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一,次数很频的呕逆。少阳病是腑病及脏,“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少阳的病影响了胃气,胃气上逆,所以呕。少阳病“喜呕”是多呕。呕是少阳证的主证,将来讲《金匮要略》的呕吐哕篇里还要讲小柴胡汤治呕的问题。 为什么少阳病里或见之证如此之多?“或”是一个未定之词,不是说是必然出现的。少阳属于半表半里,六经就是十二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还都有联系,所以胆气一郁,半表半里之气就不和,邪气就有乍进乍退之机,上焦、中焦、下焦就有在上、在下不利的情况出现,因此它的证候就有或然或不然之异。或者已经出现心悸了,或者小便不利、尿少了,这些都和三焦有关系,和表里的气机有关系。 治疗这个病应该用什么方法?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纷争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发汗行不行啊?不行,发汗能解太阳之表而不能解少阳之邪。用泻下或者用清法行不行啊?也不行;下法、清法能解决阳明之里也不能解决少阳之邪。它是一个半表半里之邪,是太阳、阳明的夹界,要解除少阳经的邪气,得要解决半表半里的邪气。因为这个病也有发热,发于阳也,是阳经的病,所以古人区别它既不是发汗也不是泻下,也不是吐,同时也能解除发热这个问题,就把小柴胡汤叫做和解之法,即不通过发汗、泻下那些手段,而达到清热的目的,使少阳气机通达,半表半里之气和畅。同时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来看,既有祛邪清热的药,也有扶正补虚之药,集寒热补泻于一体。 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组成,包括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剂量方面,“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等量,都可以用三钱,现在是10g。惟独柴胡用的多,柴胡半斤,柴胡也用三两就不叫小柴胡汤了。 为什么不叫柴胡汤而叫小柴胡汤?因为还有一个大柴胡汤。小青龙、大青龙,小承气、大承气,有大小之分,大的力量就大,小的力量就小。小柴胡汤的主药是柴胡,所以柴胡的剂量是要重的。有的人说在临床用柴胡汤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效,实际上和剂量用得是否恰当,是否足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记剂量。理法方药就包括剂量了。柴胡是主药,必须重用,尤其是少阳证必须多用。 有很多的医学家提到柴胡劫肝阴的问题,尤其南方一些大医学家不大敢用柴胡。怎么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大家看《红楼梦》,林黛玉有病了,肌肤瘦,颧骨红,乍寒乍热,咳嗽,胸胁发闷,也是默默不欲饮食,王太医给看病,脉很细还很数,肝气还抑郁,那怎么办?用逍遥散,方中就有柴胡,鳖甲炒柴胡叫黑逍遥。要用八钱柴胡,林黛玉受得了吗?现在说的是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舌苔黄白,此为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故也。也没说舌质红、口舌干燥,为什么不敢用柴胡?劫肝阴要有肝阴虚的征兆。不能因为柴胡劫肝阴就不敢用柴胡了。如果我们用柴胡也是三钱,和甘草、人参的剂量都相等了,小柴胡汤就失败了。因为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这是《神农本草经》的原话。在推陈致新方面,一个是大黄,一个是柴胡,前者从血分说,后者从气分说。用三钱柴胡,还配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柴胡就无法推陈致新、疏通郁结、透热外出了。就好比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你把他手也捆上了,脚也捆上了,然后你还叫他发挥他的力量,那就不可能了。所以小柴胡汤就无效,吃了以后烧退不下来。 这七味药针对三个方面,而且是有机联系的,所以叫和解之法。第
一,就是柴胡配黄芩;第
二,就是人参、甘草配大枣;第
