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摄影笔记--建筑摄影

 longlong102 2017-03-12
经整理,错误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建筑摄影基本要求是明确地再现其最突出的特点。建筑物本身包含着形象的诸多要素——形状,构造,图案和透视,通过运用这些要素,可以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来。建筑摄影除独有的风格特点外,还含有风光摄影的一般特征,这里着重从构图和用光两个方面,与摄友们共同分享。
  
       一、构图
       1、如果从较远的位置拍下建筑物及周围环境,那么,画面将更具表现力;此时,气氛及用光要比建筑物及某局部的清晰等更为重要。
  
       2、从建筑物最具特色某一个侧面拍摄全景,更能体现建筑的立体感和错落有致,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机位置于一个能拍摄到建筑物两侧位置,通常是在建筑物一端。正面拍摄大多用于体现建筑风格的对称关系,缺点是画面呆板。
  
       3、拍摄建筑物内景时,应充分领会拍摄主体的特点和氛围(如寺庙与现代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尽量用门窗进来自然光线来衬托主体。此时,三角架或可靠稳固的依托是必须的,因为你只能用慢门。
  
        4、长焦镜头拍摄多用于表现建筑局部独有的特色细节,主要是独具特色的屋顶、塔尖、雕刻、内部图案等精美局部建筑,这些长焦特写可将建筑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此时,曝光和构图(主要是体现其对称均衡关系)的处理最关键。

        5、利用前(背)景增强空间感和透视感。前(背)景的选择要恰到好处,要使两者形成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对比,关键是视角的选择,力求使前(背)景起到衬托突出主体作用;前(背)景用的好,则起到相互对应、交待环境氛围、增强情趣等化龙点睛作用。比如:前景选择上,用建筑本体作为前景可以营造景深的变化;用动植物作为前景可以为画面增添趣味;用佛教法器作为前景,可以营千宗教的神圣感等。

         6、利用不同画面展现不同气势。横画幅有利于表现建筑周围的环境,体现横向的平衡、宽广气势;竖画幅有利于表现纵向的延伸感,使建筑显得高大挺立。

         7、利用与建筑相关联的僧侣、香客等人物来衬托主题效果更好,特别是拍摄古建筑时,如果没有人的衬托,终究会显得苍白;但是,人物应是自然状态而非摆拍,这一点很关键,不过需要在等待中来捕捉。

         8、拍摄建筑一定要控制好变形问题,可通过采用长焦镜头或变换到高的拍摄位置来解决。当然,有时因创作需要,可利用不同视角展现建筑物的线条或适当变形处理,其视觉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9、拍摄位置不仅能拍出建筑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建筑的大小和透视。相机离建筑物越近,汇聚的角度将更大,盲点也将更接近;反之,拍摄位置越远,汇聚效果的产生将越弱,透视感也越小。

        10、在构图样式上,应与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特征相适应,力求最大限度展现建筑风格特点。通常有:
       框式构图是常见的建筑摄影构图方法,如果采用广角镜头和低机位拍摄,则画面的纵深感、立体感、感染力更强。
       斜线构图是一种把视线指向主体既简单又容易的途径,通常选择一条或多条斜线作为引导线,这样,会使被摄体建筑产生从一端向另一端扩展或收缩的效果,从而使画面富于动感或不稳定感。
       对角线构图是一种给人视觉上动感的方式,比如在仰视拍摄大桥,形成独特的对角线构图,则比正常水平构图更能吸引人。
       曲线构图是一种普通而优美的方法,很多建筑拥有优美的外形,在拍摄时应仔细观察寻找,不断地变换视角来创造线条。
       对称构图主要用于建筑自身成对称结构,这样会使建筑显得比较稳定庄重,当然,也包括整个建筑场景呈现为对称的画面,比如利用水面的倒影形成对称。
       另外,俯视通常展现建筑的全貌,仰视展现建筑的高耸。
  
