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谓“柯氏”,是指中华柯氏的主流,即源出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国君柯相、柯卢后裔的“柯氏”,未包含出自姜姓的“柯氏”、由北魏鲜卑族柯拔氏改姓而来的“柯氏”、少数民族中的“柯氏”,以及上述源流之外的“柯氏”。)
古公亶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生熊遂,熊遂生柯相(得姓始祖),柯相生彊鸠夷,彊鸠夷生余桥疑吾,余桥疑吾生伯庐(为吴姓)、柯卢(定姓始祖)。
[1]、柯卢,余桥疑吾次子,妻崔氏。育二子:周繇(yáo)、能; 注:周繇,继句吴国君位。 [2]、周繇,柯卢长子,妻江氏。育二子:屈羽、柯秀; 注:屈羽,继句吴国君位。 能,柯卢次子。育三子:文光、文辉、文耀; 注:能,字相卿,仕周宣王,为猃狁(音xiǎn·yǔn,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方的民族)戍主。 [3]、屈羽,周繇长子,妻张氏。育子:夷吾; 注:夷吾,继句吴国君位。 柯秀,周繇次子; 文辉,能次子。育子:良佐; 注:文辉,仕周平王为太保(官职)。周幽王为犬戎(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所杀,其地近戎狄(西戎、北狄),不可居,相王迁洛邑(东周国都)。文辉随迁,居洛邑之西,不逾年终。 [4]、良佐。育子:转; [5]、转。育子:槿; 注:转,一说裕。 [6]、槿。育子:复; 注:槿,或为瑾,一说隆。周惠王时,为大夫(音dà·fū,官职)。 [7]、复。育子:北辰; [8]、北辰。育子:弘化; [9]、弘化。育二子:芝芳、芝茂; 注:弘化,或为宏化。仕周定王为大夫;定王二年丙辰(公元前605年),官司寇(官职),一月而亡。 [10]、芝芳,弘化长子。育子:雄; [11]、雄。育子:森; 注:雄,字世长。生而颖异。儿时,香袭近人,时人谓之“香孩儿”。长而好学,仕周景王为上大夫(官职),与单子、刘子如兄弟。 [12]、森。育子:庆泽; [13]、庆泽。育子:德芳; 注:庆泽,一说稹。周敬王时,为大夫。 [14]、德芳。育子:道亨; 注:德芳,一说秀。仕周威烈王为名将,以功封北地戍主。 [15]、道亨。育子:致(zhì); 注:道亨,或为亨,一说道享。 [16]、致。育子:旻; [17]、旻。育子:纪善; 注:旻,一说昊。 [18]、纪善。育二子:文绥、武定; [19]、文绥,纪善长子。育子:京; 注:文绥,聪慧异人。秦灭周,离周为秦大夫,与文信侯吕不韦相善,荐为秦太保。 [20]、京。育子:椿; 注:京,一说浩。 [21]、椿。育子:灏(hào); 注:椿,一说镐。 [22]、灏。育子:汲; 注:灏,字德灏。天资颖悟,风尘绝表。仕汉文帝为河南太守。 [23]、汲。育子:彝; 注:汲,字希贤,仕汉景帝为中大夫(官职)。 [24]、彝。育子:亮; [25]、亮。育子:恒; [26]、恒。育三子:昶、晖、旭; 注:恒,一说有恒。以文学进,仕汉宣帝为给事中(官职)。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迁京兆尹(官职),五月而卒。 [27]、旭,恒三子。育子:皎; 注:旭,官槐里(古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令。 [28]、皎。育二子:允恭、允和; [29]、允恭,皎长子。育子:祯; [30]、祯。育子:维; 注:祯,以文学仕汉哀帝为谏议大夫(官职)。 [31]、维。育子:光迪; 注:维,字振常,以文学仕东汉光武帝为议郎(官职)。 [32]、光迪。育三子:岳、岗、狱; 注:光迪,或为迪。一说光迪育二子:岳、岗。 [33]、岗,光迪次子。育子:良辅; [34]、良辅。育子:孔善; [35]、孔善。育子:明; 注:孔善,东汉顺帝阳嘉中,以茂才(即秀才)仕博士(官职)。永嘉崩(公元145年正月,汉冲帝刘炳崩),梁太后(梁妠,汉顺帝皇后)征渤海王(刘鸿,汉质帝父),质帝刘缵即位,与其功拜尚书令(官职)。 [36]、明。育子:端; [37]、端。育二子:坚、实; 注:端,字文昌,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官侍中(官职)。与御史(官职)桓典(东汉沛国龙亢人,赐爵关内侯)相善。 [38]、坚,端长子。育子:国宾; 注:坚,字有本,号逸翁,又号浪叟。笃孝行,贵义轻财,视富贵如浮云,汉累征不就。 [39]、国宾。育三子:芬、丛、藩; 注:国宾,或为宾。仕东汉献帝建安间,一说仕蜀汉后主刘禅。 [40]、藩,国宾三子。育子:雍; 注:藩,或为蕃。仕汉为隆兴(江西南昌古称,南宋隆兴元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太宗(官职),一说仕西晋惠帝为隆兴太宗。 [41]、雍。育子:丕; [42]、丕。育三子:仁、义、礼; 注:丕,东晋咸安年间,以文学仕简文帝为太学博士。 [43]、仁,丕长子。育子:镐; 注:仁,东晋安帝时,以文学官翰林学士(官职)。 [44]、镐。育子:庠(xiáng); [45]、庠。育二子:辐、轨; 注:庠,聪明有智,以文科仕殿中丞(官职)。