三,生姜配半夏。首先治胆,以柴胡配黄芩。按君臣佐使来说,属于君臣,不是佐使。柴胡能够疏解少阳经中的邪热,黄芩能清胆经、胆腑的邪热。不过,柴胡的作用也不是单纯的解热,还有疏利肝胆的作用。因为少阳病虽然是热邪传入少阳了,少阳在三阳里谓之一阳之气,是初生之气也。现在春天了,再往前一点儿就是少阳之气甲子日,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阳气上来了,少阳主升发。所以这个少阳之气是个小阳,是个嫩阳,阳气刚一发动,还没有什么劲。在这时候,邪气把它一闭郁了,它的升发条达就障碍了。因此,光用苦寒的药单纯清少阳之热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病机里还有邪热使少阳的气机不达、少阳的枢机不利的问题。柴胡既有清热的作用,也有疏郁而使肝胆气机舒畅条达的作用。《伤寒论》用柴胡的方子有七个,我们只承认六个方子属于柴胡剂群,把四逆散排除在柴胡剂以外,因为它有柴胡而没有黄芩。 其次治胃,少阳病有胃气逆,喜呕,“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所以用半夏配生姜健胃以止呕。半夏、生姜叫小半夏汤,“止呕之圣药莫过于半夏、生姜也”,半夏、生姜为止呕的圣药,既能够健胃,又能够下气,散饮祛痰。少阳病要影响脾胃,胃气不和就要呕。半夏、生姜,要和柴胡、黄芩对比着来看,柴胡、黄芩是苦药,而半夏、生姜是辛药。苦就有泄热清热的作用,而辛就有散结的作用,“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所以半夏、生姜不但能够治胃止呕,同时对于胸胁满,胃气不和,都有好处。 最后治脾,人参、炙甘草、大枣是甘温之药,都是补中益气的。为什么小柴胡汤里要加上补中益气之品?一般治邪气的方子不加人参,要加人参就要斟酌斟酌。人参是个补气的药,有敛邪的作用,加得不适当就把邪气堵住了,叫闭门抑盗。恰恰小柴胡汤里要用人参,现在开方子用党参,党参力量小一些。为什么?小柴胡汤叫和解之法,用八两柴胡、三两黄芩,解热祛邪。同时加上扶正之法,保养脾胃,甘温益脾。加上这些药物,一个是因为少阳是小阳,少者小也,它不如阳明和太阳。阳明者,两阳和明也,明者是昌明也,阳气隆盛才谓之阳明;太阳者巨阳也,主一身之阳气,固密于体表。少阳的抗邪能力不足,在半表半里,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少阳既是太阳、阳明中间之枢,也是三阳到三阴的阴阳之枢。也就是说,少阳之邪气再往里就入脏了,到五脏第一个就到了,足太阴脾中州。同时,这个人默默不欲饮食,脾的健运功能的确是不好了。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胆的邪气要影响脾,木来克土。为了强壮少阳之气和邪气作斗争,所以要加上人参、甘草、大枣,朴正以祛邪。小柴胡汤里如果不加上甘温补气的药品,恐怕是不能使少阳之气抗邪以外出的。另外,补脾也是一个预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胆都是相连的,先把脾给它健旺起来,就杜绝了少阳之邪入太阴的这条道路。 这个方子有“去滓重煎”之说。“去滓重煎”就是最后要熬空汤,把药渣滓去了就剩药汤了,还把药汤再煮以浓缩药液。“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六升水再煮到三升。为什么去滓重煎?这是古人的一个经验,用和解之法的时候都是去滓重煎。小柴胡汤是和解剂,七味药有取其气的,有取其味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辛的,要是按着一般的煎法,药的作用有先有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补有泻,达不到和解的作用,所以去滓完了再重煎,使不至于偏于寒、偏于热,达到和解的目的。 总的来说,小柴胡汤既可以治伤寒外感热病,也可以治杂病,因为它是和解表里,调和阴阳的方子,所以它的治疗范围是很广泛的,加减化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学校工宣队一位同志的母亲,前几天来找我看病,她以前得过肝炎,50多岁了。肝炎似乎好了,新近得了糖尿病,尿糖高、血糖也高,浑身乏力,口渴,肚子还胀,大便不调。我一看,脉见弦,有肝胆的问题;小便不畅,又有气化功能不好的问题,就是肝胆有热,脾和三焦还有虚寒,所以我就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服药以后,血糖和尿糖都降下来了,精神也见好。 小柴胡汤解热效果很好。宋朝的《苏沈良方》对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很重视,它说小柴胡汤治疗的热有五种,往来寒热、潮热、瘥后热。急性病发烧它能治,一些内伤的慢性病的低烧不退,有的时候用它也很管用。《医宗金鉴》里有一个方子叫柴胡清骨散,治疗低烧不退效果是很好的。现代临床有一些无名热,只要有肝胆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效果也是非常之好的。另外,小柴胡汤治疗因情志抑郁所致的低热效果也很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101) 血弱气尽腠理开 邪气因入进胸怀与正相搏结胁下 正邪分争热往来 休作有时不欲饮 脏腑相连痛下排 邪高痛下故使呕 小柴胡汤用之差这一条是对上一条的补充,论述了少阳病,特别是小柴胡汤证的病因,和病机。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是讲病因的。为什么邪气就直中少阳?这个人气血虚衰,腠理不密。“腠理开”就是腠理不固密,不能够抵抗邪气,邪气就因“入”。 “入”就是进来了,邪气就侵入。进到什么地方?在哪个经啊,在哪个部位?“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是讲的病位。六经辨证是有范围、有界限的,胁下属于少阳的地面,是由少阳经来管,病位在少阳。 