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小科普 | 什么是自我?

 菁菁心理 2017-03-11



自我(Ego)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第三个心理模型“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其1923年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释,其概念与我们今天要谈的既有重叠又有区分。



1、自我作为一种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作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我是处于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原欲的部分;自我是从本我中生发出来的、与现实接触的部分;超我是“自我内部的分化阶段[1]”,“通过内化别人的观点和认同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形成[4]”。

2、自我作为一种功能


代表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在来自外界、本我的力比多和超我的严厉性三种不同的危险之间斡旋,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一个男人在街边遇见一个漂亮的女人,他的“本我”想把这个女人拖到小树林里“干了她”,他的“超我”认为这样是不道德的,最后他的“自我”在“外界”现实的压力下开始了递名片、送鲜花、请吃饭的求爱流程。

3、自我作为一种自体


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自体(Self)有很多含义上的重叠性,包括身体自体、身份认同、主观感受等。








在弗洛伊德的概念里,这几个意思是在交替使用的。但我们如今,会更多地将三者的概念加以区分,狭义层面的自我(Ego),更多意渭着“代表一组功能的抽象概念[2],取其功能性的内涵。



1
  自我强度:

认知(知觉、思考、记忆等)及执行功能水平如何?是否能保持稳定的工作?是否能建立并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否有稳定的现实感?是否有冲动控制的能力?……


2
  防御机制:

是更多使用偏原始的防御机制,如投射、投射性认同、否认、分裂、解离、付诸行动、躯体化等;还是更偏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如压抑、情感隔离、反向形成、合理化、抵消、置换等;还是更偏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


3
  自我觉察:

意味着功能性的自我作为一个主体,来观察和省思作为客体的“自体”和“自体-客体”。参加过内观禅修的人会很容易理解,对于身体感受(身体自体)的觉察,和对于起心动念、情绪、行为等(心理自体、自体-客体)的觉察。


4
  心理悟性:

是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外部或他人,还是有能力“将其内心的体验、感受、想法及人际关系与其症状建立起联系[5]”,能够通过隐喻和类比来思考。



参考文献:


[1] 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文集6 , 车文博 主编, 长春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N. GregoryHamilton, Self and others: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杨添围周仁宇译, 心灵工坊, 2013年4月第1版

[3] GlenO. Gabbard M.D.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Fourth Edition). 李宇宙等译, 心灵工坊文化, 2007

[4] Hermann Schultz. Psychoanalytic Models ofthe Mind, 王晓艳译

[5] OPD工作组, Operationalized PsychodynamicDiagnosis-2. 肖泽萍等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编辑 / 高伟飞

图片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