,皆有剪纸身影”。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剪纸更是衍生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门熟悉而又陌生的艺术?剪纸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关系?其中蕴含着多少妙趣横生的故事呢?历史教师、剪纸艺术家殷世杰老师为我们作了一次精彩的释疑解惑。 2015年12月5日上午,殷世杰老师在天津市国学研究会通过《剪纸——生活、艺术与文化》讲座,与国学爱好者们共同分享了多年的研究与创作心得,并探讨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展现了剪纸艺术独特的文化魅力。 殷老师在讲座伊始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说“剪纸是最便捷的一种艺术形式”,只要手中有一张纸,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始艺术创作。剪纸,不一定用剪刀,用刻刀、烟烫、手撕均可,并无一定之规,这也是剪纸艺术风靡千年、人见人爱的原因之一。剪纸艺术根植于民间,展现了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用一句雅语来概括其艺术魅力,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的“巧剪人间样,胜似二月花”最为恰当。无论剪纸表现的是淳朴的乡土气息,还是因其精美无双而登入大雅之堂,甚至走向世界,无一例外,这个艺术形式都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和中国魂的审美艺术观点”之上的,这也是剪纸艺术受到广泛欢迎的另一个原因。简单好学、门槛较低、取材方便、能上能下,或雅或俗,注定了这门艺术具备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这是其他艺术形式诸如绘画、书法等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后者门槛较高。当然,如果要将剪纸艺术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天赋。 精美剪纸,其艺术手法灵活多变。殷老师信手拈来,介绍了几种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其一是“阳刻”,将需要表现的物体形象留下来;其二是“阴刻”,将需要表现的物体形象去除留白;其三是“阴阳结合”,将阴刻和阳刻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三种手法是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任意组合,千变万化。表现手法之外,色彩选用也很重要。按照颜色分类,常见者,一是“单色剪纸”,纸张或白或黄、或红或绿,虽然颜色单一,亦可妙剪生花,登峰造极;二是“染色剪纸”,流行于河北蔚县,这种剪纸通过酒精的渗透作用,将颜料进行渲染,色彩有过渡,斑斓耀眼,喜庆气氛很浓;三是“套色剪纸”,它与“染色剪纸”的差别在于,前者通过不同颜色的纸粘贴在剪纸下面,形成不同的颜色对比;后者通过颜色渲染,将白色宣纸染上不同颜色。套色剪纸没有颜色过渡,所以对比分明。 殷老师指出,剪纸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要想顺利传承并扩大影响,必须进行创新,不能拘泥于某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创造出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学院派”剪纸艺术。这类剪纸更加精美,造型讲究,装饰性强,能够代表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有着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的潜力。 剪纸风靡天南地北,也形成了“北雄南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传统剪纸,乡土气息浓厚,有很强的质朴感,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祥和的生活气氛。而随着地域向南延伸,南方的剪纸艺术差异越发明显,从安徽省开始,到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剪纸艺术逐渐脱离了粗犷笨拙的表现手法,变成了繁复细腻的艺术风格,并且造型规整,近似写实的工笔画。而广东的剪纸艺术,除了采用普通纸张之外,还可以采用锡纸和铜凿手法,可谓不拘一格。 殷老师指出,中国的剪纸艺术,来自于生活,也为了表现生活,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更加有长久的生命力。艺术一旦脱离了生活,变得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势必乏人问津,最终被淘汰。殷老师撷取一年中的几个特殊的节日,介绍了剪纸艺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还讲述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民俗传说,使得讲座更加兴趣盎然。在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我们耳熟能详,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爷继续“看家护院”,表达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渴望。而灶王爷形象的剪纸,无疑是各个家庭必不可少并且非常熟悉的东西。剪纸表现除夕过年,更是喜气感十足,孩童燃放爆竹烟花,无忧无虑玩耍,年夜饭热气腾腾,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正月初三,民间做表现“老鼠娶亲”的剪纸,反映老鼠嫁女的故事;正月初五,传为财神爷生日,这一天要迎接财神爷,历史上范蠡、管仲、关羽、比干和赵公明都曾担任过这个角色,最后财神成了关羽和赵公明的专属职位,并通过剪纸艺术表现出来;正月初七为“人日”,相传是女娲娘娘在这天造出了人类,剪纸艺术则表现了人口繁衍、多子多孙的美好理想。 殷老师还介绍了剪纸艺术表现的观灯火的元宵节、行人断肠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龙舟端午节、九九登高的重阳节、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等等,从中可见扎根于民间土壤的剪纸,是怎样艺术地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人们的乐趣。 通过殷老师的讲座,我们深深体会到,剪纸是门艺术,更是中国人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大众化,使它贴近民间;又因为它的艺术性,使得它得以登大雅之堂。在剪纸艺术中,我们更容易理解,什么叫雅俗共赏。 殷世杰老师说,北方有专家认为,剪纸须坚持自己的表现语言,而南方有专家认为,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只要能表现出剪纸艺术之美,采取何种方法都是适宜的。
殷老师说,商家可以供财神,穷人家不能供,这暗示了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财致福,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财神不能保佑你发财,你没有理由供它。
殷老师引俗话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
***** ***** ***** *****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