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飘渺斋 2017-03-12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少阴主肾,肾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是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主管水。肺是太阴之脏。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季的经脉,而冬季又与水相应。所以水病的根本在肾,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聚积水液而发病。

    黄帝又问:为什么肾能积聚水液而发病呢?

    岐伯回答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利,水液就会积聚而生病了。水液在人体内上下泛滥,留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就是由水液的积聚导致的病症。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黄帝问道:各种水病是否都是肾造成的?

    岐伯回答说:肾属阴脏。水气自下而上蒸腾之处,都是因为肾脏有病而产生了水液内留,所以称为至阴。逞勇、劳累或房事太过,汗随肾气蒸腾外出,出汗时受风,风邪就会从开泄的腠理侵入,汗孔突然闭合,汗未出尽,向内不能入脏腑,向外不能从皮肤排出,就会停留在玄府之中,溢于皮肤,形成浮肿。这种病的根源在肾,叫做风水,所说的玄府,就是指汗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腧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的所主之脏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的积聚之处,也是水液的进出之所。尾骶骨之上有五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这些都是肾所主的腧穴。所以水病在下部的表现是浮肿、腹部胀满,在上部的表现是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时发病,因此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水气上逆,不能平卧;虽然肺病和肾病的症状不同,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肺和肾都发病的原因就是水气同时停留在了两脏。

    伏菟上方各有两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这是肾气通行的重要通路,也是肝脾经在脚上交合的路径。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各有六故穴位,这是肾脉下行至脚的部分,叫太冲。以上所说的五十七个穴位,都是阴脏所络部位的腧穴,也是水液容易聚积停留的地方。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春季针刺时要取络脉分肉之间呢?

    岐伯回答说:在春季,木气开始主时,人体内的肝气开始生发,肝性躁急,感受的风邪也急疾,但因肝的经脉深藏于内,感受的风邪也不是十分猛烈,邪气并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可以了。

    黄帝问道:为什么夏季针刺时要取盛经分腠之间呢?

    岐伯回答说:在夏季,火气开始主时,人体内的心气开始生长旺盛,假如脉象瘦小,搏动微弱,就是阳气充盛,流溢于体表,热气又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经脉所造成的,所以针刺时应取盛经分腠。针刺不用过深,只需透过皮肤,疾病即可痊愈,这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盛经,是指阳脉。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黄帝问道:为什么秋季针刺要取经俞呢?

    岐伯回答说:秋季,金气开始主时,人体内的肺气开始收敛,金气旺盛并逐渐超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开始生长,如果这时湿邪损伤人体,因为阴气还未旺盛,不能帮助湿邪深入人体内,所以针刺时应取腧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因为阳气开始衰败,阴气盛极,所以治疗时应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冬季针刺时要取井穴和荥穴呢?

    岐伯回答说:冬季,水气开始主时,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败,阴气更加旺盛,足太阳之气浮沉于里,阳脉也随之潜伏于内,因此针刺时要取阳经的井穴,以降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腧穴,以充实不足的阳气。这就是冬取井荥,春不鼽衄的道理。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抒、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说:您所说的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我已经大概了解了,可是不知道这些腧穴的位置,我希望听您讲讲这些腧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可以发泄散越各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抒、膺俞、缺盆、背俞,左右共有八个穴位,可以泻去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左右共有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左右共有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腧穴两侧各有五个穴位,左右共有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上述五十九个穴位,都是治疗热病的腧穴。

    黄帝说:人感受寒邪后反而会转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寒气过于旺盛就会郁积转变为热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