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上火的调治(口腔溃疡、青春痘、扁桃体炎等)

 樱花m7f0pjv0k3 2017-03-12
从今天开始,将陆续分享我对人体常见的几大类症状的认识分析与调理治疗,计划从虚火上炎开始,相继分析腰痛、慢性肾炎、肥胖、高血压等,在相关概念、理念阐述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再隆重推出高血糖的调治(调理至痊愈)。拒绝虚假和抄袭是我对自己的第一要求,欢迎有缘的朋友多多交流。
首先谈一下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都熟悉的一句话是:万物生长靠太阳。春天到来时,阳气渐升,于是万物复苏,芽长叶绿花开,满眼一片生机。实际上,不论是一年的春夏秋冬轮回,还是一天的白昼黑夜转换,均受到自然界阳气升降沉浮的控制、影响。《内经·灵枢》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是地球万物的一员,不仅受到外界阳气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体本身阳气也运行其中,也恪守阳气运行的规律。《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古人十分接近最本质事实的表述,准确地肯定了阳气的重要性。个人浅见,人的一生就是阳气不断衰减的过程,对于人体而言,有阳气叫人体,无阳气叫尸体,人临终时,咽下最后一口气,阳气衰减为零,随后人体温度下降变冷变僵。所以说,阳气是人体宝贵的生命能量,与人之躯体(属阴)合而为一。阳气充足,身体健康,阳气减损,身体局部就出现问题,阳气整体亏虚,身体器官就会走向衰竭。所以,时时刻刻要顾护阳气,扶持阳气,防止阳气受损,这是养生的要义。
上火是一个通俗说法,也是个类概念,准确说是虚火上炎。个人理解大致包括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青春痘、扁桃体炎、口干舌燥等等。这些症状的共同表象是身体的上部之局部出现了热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了”。怎么来理解上火这个现象?理解的层次不同,决定了用药的格局不同。部分西医对于上火的理解是有炎症,对于红、热、肿、痛,需要进行消炎,所以用上阿莫西林等消炎西药。部分中医认为这是体内有火(胃火),需要清热,用上石膏、大黄、黄芩等苦寒中药(如牛黄解毒丸等)。
这两种做法本人是极不主张的。在理论上,不排除胃中实火造成口腔溃疡、口臭等症状。但实际上,现代人的生活作息已不支持这种现象。今人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早已弃之不用,由于熬夜、贪食寒凉、空调滥用、放纵欲望、抗生素随意使用等因素,现代人的体质已经呈现普遍阳虚(阳气虚弱)状态。实际上
例子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吃一个冰激凌,这些零下温度之寒凉之物进入胃中,全靠脾胃之阳气将其温热,使其达到与人体同温。这个过程耗费的就是人体宝贵的阳气资源,长此以往,脾胃的运化功能只能走下坡路。有一位长辈大哥,年轻时好喝冰啤酒,还时常对着瓶吹,将满瓶啤酒在十几秒时间内直接灌入胃中,当时觉得很爽。十多年过去了,造成的结果是脾肾一片寒湿,现已对当年的鲁莽行为后悔不已。
鉴于阳气对于人体的极端重要性,阳气绝对只能呵护,决不可戕害。清末名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将面肿、耳痒、口臭、咳嗽、面红等症状,称为“元气外纳”、“元气外越”、“肾气不纳”、“孤阳上浮”、“虚火上冲”等,认为虚火上冲等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子:潜阳丹、封髓丹。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具有纳气归肾的作用。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具有纳气归肾、补益三焦作用。对于一般的口腔溃疡,封髓丹只用三付,即可体会真正中医的威力。名医吴佩衡喜欢将这两个方子结合起来使用,称其“潜阳封髓丹”,将降虚火、温肾阳的作用同时发挥,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疗效。这三个方子本人均多有实践,临症中还可酌情加入干姜、龙骨、牡蛎等,效果可以说十分满意。
对于虚火上炎的认识,我的理解是阳气在身体的局部“集聚”,造成一种“阳有余”的假象。本来头部是清阳之会,七窍清灵应为常态,但这种“多余的”阳气出现了在其不应该出现的地方。青春痘、牙龈发炎等问题出现,是不是真的阳气过剩?是否真的有消炎的必要?本人认为绝对不是。动则耗阳,成人阳气虚损已经是一种常理常情常态,脾、肾之阳气乃人安身立命之关键,何来多余、过剩之可能?元代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乃十足的伪理论。既然不是整体上的阳气多余,那么正确的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升脏腑(脾肾)之阳气,消除虚火上炎的根源;二是让“越位”的阳气“归位”,回到其应该“潜藏”的地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种理解指导下,我对青春痘等虚火上炎的调理有两大武器,一是中药,二是艾灸,或者两者结合使用。在中药方面,潜阳封髓丹与桂附理中汤相加减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思路,既能补脾肾之阳气,又能顺导越位之阳气归位。在运用艾灸方面,原理亦属相同,有三大区域必须用重火力灸:一是头部。对于头面部的疾患,枕骨下沿的区域必须以适当手法轻揉开,再加风池、风府、大椎四大要穴,必须要作重点处理;二是命门、肾俞、腰阳关等腰部要穴,这是基础穴位,必须重灸,甚至十倍火力灸也不为过;三是足三里和涌泉穴,这是收功的穴位,也是不可回避的要穴。经由这样程序的调理,想上火都难。
以上是我的处理思路和实践,经得住实践的考验,疗效十分稳定可靠。有一位女士,顽固性(反复)口腔溃疡,发作时舌头长泡,连喝水、说话都疼痛难忍,在中医院、区域同仁堂坐诊中医师处开方处理均无佳效,致其对中医十分失望。还有,本来其十分喜欢吃羊肉,但连续几年都不敢碰羊肉,原因是一吃羊肉,就立即上火。当时我观察了她的脉象和舌象后,我下结论说三次艾灸即可,并且说三次艾灸后尽可放心吃羊肉(羊肉是真正暖脾肾的好东西),其听后将信将疑。按照我的思路和方法,其接受了三次艾灸,第一次艾灸后,舌头即不疼了;三次艾灸后,我送了可供其使用两回敷足底涌泉穴的膏药,以加强巩固。一段时间后,其欣喜回来反映,顽固性口腔溃疡好了,还大吃了羊肉,也没有上火,体验到了久违的舒服!
我想,这个问题处理其实不难,但为什么造成这样一种现状?依照我走进中医江湖十几年的有限理解,中医也分流派,各流派很像金庸笔下的武学门派,也像寓言《盲人摸象》中摸到象腿、象耳等的诸位,只掌握了部分规律,但很难做到彻上彻下通透。古中医没有实现很好的传承,在温病学派的影响下,清热养阴成了当今治病的大法,实乃可悲。我为诸君推荐黄元御先生,有人评价他“仲景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我以为此论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