下面就讲病机、症状和它的影响。“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在胁下,正气和邪气分争,有的时候正气占上风,邪气退却,有的时候邪气占上风,正气退却。正邪两方的斗争互有进退,这就叫“正邪分争”。进而入阴,所以就恶寒,邪退正气向外,所以就发热,这个寒热就叫“往来寒热”;它不总是持续,要冷一阵,热一阵,是交替性的寒热。“休”就是休止,“作”就是发作,休止和发作言其寒热不同时出现。这个病有一点儿像疟疾。因为胁下是少阳的部位,邪客少阳,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就会出现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虽然是胆的病,胆属于腑,又连于肝,肝胆为表里。“其痛必下”,“痛”当“病”来理解,当病的发作位臵来理解。也就是说,胆病影响肝,肝胆之气不利了。它不可能是局限在这一个脏腑,它要有所影响,影响谁?影响肺吗?不是,它要影响它所克的脏腑。肝胆有病都会影响脾胃,按照五行学说来说,这个叫木克土。“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高”是指胆病,“痛下”就是影响到胃,胃气不和了。邪由胆而又影响到胃气的不和,或者肝有邪而影响脾气的不和,这都叫“邪高痛下”。按照五行学说,一个是克,一个是被克。肝胆有病,就犯脾胃,它的势力所及就要影响脾胃,所以叫邪高痛下。脾胃是受肝胆克制的,“邪高痛下”,胃气就不和,脾气就不和了,胃气不和故使呕也,脾气不和则不欲饮食。病因、病位、病理变化、症状都有了,影响所及也有了,病的发展、影响也阐述出来了,最后就是具体的治疗方法了,“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102) 这一条还是继续上两条,论述少阳之邪不解,邪气可以传阳明。 这一条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一个是少阳能传阳明,传了阳明它就要出现渴症,出现了渴症以后,就知道少阳之邪已经传给阳明了,这有辨证的观点;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太阳、阳明、少阳,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太阳之邪传阳明,阳明之邪传少阳,是这么个顺序,实际原文里并不受太阳、阳明、少阳排列的约束,太阳之邪能传少阳,少阳之邪也能传阳明。在这个地方有争论,有人认为少阳主半表半里,应该排在阳明的前面,为什么现在阳明排在少阳的前面了?将这作为一个问魉提出来了。实际上《伤寒论》里排是那么排,在发病的时候,太阳病能够传少阳而出现少阳病,少阳病也能传阳明而出现阳明病,不受排列的影响,主要是讲辨证的。 “服柴胡汤已”,“已”就是病好了,药吃完了,少阳证已经解了。如果少阳的邪气完全解了,三焦通畅,津液敷布,就不应该出现渴;少阳病兼证或见之证,“或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是不是那个渴?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是“服柴胡汤已”,少阳证已经解除了,这时候出现渴,就不是小柴胡汤兼证的渴了,而是一个新的问题。“属阳明也”,这是少阳之邪没解而转属于阳明了,因为阳明有热,津液受伤,所以口渴,这是阳明热证的一个反映。从少阳往阳明转,在这样一个阶段过渡的时候,叫做“属”。既然属于阳明了,就不是少阳的问题了。 “以法治之”,再用小柴胡汤也解决不了问题,应当用治阳明之法而治疗。这一条是总结上面那两条,如果吃小柴胡汤邪解不完全,就有转属阳明的问题。转属阳明的根据是先见口渴。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103) 这一条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证。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两个根据,一个是胸胁苦满,一个是喜呕。但是也有两种病,就像这条所说的,是湿热的胁下满痛,或者说是胃里有水饮的呕,这两种病虽然也有胁下满痛,虽然也有呕,但是都不属于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一个是湿热,一个是水饮,如果辨证不清,误认为是少阳证,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就是误治。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脉浮而弱,有点儿像太阳中风的脉;脉迟,有点儿像是虚寒证。有表证,所以还恶风寒,脉浮而弱。如果说迟脉属于阳虚,属于中寒,那么就会手足凉,现在手足温,说明这个迟也不属于阳虚的寒证。 “医二三下之”,医生对于这样一个“脉迟浮弱、恶风寒”,他没有用一些解表的方法,因为这里有表证啊。浮脉是主表,恶风寒也是太阳有邪,可以发汗解表,但他用了下法了,还不只用了一次,“医二三下之”,两次三次地、反反复复地给这个人用泻下。为什么医生要给他泻下?当医生的就那么糊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