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如何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婚事?又是如何劝诫学生徐志摩的?

 茂林之家 2017-03-12

毫无疑问,和同时代的众多年轻学子相比,梁思成属于最出众的那一部分。

对于这一点,他那位慈祥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梁启超渐渐发现,昔日那个满脸稚气、调皮捣蛋、常惹妹妹大哭的小个子思成已成为一个举止得体、颇有学识的大人了,尽管幽默乐观的天性丝毫未减。传统的思维方式立即使梁启超夫妇意识到: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事实上,自从梁思成出生之后,梁家就在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毕竟,梁思成是梁家的长子,是梁启超的希望之所在。按照当时中国的习惯,男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由父母做主,选一位门当户对人家的贤惠女子,经媒妁之言,定下终身,然后择良辰吉日,迎娶过来,人生中的婚姻大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从小就生活在传统伦理观念氛围之中的梁启超很自然地因循了前人的做法,开始处心积虑地为思成寻找合适的女孩子作为梁家未来的儿媳妇。很快,他发现了一位再理想不过的人选,她就是梁启超在政界的好友林长民的千金——林徽因。

林长民和梁启超的结识及个人友谊始于民国初年两人共同筹划成立“宪法研究会”。梁启超曾于1913年9月起在熊希龄内阁担任了半年的司法总长,对民主法制问题颇有研究。在合作中,林长民和梁启超很快找到了共同点,这其中,不仅有政治观点的相同和相似,而且在做人的风格与兴趣方面也多有共鸣和默契。

传统思维模式又一次在这两位近代化意识很浓的名士身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彼此的意气相投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传统中国人惯用的做法——进行儿女联姻,结为秦晋之好,亲上加亲,而这联姻的对象便是林长民心爱的长女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梁启超和林长民显然对他们的这一安排非常满意,不仅仅由于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和门第相当的家庭,更主要的是两个孩子都那么的出众。在这么一种传统的观念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相识了。而最初恐怕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竟成为民国社会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一段颇具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

1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相识是在1919年的夏天。当时梁思成18岁,林徽因14岁。

在两位家长的刻意安排下,正在清华读书的梁思成在父亲的书房见到了年轻的徽因。当时的情景我们无法再现,但毫无疑问,初次会面,两位正处于感情朦胧期的年轻人心照不宣,彼此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的确,林徽因那出众的容貌、良好的教养、大方的举止,以及她身上散发出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梁思成,这种感觉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年轻的思成尽管看上去略显拘谨,但却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这一切,都令年轻的徽因心动不已。爱情的火花就这样悄悄地迸发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如果仍旧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的话,接下来,便应该是双方订婚,然后选择良辰吉日,为他们举行婚礼,两家皆大欢喜。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应该感谢他们的父亲,尤其是梁启超。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建立了初步感情基础之后,梁启超郑重地告诉两个孩子: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婚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做决定。而最终做出这个决定时,时间已过去了四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但我们高兴地看到,年轻的徽因和思成都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感情更真挚了,心更近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最初相识,并未影响他们的生活。之后,梁思成重新回到远在京郊的清华园,继续他在那里的学业,而林徽因则因为他的父亲林长民的工作变动而开始了一段令她终生难忘的异国生活。当离开中国时,年轻的她心中对未来只是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无论她抑或梁思成恐怕都没有想到,对他们之间刚刚建立的尚无太深根基的爱情而言,一场严峻的考验就要开始了。尽管从始至终,他们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这个考验发生在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远行的目的地——英国伦敦,而考验的制造者是一位后来在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青年诗人——徐志摩。

2

还是在北京读书期间,徐志摩就结识了梁启超。对于他的才华,梁启超十分赏识,加上徐志摩妻兄张君劢的竭力推荐,遂将其认作挂名弟子,着力栽培。后来,徐志摩留学归来,他们依然保持着师生加朋友般的情谊。在梁启超的引荐下,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徐志摩便去拜访了林长民。在这次礼节性的拜访中,二人惊喜地发现,他们之间竟有着如此惊人的共鸣:奔放的热情,风流倜傥的性格,以及对文学的执着与偏爱,等等,一句话,两人属于同一类人。很快,他们便成为意气相投的知心朋友,尽管在年龄上有不小的差距,但显然这已不足以成为障碍了。在之后的日子里,徐志摩成为林家的常客,他们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无拘无束地交谈,甚至包括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情感秘密。

