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十五——花朝、花神、壶蝶会

 渐近故乡时 2017-03-11

  

作者 | 施立学 刘国伟

选自《东北年节》


——


红梨初绽柳初娇,二月春寒雪尚飘,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写给花朝节的诗。花朝,又名花节,通称百花生日或称花娘子的生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五。《熙朝乐事》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也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花朝节是古代万物有灵观念所产生的一种花神自然崇拜的民俗事象。



红紫万千祭花神


花神为谁?民间传说中以女夷为花神。《花木录》认为女夷是“魏夫人弟子,善养花,号花姑,故春圃则祀花阴。”《月令广义》也说:“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民俗又认为,从小寒到谷雨,共历时四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四个月共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管十五天,每五天为一候,八个节气共有廿四候,每个候以花的风俗相应,便形成了廿四番花信风。


依其次序,廿四番花信风的名字是:小寒节——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节——迎春、楼花、探春(又称望凤);雨水节——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海棠、梨花、木香;清明节——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牡丹、荼蘼、楝花。


传说一年十二月,有花神十二位,在廿四番花信风中只占四位。这十二位花神的次序是:正月梅花香——花神林和靖;二月春花开——花神燧人氏;三月桃花红——花神崔护;四月蔷薇放——花神汉武帝;五月石榴似火——花神张骞;六月荷花耀满池——花神杨贵妃;七月槿花开——花神蔡君谟;八月桂花香千里——花神窦禹钧;九月菊花黄——花祌陶渊明;十月芙蓉怒放——花神石曼卿;十一月枇杷花发——花神周祗;十二月腊梅始放—— 花神苏东坡;闰月亦有花神——捉鬼的钟馗。


民间于是日祭祀花神庙。花神庙主体为花皇殿,正殿供花皇颛顼帝坐像,两侧供有手执各季鲜花的十二尊花神像,又有闰月花神像。另有四个催花使者,以掌管四季花卉的盛开。如杭州西湖花神庙,旧有清学者俞曲园补书楹联一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杭州西湖,一年四季百花争放的盛景。祭祀花祌庙仪式为于庙前广场张灯结彩,搭台唱戏,花商卉客洽谈花木交易。


佳气融融壶蝶会


所谓壶蝶会,就是规定凡是参加盛会的人,每人先于自家庭院将已开、未开的花木挂红着绿。即用红布条系于花枝上,或系于木棒上,插在花盆里,以示庆贺百花诞辰,祈求百花繁荣、人间闭圆。


武则天



据说此举始于唐女皇武则天。《镜花缘》有一回专门记述其事:那年武则天登上女皇宝座,正逢冬日严寒。武则天见百花中唯有腊梅盛开,突发奇想,写了一首《腊日宣诏幸上花·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发须连夜,莫待春风吹!”不知是天遂人意,还是人意动天,次日,武则天游上苑时,果见天和日暖,池水解冻,满园青翠,红紫迎人。武后兴致勃勃,令宫人为花木挂红悬金,这就是百花生日为花木挂红着绿的由来。


为花着红挂绿后,参加壶蝶会者,每人携一壶美酒,一碟好菜,并且带上佳人丽姝,聚在一起,举行一个自备酒菜的大宴会,以酒赋诗,欣赏名花。


唐人杜秋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金褛衣》,据说就是在花朝节写的:“劝君莫惜金褛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武则天违背花时,强令天下有花尽放,有蕊尽吐,上苑花卉,尽皆擎香献媚。传说独有二花,花不红,蕊不绽,这就是达子香花和芍药花。武氏盛怒,令人将这两种花遗落塞外。达子香饮恨万顷荒漠,芍药花植根长白深山。在江南“春到花朝碧染丝,枝梢剪彩袅东风,蒸蔚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但在塞外,残冬方尽,料峭春寒,花神尚远,直至五月才近花期。而此日效仿内陆习俗,焚香祭花,是感念藐视权贵,不畏严寒,怒放于塞外的群芳。达子香,又名迎春花、干枝子梅、年息香、年祈香、安楚香、砬子香、一路香、金达莱,学名山杜鹃。为落叶灌木,高尺或尺半,多分枝,小枝细长,疏生鱗片,开在众花之先。在冰雪初消的三月,在吉林东部山区,偏是山脊石砬处,已见花色艳艳,遍领红霞,人誉为映山红。花叶似柳而小,一为草药,已作茶饮,有止咳平喘之效;三为祭祀香料,香气极浓,连飞鸟都避之而不敢近前。七月七、八月十五或九九重阳,连枝带叶采回,放置通风朝阳处晒干,捻成粉末,祭祀时焚烧,可驱赶蚊虫。当年清廷贡品基地乌拉街打牲衙署,每年有700束安楚香进贡大内。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