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科生到理学士-英国心理学之路

 联合参谋学院 2017-03-12

一、

六年前,我还在国内念高中。高二结束,大家进入准高三状态,课室里走廊上都充满着关于专业和学校的讨论。当时我心里还没有确定的方向,却对人的意识、想法、情绪这些概念有着朦胧的好奇。在考虑过传媒、市场营销等几个专业后,我发现无论是传媒还是营销,其成功的落脚点依然与准确把握目标群体的心理状态分不开,于是我把目光放在了心理学专业。然而当时国内有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并不多,有口碑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根据国内的升学制度,高中学习文科的我,要被属于理科的心理学专业录取会有一定难度。

综合考虑之下,我选择了英国。英国的A-level升学制度并没有文理科之分。多达数十个学科由学生自由组合选择,选择的标准在于心仪的专业接受哪些学科的成绩。我对英国升学制度的认同就从这里开始。

我见过太多朋友,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从没仔细考虑过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学科、希望从事怎样的工作。然而在成绩公布之后的短短时间里,便在一沓报考指南之中匆匆决定了四年的学习方向。我们当然可以说,职业方向和学习方向不一定一致,但四年韶光,相信大家都更愿意学习自己真正喜爱的学科。在学习自己真正热爱的知识时,学习动力、自主性、知识吸收转化的程度和心里的成就感都是不一样的。

A-level的优势在于,让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及早开始为专业方向考虑,并且用两年的时间接触感兴趣学科,了解学科框架,培养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的本科学习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

 

二、

就这样,在国内学了两年文科的我,开始了在英国的理科学习之路。在大一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心中也是有一些忐忑的。系里总共两百多人,亚洲人屈指可数,更别说中国人了。而大部分的英国学生在A-level的时候都已经选修过心理学,我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更别提之后要自主完成的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了。

然而,英国的大学里的辅导系统却让人十分放心。除了教授上的大课(lecture),每周都会有小班制的辅导课(tutorial),如果未来两周里有要交的论文,教授就会在辅导课上引导大家构思论文、组织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另外,每个学生一进入大学,系里就会分配一位个人导师(personal advisor/personal tutor),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只要学生愿意,都可以和个人导师分享和讨论,导师也会给出有用的建议和帮助。课程表上会安排定期的学生与个人导师之间的一对一会面,好让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随时和导师约见。

我大一时的导师是一位德国来的讲师,一个很开朗直爽的女生。大一的时候我刚刚谈恋爱,感觉恋爱和学习兼顾不过来,就去找她聊。她表示很理解,还说自己念博士的时候也是这样,谈了恋爱就想天天和男朋友窝在家里,一点都不想干活。不过最后她还是给了我很多建议,比如做好时间规划啦,在约会计划里加上一起写论文啦之类的。后来我的确常常和男朋友约着一起去图书馆学习。

除此之外,学校的学生辅导中心(student supporting centre)还提供论文修改和检查服务。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也可以和辅导中心约见,在专业导师的帮助下完善学习方法等等。

 

三、

英国的大学里配备这么丰富的学习辅导资源也不无道理,我个人感觉,即便是对英国学生来说,在英国认真完成一个本科课程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国本科只有三年,课程设置非常紧凑。拿心理学来说,我们每年学习七个学科,在一个学年里,每个学科只有10堂课,也就是一共20个小时。除去学科概览的第一堂课和总复习的最后一堂课,心理系的学生只有16个小时的时间去吸收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教授教给我们的都是实打实的基础知识。一张幻灯片,教授讲三分钟,可能就已经浓缩了一个议题数十年的辩论和发展—真正的错过一分钟就感觉错过了几十亿。这也体现了英国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实用性非常强。课上的每一个议题都是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真真切切的正在引起讨论和研究的议题。

比方说,大家一提起心理学就想起的弗洛依德,我们只在大一的第二节课上学过两个小时,原因是佛洛依德的很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在心理学已经系统科学化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而对于心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教授们会不定期邀请校外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来系里介绍他们最新发表的论文。每次碰到这样的讲座,礼堂里肯定都会爆满,大家都很珍惜深入了解这些炙手可热的论题的机会。

说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操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二的一堂神经科学课。前一节课我们学了大脑结构,快要结束的时候,教授神秘兮兮地说:回去记得去这门课的网上面版上签个知情同意书。我们一看细则,原来下一堂课教授准备给我们解剖一个真实的人脑标本。不过教授也声明,不能接受解剖或者人体样本的同学可以不来上下一堂课。第二周,来上课的人数果然比平常要少一些。教授还没到。礼堂的中央多了一台实物投影仪,上面放着一个类似手术用具的银色盘子,一块白色的布完全覆盖住盘子上的隆起物,旁边放着一把手术刀。英国冬天早晨的空气在大礼堂内略显清冷,但是从学生们压低的交谈声中却不难听出大家对今天的解剖都有点紧张和期待。