通过林长民的介绍,徐志摩结识了一位对他以后的文学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一位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英国文学家——狄更生。狄更生不仅给徐志摩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文坛的历史和现状,而且,于1921年推荐徐志摩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成为一名专攻英国文学的特别学生,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徐志摩的非凡才华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1920年10月的一天,在林长民的家里,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对于英美文学,尤其是诗歌和戏剧的挚爱,使他们很容易找到彼此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多年之后,每当林徽因谈起徐志摩,总是情不自禁地谈起这些文学大师们和他们的不朽之作。如果说,最初的相处过程中,徐志摩对于比自己年少十来岁的林徽因最深刻的印象只是容颜的美丽和开朗的个性的话,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交谈的日益投机,徐志摩渐渐被徽因那带有浓郁艺术天分的迷人气质所倾倒。等他有所发觉的时候,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林徽因,难以自拔。

无须否认,林徽因的美丽与才华曾经使很多人倾倒,但生活中的林徽因是一个极其严谨的女孩子,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尽管徐志摩才华同样出众,而且,林徽因也清楚地意识到,徐志摩确实是真心真意地爱着她,以至于年轻的徽因一度为此困惑和苦恼。但理智很快驱赶跑了迷惘,林徽因坚定地拒绝了徐志摩,究其原因,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多年之后的一篇回忆录中的解释应该说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这样写道:

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母亲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音,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如果需要对梁从诫的说法略作补充的话,以下两点有必要明确。

第一,林长民虽然是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学者和政客,但在私人生活上,却具有浓重的封建守旧色彩。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先后娶了几个女子为妻,而这种一夫多妻制是被现代社会所彻底否定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事实上,林长民的大家庭从来也没有过一天的祥和气氛,女人们在互相的忌妒和仇恨中消磨着青春,流逝着时光。这种压抑的氛围给年幼的徽因造成了很大的心灵伤害,尽管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的父亲不希望她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父亲在感情上的不专一给母亲乃至给整个家庭造成的巨大影响,林徽因才更加渴望真诚、负责任的爱情,而多情多才的徐志摩恰恰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

第二,林徽因已经结识了梁思成。抛开颇为一致的家庭背景不说,单就梁思成本人而言,这个身材瘦小的小伙子,虽然略显拘谨,但他优秀的学业、敏锐的思维、男子汉的风度以及如此的多才多艺,都足以证明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且,梁家的幸福温馨这一现实似乎也在告诉徽因,思成应该是个家庭观念极强的男人,而这正是年轻的徽因多年以来一直渴望的。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她不仅得到了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而且拥有了她足以信赖的幸福无限的家。尽管在婚后的大部分岁月里,她和她的丈夫、子女是在无法想象的困境中顽强地生活,并同样顽强地继续着自己心爱的事业,但又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

关于这段感情纠葛,后来由于徐志摩意外身亡之后出现的“百宝箱”(徐志摩的文字因缘箱,内有徐的一些私人物品,包括徐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日记等)而增加了几分悬念。对于有些事情来说,秘密永远比真相更有吸引力。斯人已远去,就让“百宝箱”随着徐志摩优美的诗歌而淡淡地远去吧!挥一挥手,作别昔日,留下对故人的真挚记忆。

3

对于自己的好友和女儿之间的感情纠葛,林长民感到十分苦恼,他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在认真的思考之后,林长民决定结束这段生活,让距离和时间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于是他和林徽因乘上回国的邮船,在1921年10月回到了中国。

一年后,徐志摩返回国内,尽管还对美丽的徽因念念不忘,尽管他已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但眼前的现实使他清醒地意识到,徽因不可能接受他的爱了,因为她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感情归宿。

大约在1922年年底,林徽因和梁思成约定结婚。两家自然非常欢喜,尤其是他们的父亲更是异常高兴。作为师长,梁启超和林长民都很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不想伤害他,但对于他的放荡不羁,梁启超也很难容忍。为了彻底消除徐志摩今后对自己长子家庭生活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梁启超以老师的身份,就徐志摩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一事写了一封批评信,而其实际用意则是再明白不过了。梁启超在信中写道: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梁启超进而又告诫徐志摩:“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一无所有的徐志摩尽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但在精神上,他不想同样一败涂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给梁启超的回信中,他宣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4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时间,梁林两家存在一些分歧。林家主张立即订婚,然后就举行婚礼;梁启超则出于对两个孩子的学业和前途考虑,认为思成和徽因应继续求学,待学业完成之后,再订婚、结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显然,梁启超的主张是颇有远见的。于是大家接受了他的意见,决定思成和徽因先到美国留学,等毕业后,再正式结婚。

生活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似乎就等着欢欢喜喜大团圆的最后结局了。然而,或许是乐极生悲,或许是爱情之神还要再一次考验这对恋人,一场意外事件发生了。

