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诗人的山水诗,渗透了伤时忧国之情,总体格调沉郁苍凉,却又具有不同的艺术个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给宋代山水诗注入了新因素,改变了南宋后期山水诗过分追求纤弱的风气.。林景熙诗歌表现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其中的山水诗,也有这一特点。如《重过虎林》、《郑氏西庄》、《天柱峰》、《括城》、《山中早行》、《送春分》、《古松》、《溪亭》等山水诗,都是在表现山水文美中寄托故国之思的爱国作品。 《重过虎林》 漠漠江湖梦,萧萧禾黍秋。 清笳吹落日,白发过西州。 池涸神龙逝,山空老凤愁。 惟余关外水,寂寞自东流。 虎林,山名,市称武林,在钱塘旧治北。实写南宋故都。诗人重游旧地,触景伤怀,无限黍离之悲,使故都景物,蒙上了浓重的悲怆惨淡的色彩。诗的中间两联所写的落日,西州,神龙,老凤的形象,显然有隐喻和象征的用意。 《郑氏西庄》 不踏红尘道,结庐依水乡。 远峰开宿雨,高树表初阳。 犊卧野门寂,雁飞秋稻香。 午桥花竹地,回首已凄凉。 写郑氏宗仁隐处的景色佳作,极幽雅高洁。深沉悼念老乡郑宗仁与自已收埋六陵遗骨的遗民老乡。 《天柱峰》
谁卓孤峰紫翠巅,流泉一脉到宫前。 地邻千尺擎天柱,不拄东南半壁天。 写余杭洞霄天柱峰的高峻挺拔,叹恨它撑不住东南半边天,造成了天塌地陷,借天柱峰来抒发亡国之恨。 《栝城》
寒芒曾动少微星,一水溶溶叠嶂横。 落日渔舟吹远笛,断烟戍屋带荒城。 沙鸥欲近如招隐,关树无多亦厌兵。 却忆莺花亭外路,太平箫鼓沸春声。 《山中早行》 短策穿幽径,山樵半掩扉。 月斜林影薄,石尺水声微。 一犬隔篱吠,孤僧何处归。 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 《送春分》
蜀魄声声诉绿阴,谁家门巷落花深。 游丝不系春晖住,愁绝天涯寸草心。 《古松》
独占宽闲地,不知摇落天。 山林犹古色,风雪自穷年。 龟伏灵根寿,禽巢绝顶仙。 栋梁非所屑,几见海成田。 《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意: 该诗写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传神地描绘出诗作者苦闷无聊的心境。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