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功成身退 道德经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手上拿的东西多到拿不下了,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保持;满屋子的金银财宝,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生骄横,只能招来恶果。功成名就后就急流勇退,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天道。 丁小川说: ⊙ 为人之道是要留有余地,知进更要知退、善争更要善让,把握好度,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应适可而止,否则劳而无功反而有祸。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终生遗憾。 ⊙ 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然而,事物的发展是向着反面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功成身退”,才是长保之道。 ⊙ 老子的不死之药,是功成身退。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都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只有人类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妄图永久占有,知进而不知退,何其可悲!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实现复国使命后萧然隐去,反而保全了性命。而秦国总理李斯,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反而做了阶下囚,冤死狱中。 ⊙ 在人治社会,人民的人权、财产权,甚至生命皆不受保护,一时荣华富贵,可能转眼间便是粉身碎骨。老子哲学的基石之一是避害,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躲过人世的风险。功成身退,也是中国人的首条政治经验。 ⊙ 其实,富贵易使人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人类的通病。历代隐士、高士们,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入山唯恐不深”;于是便有“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聚终须别离,有命皆归于死。”;于是便有“一家富贵千家怨,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感叹。 本章修道座右铭: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插图由云禅画团队提供,诚挚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