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己未(公元419年),宋公(刘裕,即南朝宋武帝)进爵为王,庠迁中书侍郎(官职)。 [46]、轨,庠次子。育二子:晖、晔; [47]、晔,轨次子。育子:有忠; [48]、有忠。育子:绍; 注:有忠,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官司农卿(官职)。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迁度支尚书(官职),三月而卒。 [49]、绍。育二子:瑺、琰(yǎn); 注:琰,一说俨。 [50]、瑺,绍长子。育五子:温、良、恭、俭、让; 注:瑺,隋时,官昌化县(今浙江省临安市西部)令。 [51]、恭,瑺三子。育子:文光; 注:恭,以文学进,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官御史大夫(官职)。与黄门侍郎(官职)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相善,寻迁太常卿(官职)。 [52]、文光。育子:茂先; [53]、茂先。育子:畅; 注:茂先,或为茂光。武周久视(公元700年五月-701年正月)状元,一说唐建中年(公元780年正月-783年腊月)状元。 [54]、畅。育三子:克达、克荣、克芳; [55]、克荣,畅次子。育二子:衡衍、益逊; 注:克荣,唐玄宗时大隐士。系长江南北柯氏各大支派始迁祖。其长子衡衍为鄂、赣、川、陕、云、贵等省柯氏之祖,次子益逊为闽、浙、苏等省柯氏之祖。 [56]、衡衍,克荣长子。育子:高; 注:衡衍,唐德宗时,官金吾将军(官职)。 益逊,克荣次子。育子:炫明; 注:益逊,唐德宗时,为兖州典签(官职)。居河南光州固始。 [57]、高。育四子:梁、拱、柱、材; 炫明。育子:则迁; [58]、梁,高长子。育六子:智、仁、圣、义、忠、和; 注1:梁,仕唐咸通(公元860年冬月-874年冬月)为中骑将军(官职)。一说仕唐懿宗咸通中,官大名清河(清河,县名,在河北)令;唐僖宗干符二年乙未(公元875年)迁饶州(州治为鄱阳县,地处江西东北部)判官,遂居饶州之南酒坊,以监陶得之浮梁(浮梁,县名,在江西)景德镇。塟里仁乐山寺左。 注2:智,字有智,迁鄱阳吴冲陈村; 仁,字懋仁,迁乐平山前(乐平山,在江西乐平县西。旧名石墨山); 圣,字希圣,居婺源槎溪。妻江氏,育二子:从春、从阳; 义,字尚义,居景德里仁; 忠,一说中,字弼忠,居景德天门山,一说迁德兴; 和,字贵和,一字叔和(淑和),号益孙,居池州建德尧封,官鄱阳令。安徽贵池棠溪(祯祥公)、峡川(气祥公)、石埭斗坑(瑞祥公)、金溪(晟祥公〈守尧封祖居〉)、莲溪(祥受公)五支皆其派生。一说最早定居池州的应为“应诚公”。 则迁。育三子:柯二、柯亮、玄之; 注1:柯亮,字延熙,号商庵,世居光州府固始县柯家营。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因避黄巢之乱,亮随王审知(后为五代闽国国君)兄弟入闽,初略漳州。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占据泉州,驻居泉南元妙观西水沟巷(后称柯厝巷),历五世传至北宋庆文公(柯萼,字庆文),为泉之望族。延熙公为闽南柯氏始迁祖。 注2:一说则迁生一子:延熙,字玄之(驻金斗桥)。 [59]、仁,梁次子。育子:旦; [60]、旦。育子:啟; [61]、啟。育三子:材、成、丰。 注:啟公长子材,迁浙路;次子成,迁柯源;三子丰,迁淮南。 [62]、成,啟次子,妻王氏。育二子一女,二子:满、平,一女(适文宅)。 
卢公至成公世系图
说明:以上所列卢公之下世系多出自《中华柯氏大成宗谱》,其中,成公系卢公次子能公之后裔,而四川、重庆各成公世系家谱中,皆以成公为卢公之孙柯秀后裔记之(柯秀,卢公长子周繇之次子);据考,安徽宁国、南陵、太湖所存成公世系家谱中,亦以成公为卢公之孙柯秀后裔载之。此外,还有一些谱本载成公乃卢公之下第72世裔孙,而非第62世裔孙。诸多疑点,在此罗列,以备考证。
附:柯氏得姓源流考(见安徽省宁国县方塘乡《柯氏续修宗谱》) 第一世:仲雍; 第二世:季简; 第三世:叔达; 第四世:周章; 第五世:熊遂; 第六世:柯相(得姓始祖-周成王封相于柯山,指山为姓,郡授济阳); 第七世:彊鸠夷; 第八世:余桥疑吾; 第九世:柯卢(定姓始祖); 第十世:周繇; (已上十公,见《史记·吴世家》) 第十一世:秀公; 第十二世:熹公; 第十三世:邵公; 第十四世:卓公; 第十五世:仁公; 第十六世:伯高; 第十七世:开先; 第十八世:棠公; 第十九世:崇(唐号为五老榜); 第二十世:卢洲公; …… (自廿一世至五十六世,今不可考) …… 第五十七世:真公(公迁青洲青莲县,传二世,迁宣州宁国府旌德县梅裡村); 第五十八世:勗公; 第五十九世:勳公; 第六十世:九思公(唐奎章阁大学士); 第六十一世:守仁公; 第六十二世:僎公; 第六十三世:贽公; 第六十四世:旦公; 第六十五世:啟公(长子“材”迁浙路,次子“成”迁柯源,三子“丰”迁淮南); 第六十六世:成公。 唐僖宗时,公避黄巢之乱,由旌德县迁洪州九江军,寓西窑,徙操石山下。光啟二年,复迁兴国柯源大泥坑立业。庐墓尚存,故今以成公为一世祖焉。 
安徽省宁国县方塘乡《柯氏续修宗谱》所载-柯氏得姓源流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