       二、用光
  最美的建筑摄影光线由三个光源构成:自然光、街灯以及建筑内部发出的光线。
       1、一定注意宁欠勿曝。在拍摄建筑内部时,主要难题在于室内照明度低,通常情况下多利用从门窗进入的自然光线。

       2、从建筑物两侧拍摄时,对光的方向及强弱的利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只照到建筑一侧的阳光,会在建筑物两侧产生强烈的反差,并且使阴影部分层次不足。
  
       3、根据光线冷暖调特点,灵活运用光线为画面创造质感和氛围,当光线以侧光的形式照射在主体上时,会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质感;利用逆光拍摄时能很好的体现建筑的形体美;另外,应关注建筑外形或局部的光影变化捕捉。
  
       4、灵活利用天气因素,如能服务于主题意境更好。比如,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在雾气笼罩下(色温呈现出神秘的蓝调),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古宫殿式建筑摄影。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但主要的殿堂楼阁建筑,都是在封闭式的庭院里,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整体。这就使得建筑物与拍摄镜头的距离受到极大限制,给拍摄较大的范围或全景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除了使用标准镜头拍摄局部之外,也可使用广角镜头增加景深,扩大画面范围,但必须注意控制变形,避免景物失真。
       古建筑常采取对称式的格局,拍出的照片画面容易呆板单调,可以利用树木山石为前景,作适当的遮盖掩映,形成造型的变化。为了使画面优美、构图平衡,可以安排殿堂为主体,亭台屋檐为陪衬,表现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增添画面的美感。
  古建筑中殿堂多采用大屋顶结构,斗拱部分被屋顶遮盖,光线暗淡,为使阴暗部分显现出来,应选择上午9时前,下午3时后的斜射光线拍摄,避开中午直射光线所造成的偏差。古建筑大都缺少窗户,最好是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可使画面反差柔和,层次丰富,影象自然真实。 
  
       雕塑建筑摄影。关键是必须符合造像的真实感。雕塑造像大都设置在佛堂或石窟内,天然光线比较暗淡,光线强弱、方向和角度的变化,都会对雕塑造型神态的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对拍摄方向和角度的选择,以及光线的运用都十分重要。当然,也有一些雕塑特别是大多现代风格雕塑位于室外。
       1、利用自然光为最好,光线比较柔和,可获得丰富的层次、适中的反差,从而表现出造像艺术的质感。因室内光线比较暗淡,而且多从门口一面射进室内,所以应仔细选择最佳方向,多利用顺光或侧光进行拍摄。

       2、如利用人造光源,应注意主光与室外射进来的自然光保持同一方向,且不不过于强烈,使阴暗部分的影纹或色彩显现出来,以求画面能得到鲜明的影调和色彩,表现出造像的气氛和情调,把造像的层次和质感充分表现出来,否则,会缺少鲜明的色彩。因为古代工匠是利用室外射进来的阳光作为创作光源的,如果灯光和日光的方向相背,就会使造像失去原来创作的精神面貌。
  
       3、室内造像的亮度与距离门口的远近有很大关系,距离门口近的地方比较亮,距离门口较远的地方就甚为暗淡,有时面部及身上会出现过大的明暗反差,使造像亮面或阴影部分的层次难以在照片上全部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用反光板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减弱明暗反差,能得到比较柔和的照明效果。

        4、一般雕塑造像安放的位置较高,有时需要略仰的角度拍摄,此时会产生变形的现象,这样就必须距离稍远一些拍摄,尽量减少造像上小下大的变形。

        5、正面拍摄雕塑造像往往显得呆板,可以选择略为侧面的角度。通常,侧面轮廓线的变化要多于正面,脸部层次也比较丰富,另外,应注意造像鼻尖不要突破脸部的轮廓线。

        6、在寺庙或石窟中拍摄高大的雕塑造像,角度的选择须稍近一些,镜头略仰一些,使造像头部与身体得到恰当的比例,这样才能表现出造像的真实感;因为,高大的雕塑造像,在古代工匠设计制作时,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头部略大于身体比例,以适应人们仰望时的视觉习惯,使人产生虔诚崇敬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