教授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在再次确认在场的学生都可以接受观看人体组织解剖以后,他在万众瞩目之下掀开了白布。我人生第一次看见一个真实的大脑,它看起来就像一团粉肤色的肠子,却奇异地弯曲纽结,并且牢牢的团结在一起。在教授切开它的时候,它甚至没有什么弹性,就像一个不太新鲜的内脏—然而它确实就是一个不太新鲜的内脏。看着被切开的大脑安安静静地躺在镜头下的样子,我甚至很难想象它曾经流淌着血液,活跃地工作,日夜不停地调度着一个生命的运行。当教授指向每一个他讲解的皮层区域,意义就不仅仅等同于指向一个印刷品上抽象的、符号化的大脑,而是一个真实地运转过的系统的一部分。区别就像观看一节火车模型,和参观一节投入过使用的真正的火车。这些沟沟壑壑曾让人看,让人听,让人食知味,让人闻有香。而现在,它作为一个标本,为我们展现知识的本源面目。我相信那堂课之后,大概没有人会忘记丘脑的位置,也不会忘记胼胝体长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那堂课让我感受到了我所学习的学科与人类、与生命之间的真切联系。

英国课程的强度和实操性还进一步体现在方法论课程上。国内的心理系基本是在本科后期才开始做实验,而我们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做实验和独立写实验报告。大一时老师给我们选研究课题;大二时老师给研究方向,具体课题自己选择;大三时就要用一整年的时间,在课题导师的帮助下自主选题和自主实验了。在数据统计的学习上也是如此循序渐进。但是实验报告的完成是从大一到大三都是独立的。这样三年锻炼下来,学生们基本上都很熟悉心理学研究的整个流程了,在写实验报告上也比较得心应手。

 

四、

提到实验报告,就不得不提到英国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肃程度。独立、原创、批判是英国学术的基本要求。实际上,这应该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然而据我所知,国内的本科教育在这几个方面,不仅不严格,甚至可以说非常宽松。我国内的朋友中,当然有很多认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但是也不乏东拼西凑完成的所谓论文。而英国在论文查重方面非常严格,只要引用不恰当,即便不是有心抄袭,也会因为重复率高并且无引用被判为抄袭。论文多次抄袭则会面临被开除的处罚。严格的学术要求自然磨练人,但也为真心求学的学生们创造了公平的、良好的学术环境,这也是从根基上保证了未来学术研究的进步。

不过,保证了独立和原创,也并不保证能得到好分数。在英国的教育制度里,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切学术的基石。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们就不断强调,观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综合对事实的调查,以及对现有观点的批判研究所得出的,有根据的、可被客观检验的观点。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区别开了中英教育制度。我没有办法对国内的本科教育作出评价,因为我没有经历体会过。但就高中的教育经历来看,中国的教育告诉学生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回答的主观题,实际上并不主观,采分点的存在让我们形成了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但是在英国,老师则致力引导学生:也许这是现在主流的观点,但是你的观点呢?不管你站在哪一边,请给出你的论据。

我接受了国内的教育十二年,在国内成绩一直很好。我不能说它没有可取之处,毕竟以国内中学学科的广泛和学习难度,我在我那位从小在英国上学、连黄赤交角都不知道为何物的男朋友面前,还是狠狠秀了一把优越的。然而正是因为过于熟悉国内考试制度,太习惯抓“采分点”,在对于批判思维要求越来越高的英国本科后段,我明显感觉到论文要拿到好分数越来越困难,导师的修改意见总是“不够深入”、“过于表面”。

写一篇好的论文要求我们大量阅读文献,把过往研究像咖啡豆一样压碎混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要蒸馏、蒸馏、再蒸馏,反复萃取论证,出来一杯醇厚浓郁的expresso,就是导师要的原创批判。我觉得,这种批判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过程,是我的留学经历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所幸,得益于前面提到的大学里完善的教辅系统,和一天泡十二小时图书馆的努力,我最终还是写出了不错的毕业论文,获得了荣誉学位毕业。

 

毕业的那一天,在学校的城堡前(没错,英国有历史的大学基本都自带城堡),回望大学的三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虚此行。这一“行”包含了十数万公里的来来回回,与家人朋友的分分聚聚,扎根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在英国经历的形形色色。而我在当中收获了知识、能力、视野、经历、友谊、爱情,如此种种都聚合成独一无二的英国记忆,一直闪闪发亮。

文 | 土豆太尉


责任编辑:胡艺瑛 PSY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