1923年初夏,梁思成即将从清华毕业,并准备去美国留学。至于所学专业,他也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建筑学——一门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的学科。通过林徽因的描述,梁思成才知道有这么一门融艺术创造和应用工程于一体的现代学科,而这正是既有过人的艺术天分、又有着严谨踏实作风的梁思成所渴望为之的工作。何况,他深爱着的徽因也对这门学科十分着迷。于是,两个年轻人相约一同去美国学习建筑学。后来梁思成这样回忆当时的选择,“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他们就等着登上远航的邮船了。同年5月7日,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国耻日”大游行。八年前的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这一事件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这一天后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即“五·九国耻”。“小政治家”梁思成也希望加入爱国学生的大游行活动之中,他骑着新买的摩托车,带着弟弟梁思永前去追赶游行的队伍。当行至南长街口时,一辆快速行驶的小汽车突然横撞过来,梁思成来不及躲闪,摩托车被重重地撞倒在地,兄弟俩几乎都被撞飞了。在这场严重的车祸中,思成伤势较重,他的左腿骨折,脊椎受伤,而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肇事者居然不以为然,高傲地向前来处理的警察丢了一张名片,便钻进小车,扬长而去。

原来,此人是金永炎,北洋政府的一位次长。由于肇事者和受害者均为当时的知名人士,这场交通事故轰动了整个北京城。鉴于梁家的威望和政府高官的逃逸行为,在梁思成母亲的一再责问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最后,北洋政府的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方才使事件平息。这场事故给梁家兄弟,尤其是梁思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差点耽误了他的前途,而且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并影响了他一生的健康。

当听到车祸的消息时,梁家全家老少都吓坏了,以至于转天梁启超给他的长女梁思顺写信讲述事件经过时,还心有余悸。梁启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宝贝思顺:你看见今日《晨报》,定要吓坏了。我现在极高兴地告诉你,我们借祖宗功德庇荫,你所最爱的两位弟弟,昨日从阎王手里把性命争回。……出事后约莫二十多分钟,思成渐渐回转过来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劲握着我不放,抱着亲我的脸,说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顺儿子,爹爹妈妈还没有完全把这身体交给我,我便把他毁坏了,你别要想我罢。又说千万不可告诉妈妈。又说姐姐在哪里,我怎样能见她?我那时候心真碎了,只得勉强说,不要紧,不许着急。但我看见他脸上回转过来,实在亦已经放心许多。我心里想,只要拾回性命,便残废也甘心。”

思成的伤势比当时预料的要严重得多,一个月内做了三次手术,整个夏天都在病房中躺着。但腿骨还是未能接好,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厘米,受了伤的脊柱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按照先前的计划,此时,梁思成应该和林徽因开始前往美国留学的旅程。如今,一切都要推迟了,年轻好动的梁思成曾一度为此十分苦恼。

林徽因的出现使笼罩在思成心中的阴影很快就一扫而光。得知梁思成受伤的消息后,她也吓坏了,并很快赶到医院,和梁家人一同守候在思成的床前,不吃不喝,直到确认思成已无生命之忧。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徽因成了陪伴梁思成度过难熬的病房生活的最佳伴侣。几乎每天下午她都会坐在梁思成的床前,陪他聊天,甚至为思成拧手巾擦汗,一切都是那么大方自然。然而,两位年轻人没有想到,徽因的举动引起了思成的母亲——李夫人的极度反感。有着浓厚封建意识的李夫人认为林徽因的举动大大违背了传统的伦理要求,因为她还没有嫁给思成。对于这位即将成为儿媳的“现代女性”,她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刚刚摆脱了来自外部的感情磨难,内部又再起波澜,实在令这对年轻的恋人和他们的父亲梁启超哭笑不得。好在梁启超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使这场危机未能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一年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动身前往美国,在那里,他们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留学生活。

5

梁思成、林徽因到达美国后,双双进入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心学习建筑的思成和徽因又一次遇到了一件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事情: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招收男生,不招收女生。无奈之中,林徽因只得去美术系注册上课,而到建筑系选修课程,梁思成则如愿以偿地进入建筑系。

林徽因很快适应了美国校园的生活,并成为校园中的明星。追求她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但思成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出国之前的种种考验,已难以将他和徽因分开。即便如此,梁思成也丝毫不敢大意。由于忙于学业,他和徽因并不常见面。每次约会,思成都要在女生宿舍楼下耐心地等上二三十分钟,林徽因才梳妆完毕,像一位骄傲的公主一样走下楼来。当年,同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永为此专门做对联一副:“林小姐千妆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之后,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而梁思成则于7月获得建筑系的硕士学位。随着学业的完成,两人的婚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父亲梁启超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这对相爱多年的恋人在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由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和姐夫周希哲主持,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婚礼,时间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思成和徽因精心挑选的一个日子,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中国宋代工部侍郎李诫,这是在朝廷为他立的墓碑上唯一出现的日期。这位杰出的古代建筑工程专家于公元1103年出版了卓越的建筑标准著作——《营造法式》,正是这部中国建筑史上的不朽作品使后人得以重温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而这一切,又归功于梁思成夫妇以及他们的亲密助手们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