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丰那些“送老人”的事!

 中王 2017-03-12


长年在外,偶尔会接触到各地的一些葬礼风俗,因此不得不去了解其中的礼节习俗。所谓:“入乡随俗”不同地域的葬礼都有其独特的风俗。


       

在省城广州,遇到亲朋好友老人百年归老,首先要了解逝者的原籍,从而再去了解所属地区的风俗,以免冒昧失礼。总体来说,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比较多见的事例来说,治丧风俗经过各种文化多年的融合,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简化的程序。



反观陆丰地区,对丧礼郑重其事,迎来送往,礼节多多,一丝不苟。知书识礼的长辈和能人“站台”指挥,统领一切大小事宜,避忌多多,讳莫如深,外地人无法理解,延续下来的陈规旧俗,少有人敢于挑战和改变。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外面俭朴的丧礼形式所影响,我对家乡的丧事那种繁琐和铺张,抱有成见,甚至反感。主要是据于对一些赚死人钱回扣的不屑。我认为奔丧的重头戏应该是追思,而不是吃喝。家乡的丧事与嫁娶囍事不同,囍事是一种邀请形式,对亲友是毕恭毕敬,唯恐失礼,婚礼宴席只要礼到,人未能赴约可以一声歉意轻轻带过,而丧事则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事必躬亲,随时考验你与孝主的感情深浅,由于人们在攀比心理作用下,喜欢大事操办,场面隆重,“送老人”的队伍人数似乎在无形中体现逝者以及其家人的社会地位,为人处世的口碑和威望,这也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大多亲戚朋友对丧礼不敢懈怠,礼相往来,亲戚好友,绝大部分都请假或放下手头事务参加丧礼,陆丰地区对丧礼是大张旗鼓,对婚礼却是“随意安排”,让好多地方的人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常费解!重丧轻生是这个地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敲锣打鼓放鞭炮,搭棚摆席宴请奔丧亲友,俗称“吃死人”。而参加丧礼的亲戚朋友奠银帛金则是必送的,并且随着人民百姓生活的提升而“水涨船高”,三五百元成千上万则是不足为奇。整个丧礼时间三五天或一个星期才能消停,耗资巨大,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在几天内销费掉,让人惊叹“死不起”!并且颂经作法,跪拜上香,守灵入葬,迎来送往,繁文缛节多如牛毛,丧礼的开销多来源于亲友的奠银帛金,由“老大”与家人协商调配“帛金”,人们对这份“帛金”戏称为“免息贷款”,今天收明日还,也让一些家庭困难的人哀叹难以承受,铺张浪费,大势操办,耗时耗力,也让哀伤中的“孝主”及家人身心疲惫,无可奈何!


      

所谓“约定成俗”大家内心都感受到这种太多形式的丧礼过于繁琐累人,但没人敢越雷池半步去彻底改革创新,虽然随时代进步,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看似简化了某些环节,可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大的方面和形式还是老样子,跟朋友聊天说到这个话题,形成截然相反的两大阵营,一种认为家乡丧礼必须彻底简化,特别是出外人每年为了这种礼俗来回奔波,影响了生意或者工作;另一种观点则持保守态度,认为现代人人情观念日渐淡薄,忙于赚钱谋生,相互沟通比较少了,而大肆操办丧礼,郑重其事,召集族亲好友参加丧礼是一种联络感情的最好形式,使大家有机会见面交流,关系瞬间增强了,并且铺张浪费的丧礼形成了一种地方产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岗位,吹吹打打的,军乐队,入殓抬灵柩,装神弄鬼的,理事采购的,理发,缝麻戴孝衣的,搭灵床摆祭品的,租瓯碗搭棚架的,茶水烟酒,银纸香烛贡品,宴席消费了大量食材都是被冠以促进地方经济之名,远道而来参加丧礼人群的住宿消费,也相应的带动和刺激了差不多“一潭死水”的地方经济,这种“吃死人”现象让人“啼笑皆非 ”也让人哑口无言!

   

所谓地方特色,地方风俗,也许存在就有意义,弊端与优点并存,孰是孰非,看官自己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