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行为是人们在焦虑时产生的习惯性动作或反应,用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达到减轻焦虑的作用。它经常以谨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例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来进行,致使很多人注意不到这些细微的安慰行为,也意识不到它们在揭示一个人思想和感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这是一种不幸。 下面为大家解码一些经典的安慰行为,帮助大家识别他人是否身处焦虑。 1、颈部安慰行为: 抚摸或按抚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脖子上的这个部位有很多神经末梢,我们通过按摩这一部位,能够达到降低血压和心率的目的,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 男性和女性使用颈部动作安慰自己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说来,男性的这类行为的力度较大,他们会用手抓或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刺激那里的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降低心率并达到让自己冷静的效果。 女性的安慰行为则有很大不同。女人通常会用手掩盖或触摸她们的胸骨上切迹。胸骨上切迹是位于喉结和胸骨间的浅凹部位,有人把它称为“颈窝”。当一名女性用手触摸这一部位或将手放置在这个部位时,说明她感觉到了苦恼、威胁、不适、不安全或害怕。 2、脸部安慰行为: 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类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有些人会通过鼓足腮帮然后再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这使它成为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理想区域。 3、声音安慰行为: 吹口哨也是一种安慰行为。黎明或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废弃走廊的人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我有一个朋友,他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时,就会说个不停。有些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有时,我们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其实,哈欠不仅仅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时,嘴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4、腿部安慰行为: 搓腿动作是一种经常被忽略的安慰行为,因为这一动作通常是在桌子下方完成的。通常,人们会出现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一只腿(或双腿)上,然后沿着大腿向下搓至膝盖。有些人只做一次,但是大多数人会反复做这样的动作,或者反复按摩腿部。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擦干手掌上的汗,主要还是为了消除紧张感。这种非语言行为值得我们好好观察,因为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处于压力状态下。 5、通气安慰行为: 有人(通常为男性)会将手指放于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这一通气动作通常也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方式,也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愉快的信号。 女性使用这种行为的方式更巧妙,可能只是抖动几下衬衫或向后撩一撩头发。 上述这些经典的安慰性行为比较清晰的揭示了对方的焦虑情绪,如果你观察到了这些行为,你就需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对方焦虑的产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从而做出有效的回应。 |
|
来自: 漩涡yoxvfc03f6 >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